《佛說阿惟越致遮經》中 ▪第2页
西晉月氏叁藏竺法護譯
..續本經文上一頁 斯應爲菩薩
名住無所著 獲致無上道
佛告阿難。如來至真等正覺。贊歎說菩薩無著。亦當知之善權方便也
阿惟越致遮經聲聞品第九
佛告阿難。何故如來光耀菩薩爲聲聞乎。菩薩大士開化無數不可計人。令聞佛法分別經籍故謂聲聞。使聽聖道淨不放逸故謂聲聞。使聽無爲安隱甘露。根力覺意意止意斷。具足此事速至道慧故謂聲聞。令得空慧身無堅固。闇昧之人閉塞不解。所以者何。乃貪己身諸入之事眼存爲色。了觀如是則成佛眼。其目普見不可思議。眼無所倚。究竟此目致一切法。故謂聲聞。計此諸法如呼之響。莫得著音。非有說者亦無聽者。無香想香亦不有嗅。譬如有人臥出夢中。嗅種種香計此無香。此則或事思想所爲。一切諸香人所嗅者。譬若如夢而無堅固。解斯音者則謂聲聞。舌之味味亦複爲空。若肉段如爲舌。或智者了之不爲味惑。譬如聚沫。以離諸論無可爲喻。明者觀之知無所有不可得。持想著味者則致惡罪。莫思六界以分別味。心則開解意不放逸。若知此者心想無爲。各各分別謂所聽義。而聞此空故謂聲聞。曉了其諸入之事。聽之爲空身自寂然。未嘗有生不知所起。無生不生則爲聖道。故謂聲聞。若所聽者皆無所有。解身自然不起不滅。故謂聲聞。聽于布施惠以法行。不可思議佛猶此路致于佛道。心有所施不自見心。以無意志逮得聖慧。所以者何。如其所種必獲其實亦不有果。說果之聲聽衣食施。計物之施所與薄耳。一切所舍法施爲尊。無得貪惜莫懷施想。雖有所惠不得悕望。譬如幻人無有心意不與想念。欲成行者無得想施。所以者何。施不悕望則順道行。故謂聲聞。離諸所音一切塵埃都無所聽。離諸有爲。不可以音聽受佛法。分別諸響而無所倚。所以者何。二事造聲。雖有二事則無所有。因緣合致則有二事。用有人故而致法音。故謂聲聞。于是佛頌曰
使無央數人 聞佛無念法
以故謂聲聞 則勇猛菩薩
聞寂定之道 恬靜不放逸
無量人聽法 故謂爲聲聞
聽澹泊安隱 諸樂非有像
以故爲聲聞 至寂然無爲
聽于覺根力 具足意止斷
自究竟斯事 故謂爲聲聞
聽身所有空 不可得堅固
愚騃之所慕 故當時了體
其目無所睹 不聽亦如茲
衆生爲見侵 闇塞不了了
若得成佛眼 等自不可議
致之在本無 開化諸闇昧
無量人聞經 諸法非有興
此以得名號 稱存于聲聞
其無所聽受 了之如呼響
不見有說者 亦複無所聞
所以名聲聞 令衆人聽受
計本不有聞 莫爲音所惑
譬如人寐夢 嗅于無數香
恍惚不可得 遊逸嗅于空
了香亦如此 未嘗有嗅香
無量人失志 菩薩令開明
計舌無所猗 肉段不知味
設使肉解甘 舌亦當識之
無倚此諸想 念美爲凶危
六界不可念 分別諸味種
菩薩大勇猛 目睹分別此
因聽而致之 故曰爲聲聞
自分別己體 是則空自然
能了此虛無 則無起不生
若無所興隆 則解此聖道
令群黎聽法 是則謂聲聞
計心言本淨 無形不可得
是者莫有人 聽此爲聲聞
猶如幻化生 滅盡則亦空
若有睹衆想 了之爲聲聞
又聽所施與 法施不可念
是軌爲聖路 爾乃成佛道
隨其本所種 獲果亦如之
不可思議施 成大道無念
衣食施薄福 法施爲最廣
未嘗有悁惜 此則聖慧塗
弘無想之心 布施不有著
如是惠施者 疾致成佛道
釋去一切心 計耳無所聞
超度諸合會 故謂爲聲聞
因呼有響應 假使不著音
則于衆聖尊 佛法無有上
諸可不聞響 一切而無倚
不二無若幹 暢音有聲聞
無數佛演法 令彼聞其音
計所聞如響 樂人成佛道
善遊諸佛土 所聞不以亂
平等覺所處 世尊無有上
聽千叁千世 所住如虛空
計人等猗寂 若泥洹無形
世人所著想 計倚有四大
是則爲虛空 泥洹爲想念
解諸種如是 莫得計堅固
本無生死者 不滅盡塵勞
萬物不究竟 計人弗可得
此諸法寂然 未有睹衆界
令黎民聽此 夙夜亦如之
彼不興衆念 我化諸人聞
使人得聽法 如此爲弟子
所聞無所聞 故歎曰聲聞
雄人念往古 聽受最上法
睹不分別經 一切法一切
講音無所偏 救度一切會
爲衆人說法 是則爲聲聞
則講無爲界 清淨不放逸
谛觀無說法 佛法亦如之
睹法不去遠 佛之所講揚
彼法亦不近 是故無所猗
所以謂弟子 聽采隨此教
勸化于群黎 斯乃爲聞法
阿難我是故 講說聲聞化
假號曰弟子 則菩薩大士
佛告阿難。是故如來至真等正覺。歎說菩薩爲聲聞。當知是義亦善權方便也
阿惟越致遮經緣覺品第十
