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龍舒增廣淨土文》

「諸宗部」經文1970卷47頁碼:P0251
宋 王日休撰

  《龍舒增廣淨土文》十

  卷第十 / 國學進士王日休撰

  造至深之理者雖居濁世。與淨土何以異哉。故此卷載至深之理名淨濁如一。然亦不可恃此而不修淨土之業。恐易涉于空談。又若參禅者之弊故也

  情說

  喜怒好惡嗜欲皆情也。養情爲惡。縱情爲賊。折情爲善。滅情爲聖。甘其飲食。美其衣服。大其居處。若此之類是謂養情。飲食若流。衣服盡飾。居處無厭。若此之類是謂縱情。犯之不校。觸之不怒。傷之不怨。是謂折情。犯之觸之傷之。如空反生憐憫愚癡之心是謂滅情。悟此理則心地常淨。如在淨土矣

  即是空說

  佛言。受即是空。受謂受苦受樂及一切受用也。如食列數味。放箸即空。出多驺從既到即空。終日遊觀。既歸即空。又如爲善。事既畢。其勤勞即空。而善業俱在。爲惡。事既畢。其快意即空。而惡業俱在。若深悟此理。則食可菲薄。無過用殺害之冤債。出可隨分。無勞心苦人之煩惱。遊觀可息。無放蕩廢事之愆尤。善根可勉爲。無懈怠因循之失。惡可力戒。無恣縱怨仇之罪。予喜得此理。故欲與人共之(及一切受用。即所謂不苦不樂受者是也)

  六根說

  千般裝點只爲半寸之眼。百種音樂只爲一豆之耳。沈檀腦麝只爲兩竅之鼻。食前方丈只爲叁寸之舌。妙麗嬌娆只爲臭腐之身。隨順迎逢只爲狂蕩之意。若能識破此理。便是無煩惱快樂之人。佛言。衆生無始以來認賊爲子。自劫家寶。謂惑六根之賊。而喪真性也。孟子曰。惟聖人然後可以踐形。蓋不惑于此矣。有淫女得道。文殊問雲。如何不嗔。答雲。見一切衆生不生。又問。如何見十八界。答雲。如見劫火燒諸世界。妙哉言乎。蓋謂一切衆生本來無有。唯因妄想中生。又何嗔之有。十八界謂六根六塵六識。因有此種種故。生無量事。造無量惡。是故如劫火燒諸世界。若悟此理。雖未生淨土。已如生淨土矣

  真性說

  金剛經二十七段。其大意不過言真性皆無所有如虛空。然此虛空謂之頑空。頑空者真無所有。而真性雖如虛空。而其中則有。故曰真空不空。頑空則可以作。可以壞。若此地。實掘去一尺土則有一尺空。掘去一丈土則有一丈空。是頑空可以作也。若此器本空。以物置之則實矣。此室本空。以物置之亦實矣。是頑空可以壞也。若真性之空。則不可作不可壞。本來含虛空世界。烏可作乎。無始以來至于今日。未嘗變動。烏可壞乎。真性中俱無所有。無得而比。故不得已而以頑空比之。是般若心經雲。是諸法空相。謂諸法皆空之相乃真性也。繼之以空中無色以至無智亦無得。謂真性中皆無所有。如頑空中皆無所有也。既皆無所有。然有一切衆生者。乃真性中所現之妄緣耳。大概言之。真性如鏡。一切有生者如影。是真性中所現之影也。影有去來。而鏡常自。若衆生有生滅。而真性常自若。生滅既除。真性乃現。蓋生滅者妄也。真性者真也。故楞嚴經雲。諸妄消亡不真。何待此性。上自諸佛下至蠢動含靈。初無有異。其異皆妄也

