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菩薩行方便境界神通變化經》中
法師求那跋陀羅譯
文殊師利。如轉輪王小功德成有盡德聚。有貪有嗔有癡有取有結有使。是轉輪王。一切無有作怨敵者。所以者何。文殊師利。是轉輪王無有诤惱。文殊師利。豈況如來轉大法輪。無量大智。功德莊嚴具足成就。得無斷大悲。遊行無漏法虛空中。七助菩提法寶成就。以不忘法。轉大法輪。外有诤訟諸怨敵怖。無有是處。文殊師利當知。若見此佛刹土外道出家。汝善男子當知。一切安住一道。所謂佛道。文殊師利。喻諸禽獸無力能住師子王前。如是文殊師利。諸外道出家無能便入如來境界。亦不能與如來诤論。大人師子。持于十力。得四無畏。在其前吼。無有是處。惟除如來之所加持。文殊師利。喻日宮出放光明網。一切螢火皆悉隱蔽。一切珍寶火光星宿悉無照明。如是文殊師利。無上如來大日宮出時。放大智光明。諸外道出家皆悉隱蔽。無有照明。文殊師利。喻勝鐵王隨其地分所出之處。一切諸鐵無有住者。以諸鐵聚不共相故。如是文殊師利。若有佛土有佛出世。當知一切諸外道等無出家行。何以故。不共相佛出于世故。文殊師利。喻如意寶王隨所出處。不生一切僞摩尼寶。如是文殊師利。如來大智寶所出處。當知是處不出外道。文殊師利。喻如寶性有出閻浮檀金之處。是處不出下賤銅等。如是文殊師利。若有世界有佛出世。是處不出一切外道。文殊師利。當知方便隨佛出處。不應出諸外道出家。文殊師利。汝今當知。如來受持不可思議方便境界。以是緣故。此佛刹土現諸一切外道出家。所以者何。一切外道上首。皆是住于不可思議解脫。從般若波羅蜜出。遊戲方便。亦不舍離念佛法僧。教化衆生到于彼岸。如來受持化衆生故。說是法時。八千天子依聲聞乘者。聞說一乘。發于無上正真道心。五百比丘得一乘燈叁昧。千二百菩薩。得無生法忍。普此叁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天于空中雨天青黃赤白蓮華。雨天末栴檀。于佛之前。百千天子。住虛空中。發聲唱呼。天衣空中而自回轉。諸天作樂說如是言。本未曾聞是經出世。世尊。令此經典久行于閻浮提。八百比丘比丘尼。脫優多羅僧以奉上佛。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方便境界不思議 文殊師利當知我
我精練時覺菩提 我又示現如此時
時節過咎我所無 常恒有于妙法時
衆生聞我法過度 衆生過患我所無
精練劫殘功德物 精練福田淨無垢
我精練時得菩提 是故知我無有濁
我已從久多億劫 成就無量佛智慧
如我得道命亦爾 于是中間無滅度
我方便現示滅度 有常想故示無常
我今示現于余殘 我壽命等未來劫
我惟一乘一滅度 我差別乘不可得
作如是叁說叁乘 當知方便之境界
有懈怠心及小心 聞即生于驚怖畏
爲是等故示叁乘 惟有一乘無有二
我隨欲于法者說 入于佛道法事故
以是一乘演說叁 然于此乘無傷損
如巧智度到彼岸 以是智示現于叁
世尊亦爾知勝法 以是一乘演說叁
等心調禦諸衆生 我都無有于異想
我意喜敬于下乘 我則有于悭吝咎
绀琉璃寶衆寶上 隨其所在住止處
一切皆同作一色 而是绀色無差別
調禦智寶亦如是 一切佛土普放光
一切衆生作一色 菩提心色無差別
猶如小火之所燒 漸漸增長成大焰
聲聞智焰亦如是 斯亦放佛功德光
須彌山王歸向者 以威德故同一色
歸依十力亦如是 柔忍者得菩提色
喻如一切衆蜂口 采拾種種衆淨妙
一切衆物共和合 皆悉作于一蜜相
知世贊世亦如是 示現作于叁乘已
一切白淨和合已 作菩提想無異想
轉輪人王無憂惱 無有余方怨敵故
我以法界普告敕 雲何當有外道界
猶如日宮初出時 隱蔽螢火諸星宿
智慧宮出亦如是 蔽諸外道無明照
隨有勝鐵所住處 一切余鐵無能行
若有國土如來行 是處無有外道行
隨有金玉所出處 是處不出生余銅
若有刹土證菩提 是處不雜外道衆
意珠僞珠不和雜 過去未來亦不雜
