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镜录》七 ▪第3页
..续本经文上一页思。更无异事出于名色者。名谓四蕴。色是色蕴。诸不相应。皆假建立。离此名色。更无别体。故诸有为之事。皆为名色所摄。如是诸法。唯心所作。离心无境。离境无心。如是名为唯识寻思。二显如实智。知法如是。不随文语者。是名寻思所引。如实智故。心心于义。不分别我者。是义寻思所引。如实智故。人法二我。皆无有义。所以于中。不分别故。此真妄二心。情分二种。智了唯一。一二俱亡。方入宗镜。所以维摩经云。妙臂菩萨曰。菩萨心声闻心为二。观心相空如幻化者。无菩萨心。无声闻心。是为入不二法门。故知既以无心现心。则无法现法。何者。以一切境界。随念而生。念既本空。法复何有。如大法炬陀罗尼经云。佛言。憍尸迦。若人来问。今此大众。食调众具。须功几何。彼问如是。汝云何答。天帝释言。世尊。我无所报。何以故。世尊。今我此处。三十三天。凡是所须衣食众具。随念现前。非造作故。佛言。憍尸迦。一切诸法。亦复如是。皆住心中。随所念时。即得成就。憍尸迦。犹如卵生诸众生等。但以心念。即便受生。一切诸法。亦复如是。皆由心念。法即现前。憍尸迦。又如一切湿生之类。所谓鱼鳖鼋虬坻弥宜罗。此等皆是卵生所摄。此等或唯行一由旬。或二由旬。或至三四。或复过七。达彼地已。安处己卵。不令疲乏。故能成熟。憍尸迦。此三藏教。亦复如是。随忆念时。彼业现前。次第不乱。相续不断。与彼句义。和合相应。又佛地论云。三十三天。有一杂林。诸天和合福力所感。令诸天众。不在此林。宫殿等事。共乐等受。胜劣有异。有我我所。差别受用。若在此林。若事若受。都无胜劣。皆同上妙。无我我所。和合受用。能令平等和合受用。故名杂林。此由诸天。各修平等和合福业。增上力故。令彼诸天阿赖耶识变现此林。同处同时。同一相状。由此杂林。增上力故。令彼转识亦同变现。虽各受用。而谓无别。是以若达诸法。皆心想生。即从世俗门。人圣行处。如无尽意菩萨经云。尔时舍利弗。问无尽意。唯善男子。从何处来。佛号何等。世界何名。去此近远。无尽意言。唯舍利弗。有来想耶。舍利弗言。唯善男子。我知想已。无尽意言。若知想者。应无二相。何缘问言。从何处来。唯舍利弗。有来去者。为和合义。如和合相。是无合不合。无合不合。即不去来。不去来者。是圣行处。佛藏经云。佛言。舍利弗。随所念起一切诸想。皆是邪见。舍利弗。随无所有。无觉无观。无生无灭。通达是者。名为念佛。海龙王经云。佛言。大王。一切诸法。皆从念兴。随其所作。各各悉成。诸法无住。亦无有处。大智度论云。菩萨云何观心念处。菩萨观内外心。是内心有三相。生住灭。作是念。是心无所从来。灭亦无所至。但从内外因缘和合生。是心无有定实相。亦无实生住灭。亦不过去未来现在世中。是心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是心亦无性无相。亦无生者。无使生者。外有种种种杂六尘因缘。内有颠倒心想生灭相续。故强名为心。如是心中。实心相不可得。是心性不生不灭。常是净相。客烦恼相着故。名为不净心。心不自知。何以故。是心心相空故。是心本末无有实法。是心与诸法无合无散。亦无前际后际中际。无色无形无对。但颠倒虚诳生。是心空。无我无我所。无常无实。是名随顺心观知心相无生。入无生法中。何以故。是心无生无性无相。智者能知。智者虽观是心生灭相。亦不得实生灭法。不分别垢净。而得心清净。以是心清净故。不为客尘烦恼所染。如是等。观内心。观外心。观内外心亦如是。故知法本不有。因心故生。离忆想而无法可成。除分别而无尘可现。又反观忆想分别。毕竟无生。从三际求。求之不见。向十方觅。觅之无踪。既无能起之心。亦无所灭之迹。起灭俱离。所离亦空。心境豁然。名为见道。于见道中。相待之真妄自融。对治之能所皆绝。能所尽处。自然成佛。如华严论云。此经云。以少方便。疾得菩提。不同权教菩萨。同有为故。立能证所证也。一念之间无有能所。能所尽处。名为正觉。亦不同小乘。灭能所也。了能所本无动故。此乃任法性故。动寂皆平。为本智非动寂故。妄谓为动。愚夫不了。弃动而求寂。为大苦也。故维摩经云。五受阴洞达空。为苦义。为小乘有忻厌故。即苦生
问。此说真妄二心。为是法相宗。为是法性宗
答。准华严演义云。论云。三界虚妄。但是一心者。若取三界虚妄。即是所作。便属世谛。今取能作。为第一义。论释唯是能作。今经云。三界唯心转者。则通能所。然能所有二。若法性宗中。以第一义随缘成有。即为能作。所有心境。皆通所作。以不思议熏。不思议变。是现识因故。若法相宗。第一义心。但是所迷。非是能作。有三能变。谓第八等。唯识论云。又复有义。大乘经中说三界唯心。唯是心者。但有内心。无色香等外诸境界。此云何知。如十地经说。三界虚妄。但是一心作。故心意与识及了别等。如是四法。义一名异。此依相应心说。非不相应心说。心有二种。一相应心。所谓一切烦恼结使。受想行等。皆心相应。以是故言。心意与识及了别。义一名异故。二不相应心。所谓第一义谛。常住不变。自性清净心。故言三界虚妄。但一心作。是相应心。今依法性。故云第一义心。以为能作。言转者。起作义。亦转变义
问。如上所说。真妄二心。但是文理会归。何方便门得亲见性
答。妄息心空。真知自现。若作计校。转益妄心。但妙悟之时。诸缘自绝。如古佛悟道颂云。因星见悟。悟罢非星。不逐于物。不是无情。又宝藏论云。非有非空。万物之宗。非空非有。万物之母。出之无方。入之无所。包含万有。而不为士。应化万端。而不为主。道性如是。岂可度量。见性之时。自然披露。所以古偈云。妄息寂则生。寂生知则现。知生寂已舍。了了唯真见。又信心铭云。前际如空。知处悉宗。分明照境。随照冥蒙。一心有滞。万法不通。去来自尔。不用推穷
如学人问黄檗和尚。秖如目前虚空。可不是境。岂无指境见心
答。甚么心向境上见。设尔得见。元来秖是照境心。如人以镜照面。纵得眉目分明。元来秖是影像。何关汝事
问。若不因照。如何得见
答。若涉因。常须假物。有甚么了时。汝不见道。撒手似君无一物。徒劳谩说数千般
问。他若识了。照时亦无物
答。若是无物。更何处得照。汝莫开眼寱语。师云。百种多知。不如无求最第一道人
功德无量:如果您发现本经文有误/缺,可以点我为众生修正此经。
《宗镜录》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网站(putixia.net)提供分节阅读,后面还有【95】个分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