  心乃妄想說

  楞嚴經第一卷。佛與阿難七次論心。終之以尋常。所謂心者乃妄想耳。非真心也。真心即性也。圓覺經謂。衆生妄認六塵緣影爲自心相。是尋常所謂心者乃六種塵緣之影耳。謂此心本無。唯因外有六種塵緣故。內現此心。若外因有色。內則起愛色之心。外因有聲。內則起愛聲之心。外因有香味觸法。內則起愛香味觸法之心。蓋真性如鏡。六種塵緣如形。此心如影。若外無此六塵。則內亦無此心矣此心豈不爲六種塵緣之影乎。形來則影現。形去則影滅。而性鏡則常自若。故金剛經雲。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此叁心皆謂妄想心也。故有過去現在未來。若真心則無始以來未嘗變動。烏有過去未來現在乎。不可得者謂無也。若饑而思食。得食則此心過去矣。正食而知味乃現在心。未思食則此心未有。故爲未來心。此叁心皆隨時壞滅。故雲不可得

  五蘊皆空說

  般若心經雲。觀自在菩薩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五蘊謂色受想行識也。色謂色身。受謂受用。想謂思想。行謂所行。識謂辨識。此五者蘊積不散。以壅蔽真性。故謂之蘊。又謂之五陰。謂陰暗真性也。色身終歸于壞。受用隨時即過。色受豈不空乎。且如思想一物。既得之則無想矣。想豈不空乎。所行之事回首尚如夢幻。行豈不空乎。識盡千種事物。再生不複能識。識豈不空乎。一切苦厄皆從五者生。若能照見色身爲空。則不泥于色身而畏死亡。是度過此一種苦厄也。照見受用爲空。則不泥于受用而貪奉養。又度過此一種苦厄也。照見思想爲空。則不泥于思想。而意乃無所著。又度過此一種苦厄。照見所行爲空。則不泥于所行。而可以息迹。是又度過此一種苦厄也。照見辨識爲空。則不泥于辨識。而可以坐忘。是又度過此一種苦厄也。故照見五蘊皆空。則度過一切苦厄。此五者皆不是真實。乃真性中所現之妄緣也。若六根六塵六識十二緣四谛。皆此類也

  廢心用形說

  列子謂。孔子廢心而用形。謂心已不養于物而廢之矣。唯用形以應物。予深愛此語。故雖勞苦憔悴而不以爲失意。榮華奉養而不以爲得意。蓋心不著于物也。因念菩薩了生死。乃托生于一切衆生中以設教化者。以心不著于物。唯用形以應之耳。然則孔子于此菩薩之徒也

  用形骸說

  天人禮枯骨偈雲。汝是前生我。我今天眼開。寶衣隨念至。玉食自然來。謝汝昔勤苦。令吾今快哉。散華時再拜。人世莫驚猜。又餓鬼鞭死屍偈雲。因這臭皮囊。波波劫劫忙。只知貪快樂。不肯暫回光。自業锱铢少。黃泉歲月長。真須痛棒打。此恨猝難忘。此言化俗則可以爲誠然則不可。何則人神托于形骸之中。所以用形骸者皆神也。譬如匠人用斧斤。用之而善則爲善器械。用之而不善則爲惡器械。故爲天人者前世善用形骸者也。爲餓鬼者前世不善用形骸者也。其得其失皆在當時。及其受報而禮之鞭之亦何益

  齊生死說

  想右腳大指腫爛流惡水。漸漸至胫至膝至腰。左腳亦如此漸漸爛。過腰上至腹至胸以至頸頂。盡皆爛了唯有白骨。次分明曆曆觀看。白骨一一盡見。靜心觀看。良久乃思看。白骨者是誰白骨是誰。是知。身體與我常爲二物矣。又漸漸離白骨觀看。先離一丈。以至五丈十丈乃至百丈千丈。是知。白骨與我了不相幹也。常作此想。則我與形骸本爲二物。我暫住于形骸中。豈可謂此形骸終久不壞而我常住其中。如此便可濟生死矣。況我去此則往淨土乎。日日作此想。更別有所得。如人飲水冷熱自知。不假于言傳也

  我說

  我之所在不可以無我。無我則逐物矣。理之所在不可以有我。有我則蔽理矣。孔子無我菩薩無我相能至于此。則與虛空等矣。豈複有淨濁之辨乎。但恐不易到耳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龍舒增廣淨土文》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後面還有【4】個分章。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