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鏡錄》七 ▪第3页
..續本經文上一頁思。更無異事出于名色者。名謂四蘊。色是色蘊。諸不相應。皆假建立。離此名色。更無別體。故諸有爲之事。皆爲名色所攝。如是諸法。唯心所作。離心無境。離境無心。如是名爲唯識尋思。二顯如實智。知法如是。不隨文語者。是名尋思所引。如實智故。心心于義。不分別我者。是義尋思所引。如實智故。人法二我。皆無有義。所以于中。不分別故。此真妄二心。情分二種。智了唯一。一二俱亡。方入宗鏡。所以維摩經雲。妙臂菩薩曰。菩薩心聲聞心爲二。觀心相空如幻化者。無菩薩心。無聲聞心。是爲入不二法門。故知既以無心現心。則無法現法。何者。以一切境界。隨念而生。念既本空。法複何有。如大法炬陀羅尼經雲。佛言。憍屍迦。若人來問。今此大衆。食調衆具。須功幾何。彼問如是。汝雲何答。天帝釋言。世尊。我無所報。何以故。世尊。今我此處。叁十叁天。凡是所須衣食衆具。隨念現前。非造作故。佛言。憍屍迦。一切諸法。亦複如是。皆住心中。隨所念時。即得成就。憍屍迦。猶如卵生諸衆生等。但以心念。即便受生。一切諸法。亦複如是。皆由心念。法即現前。憍屍迦。又如一切濕生之類。所謂魚鼈鼋虬坻彌宜羅。此等皆是卵生所攝。此等或唯行一由旬。或二由旬。或至叁四。或複過七。達彼地已。安處己卵。不令疲乏。故能成熟。憍屍迦。此叁藏教。亦複如是。隨憶念時。彼業現前。次第不亂。相續不斷。與彼句義。和合相應。又佛地論雲。叁十叁天。有一雜林。諸天和合福力所感。令諸天衆。不在此林。宮殿等事。共樂等受。勝劣有異。有我我所。差別受用。若在此林。若事若受。都無勝劣。皆同上妙。無我我所。和合受用。能令平等和合受用。故名雜林。此由諸天。各修平等和合福業。增上力故。令彼諸天阿賴耶識變現此林。同處同時。同一相狀。由此雜林。增上力故。令彼轉識亦同變現。雖各受用。而謂無別。是以若達諸法。皆心想生。即從世俗門。人聖行處。如無盡意菩薩經雲。爾時舍利弗。問無盡意。唯善男子。從何處來。佛號何等。世界何名。去此近遠。無盡意言。唯舍利弗。有來想耶。舍利弗言。唯善男子。我知想已。無盡意言。若知想者。應無二相。何緣問言。從何處來。唯舍利弗。有來去者。爲和合義。如和合相。是無合不合。無合不合。即不去來。不去來者。是聖行處。佛藏經雲。佛言。舍利弗。隨所念起一切諸想。皆是邪見。舍利弗。隨無所有。無覺無觀。無生無滅。通達是者。名爲念佛。海龍王經雲。佛言。大王。一切諸法。皆從念興。隨其所作。各各悉成。諸法無住。亦無有處。大智度論雲。菩薩雲何觀心念處。菩薩觀內外心。是內心有叁相。生住滅。作是念。是心無所從來。滅亦無所至。但從內外因緣和合生。是心無有定實相。亦無實生住滅。亦不過去未來現在世中。是心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是心亦無性無相。亦無生者。無使生者。外有種種種雜六塵因緣。內有顛倒心想生滅相續。故強名爲心。如是心中。實心相不可得。是心性不生不滅。常是淨相。客煩惱相著故。名爲不淨心。心不自知。何以故。是心心相空故。是心本末無有實法。是心與諸法無合無散。亦無前際後際中際。無色無形無對。但顛倒虛诳生。是心空。無我無我所。無常無實。是名隨順心觀知心相無生。入無生法中。何以故。是心無生無性無相。智者能知。智者雖觀是心生滅相。亦不得實生滅法。不分別垢淨。而得心清淨。以是心清淨故。不爲客塵煩惱所染。如是等。觀內心。觀外心。觀內外心亦如是。故知法本不有。因心故生。離憶想而無法可成。除分別而無塵可現。又反觀憶想分別。畢竟無生。從叁際求。求之不見。向十方覓。覓之無蹤。既無能起之心。亦無所滅之迹。起滅俱離。所離亦空。心境豁然。名爲見道。于見道中。相待之真妄自融。對治之能所皆絕。能所盡處。自然成佛。如華嚴論雲。此經雲。以少方便。疾得菩提。不同權教菩薩。同有爲故。立能證所證也。一念之間無有能所。能所盡處。名爲正覺。亦不同小乘。滅能所也。了能所本無動故。此乃任法性故。動寂皆平。爲本智非動寂故。妄謂爲動。愚夫不了。棄動而求寂。爲大苦也。故維摩經雲。五受陰洞達空。爲苦義。爲小乘有忻厭故。即苦生
問。此說真妄二心。爲是法相宗。爲是法性宗
答。准華嚴演義雲。論雲。叁界虛妄。但是一心者。若取叁界虛妄。即是所作。便屬世谛。今取能作。爲第一義。論釋唯是能作。今經雲。叁界唯心轉者。則通能所。然能所有二。若法性宗中。以第一義隨緣成有。即爲能作。所有心境。皆通所作。以不思議熏。不思議變。是現識因故。若法相宗。第一義心。但是所迷。非是能作。有叁能變。謂第八等。唯識論雲。又複有義。大乘經中說叁界唯心。唯是心者。但有內心。無色香等外諸境界。此雲何知。如十地經說。叁界虛妄。但是一心作。故心意與識及了別等。如是四法。義一名異。此依相應心說。非不相應心說。心有二種。一相應心。所謂一切煩惱結使。受想行等。皆心相應。以是故言。心意與識及了別。義一名異故。二不相應心。所謂第一義谛。常住不變。自性清淨心。故言叁界虛妄。但一心作。是相應心。今依法性。故雲第一義心。以爲能作。言轉者。起作義。亦轉變義
問。如上所說。真妄二心。但是文理會歸。何方便門得親見性
答。妄息心空。真知自現。若作計校。轉益妄心。但妙悟之時。諸緣自絕。如古佛悟道頌雲。因星見悟。悟罷非星。不逐于物。不是無情。又寶藏論雲。非有非空。萬物之宗。非空非有。萬物之母。出之無方。入之無所。包含萬有。而不爲士。應化萬端。而不爲主。道性如是。豈可度量。見性之時。自然披露。所以古偈雲。妄息寂則生。寂生知則現。知生寂已舍。了了唯真見。又信心銘雲。前際如空。知處悉宗。分明照境。隨照冥蒙。一心有滯。萬法不通。去來自爾。不用推窮
如學人問黃檗和尚。秖如目前虛空。可不是境。豈無指境見心
答。甚麼心向境上見。設爾得見。元來秖是照境心。如人以鏡照面。縱得眉目分明。元來秖是影像。何關汝事
問。若不因照。如何得見
答。若涉因。常須假物。有甚麼了時。汝不見道。撒手似君無一物。徒勞謾說數千般
問。他若識了。照時亦無物
答。若是無物。更何處得照。汝莫開眼寱語。師雲。百種多知。不如無求最第一道人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宗鏡錄》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後面還有【95】個分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