佛告阿難。何故如來頒宣。菩薩爲緣覺乎。于是菩薩目睹諸法。何謂目睹一切法空。無有像類而不可壞。現在覺觀法不可滅。故謂緣覺。諸佛經籍不可思議。曉了諸萌悉如泥洹。無有內外則不可獲。一切諸法不起不滅。人之本際則泥洹也。所號本淨但著言耳。則無所有法不可逮。因名演稱語無所達。所以者何。其言則空。口之所說不解已無。法本之際佛道之無。分別觀斯故曰緣覺。自察色陰但是聲耳。此色陰者。計于色生唯有名矣。以離言聲則無有陰。其色陰者無身。無我。所以者何。因口作號所言亦空。不起不滅所言自然。不著吾我不得久存況口言乎。目睹色陰則爲痛癢。痛癢陰滅則不有名。因口之說號爲痛癢。痛癢陰身無我。所以者何。所謂痛陰其言則空不起不滅。言不著身則無所住況于言乎。曉痛癢陰。即觀想陰若寂想陰則無思想想陰號耳無身無我。所以者何。口之所說思想陰者。其言則空不起不滅。分別言已不著自然。心無所立何況口言。觀想陰已則生死陰已滅。行陰則無生死。所謂行陰無身無我。所以者何。所號行陰言其則空。不起不滅但著言耳。不得久存況口所說。觀行陰已則有識陰。假使識陰惔然寂滅。則此識陰但陰聲耳。所以者何。其號識陰是則空耳。不起不滅其言自然。無所住止況言說乎。是五陰者皆無所有。分別本無故曰緣覺。所以者何。斯口之言緣對而致無緣不緣諸因講說有言無言。五陰之事。于此一切永無所著。不造衆因故曰緣覺。于是佛頌曰
目睹一切法 分別知之空
不著于諸色 究竟莫有相
現在觀此法 解空知自然
分別了澹泊 不可得根源
現在獲于斯 曉五陰如此
則爲平等覺 緣覺無思念
衆生志無爲 其心不可獲
本際無有起 淨無無思議
一切人不起 觀見無所滅
諸法無動興 是謂爲無爲
衆生皆泥洹 省察是所趣
無人猶若影 故曰爲無爲
不用是名稱 群黎爲泥洹
不起無所滅 如口所歎詠
敢可說悉空 人不解非言
是故爲衆生 示現說泥洹
口所發假言 無處亦無念
因口而有訓 求本不可得
陰不在本際 口言無所顯
諸聲所稱說 人際亦無念
一切願泥洹 本無及始際
澹然無放逸 則救有所將
本淨遊乎響 衆生亦複然
無形則空寂 本淨無心念
法本爲若此 假名而贊揚
其源不可得 所以有言說
不以谀谄事 而可分別解
其際則空無 便了衆生本
其言不依講 口言無所顯
諸群黎如此 則不著人本
所發陰則空 其聲無所別
其說亦如此 而際亦複然
其無谛如是 覺已無所念
是則平等道 緣覺無思議
覺了于本色 此但陰聲耳
寂滅斯色陰 則無有言聲
自然釋之去 是則曰無形
吾我既自然 睹之無有處
因言謂之陰 色本不有身
其聲皆歸空 不起亦不滅
因口而告言 求本不可得
其說因癡興 號之謂色陰
現在觀識陰 諸聲無所有
此陰以寂滅 則無有響陰
于此遠離身 所謂吾我者
計已自然空 未嘗有堅住
口之所緣陰 識陰則虛空
口言本則寂 不起無所滅
若有所頌說 察之悉本無
無黠之所言 故演爲色陰
諸音無有說 其限不可得
不起無所滅 無處而不決
無塵勞侵欺 亦不造諸法
不執無所舍 莫調不泥洹
彼亦無寂滅 不有所睹見
不樂施欲埃 不怠不精進
不亂不一心 彼亦無守戒
非物可成就 何故當持禁
五道非有念 無思亦如斯
不恐無所畏 不脫而不縛
雖講無所演 是爲色所入
一切法音然 無獲莫著言
現在逮是覺 無盡之法說
以成是叁昧 則無諸響聲
目自分別此 響之等如稱
諸法亦如是 無言不有著
曉了因緣者 知音無所有
故號平等道 是謂爲緣覺
佛告阿難。菩薩大士現在分別。有明無明。是行非行。有識不識。色與不色。六入無入。諸習不習。痛癢非痛癢。恩愛莫愛。不受舍受。有與不有。生若不生。老病死患。一切自然察之本無。如是觀者。故曰緣覺。于是佛頌曰
現在了無慧 未嘗倚爲明
不成立有形 若如水中影
聰達曉諸義 不著一切法
假使不倚經 是則慧者相
明與身無異 一切諸法相
覺了此緣趣 故曰爲緣覺
所號身之行 其軀無所造
永不有內外 則超生死體
終始猶芭蕉 非根無有貌
不起莫有滅 等譬如虛空
現在曉了此 則勇猛菩薩
斯號平等聖 緣覺如無念
分別一切法 寂行如幻化
其識自然爾 現在曉了之
忽然解斯心 知識行如之
諸所道示想 明識諸法空
分別識其然 一切無所著
了如是法者 知識亦如幻
所可號名色 身及諸音聲
衆貌空不成 是謂自然相
心馳騁六情 如幻化無言
現語非音聲 計自然悉空
久遠來習之 因發諸入處
彼則分別習 名自然如空
習以成悉無 遊念起衆更
若曉習本寂 則知法無住
目睹習自然 睹衆更悉寂
不興凶罪殃 故曰爲緣覺
曉了諸痛癢 皆空如本淨
譬如泡起頃 志敬空無形
斷除衆恩愛 則從無著法
情欲已永盡 故曰爲緣覺
若受而不受 則空無有有
非形何成就 譬之如野馬
吾無…
《佛說阿惟越致遮經中》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