佛寶外道亦如是 一刹土中常不雜
禅定神通忍自在 一切智門此外道
慧方便行智慧者 示現種種諸變化
聞于方便境界已 爾時佛子甚歡喜
生于慶樂喜無量 散華供養于調禦
此地六種大震動 空中伎樂而鼓作
億天虛空中合掌 贊言善哉調禦說
說此偈時。薩遮尼幹子。與八十億諸尼幹俱。從南方次第遊行于諸國界。向優禅尼大城之所。百千大衆圍繞莊嚴唱叫喚呼。爾時旃茶缽樹提王。遙見薩遮尼幹子來。于是薩遮。生愛樂心。生清淨心。與諸大臣內宮眷屬。國土人民子息四兵。大王威德大王神力。百千滿瓨以用莊嚴。鼓百千伎樂。擎幢幡寶蓋以爲莊嚴。即出往迎薩遮尼幹。爾時薩遮尼幹子。遙見旃茶缽樹提王。柔軟愛語。善來大王。汝國界中無有怨敵相逼切也。無有病患苦惱熱也。是國臣屬諸伎卒。惡不肖之人。守羅關稅。是等不亂壞國土不。大王。汝國沙門諸婆羅門安樂行不。大王。汝常安法治理國不。大王。不應害于衆生獵張魚捕逼諸衆生。何以故。大王當知。一切衆生皆悉愛命。是故大王。應受不殺不應偷奪。于自國封應生知足。不應邪淫自足妻色。終不妄語真實而言。不應兩舌有異言說。不應惡口常柔軟語。不應绮語隨所念語。于他財封勿生貪心。大王。應當離于嗔恚。以慈莊嚴于身口意。大王。不應生于邪見。行聖正見。大王。汝今不應放逸。善觀無常。大王當知。壽命短促速至他世。大王。汝今應怖畏後世。應信業報。重說勝偈
人主常應不放逸 護持境土不放逸
若放逸者墮惡道 若不放逸生善道
亦莫抂斷衆生命 一切衆生愛壽命
慧者不應害衆生 愛護衆生如己身
常應遠離于偷盜 常不應說于妄語
常應護持實言誓 大王當來生善趣
所說言語耳樂聞 不應說強粗惡語
常應愛語柔軟語 大王不應說兩舌
人主不應說绮語 有所言說隨順說
離于嗔恚過患惡 如大象王生善道
王不應行于邪淫 于他妻女離欲心
于自妻色常知足 汝當來生于善道
大王不應懷于見 當安住于妙善見
當修行于如是法 大王受天娛樂樂
持戒沙門婆羅門 及孝順供于父母
得遠離于惡道已 當受天中歡喜樂
是薩遮尼幹子。以此不放逸法。勸缽樹提王已。爾時栴茶缽樹提王。向薩遮尼幹子。說于愛軟安樂之語。自言。不作如是之事。汝婆羅門可至我家。何以故。我今請汝及諸眷屬。欲設飯食。尼幹子言。善哉善哉。當如是作。何以故。大王。我來道遠饑乏所須。大王如是。如汝所請。爾時大王。在薩遮尼幹子眷屬後行。前入王宮。入已薩遮尼幹坐禦座。余諸尼幹隨次而坐。爾時彼王善心恭敬手自料理。薩遮尼幹及其眷屬。食充足已。爾時此王如是思惟。我今當少問是薩遮尼幹子。于如來所有信敬不。王思是已。取小卑床。坐于薩遮尼幹子前。作如是言。婆羅門。我欲少論。若聽許者。我當問汝。汝爲我說。薩遮尼幹語大王言。隨汝所欲自恣而問。我當善答悅可汝心。王聞聽已。問言。婆羅門。世衆生中頗有衆生慧者明了無亂心智然有過耶。薩遮答言。實有大王。王又問言。婆羅門此是誰也。薩遮答言。跋沙婆羅門是。王又問言。跋沙婆羅門有何過耶。薩遮答言。跋沙婆羅門。善瞻星曆。善知節會。善學唱說。善知月蝕。善知地動。善知豐儉。善知世俗會。善學瞻相。然實邪淫愛他妻婦。大王。慧人不應行于邪淫。何以故。大王。行邪淫者。現世來世得大苦法。乃至天人之所呵責。如說偈言
貪欲他婦女 不護惡境界
不足自妻色 世所有呵責
王言。婆羅門。世衆生中複有衆生慧者明了無亂心智然有過耶。薩遮答言。實有大王。王言誰是。薩遮答言。此頗羅墮婆羅門是慧者明了知時非時。彼有過患。王又問言。有何過耶。答言。大王。此婆羅門多所睡眠。大王。慧者不應多于睡眠。何以故。大王。睡眠退失世出世法若智若斷。如說偈言
若多樂睡眠 懈怠所覆蔽
睡眠放逸覆 凡夫退諸利
王複問言。婆羅門。世衆生中複有衆生成就如是諸法然有過耶。薩遮答言。實有大王。王言。誰是。答言。大王。黑王子是。王又問言。是黑王子有何過耶。答言。大王。多于嫉妒。大王。慧者不應多于嫉妒。何以故。大王。若得成就于封邑。行于嫉妒。是人封邑不得堅牢。空手而死。死已便墮于餓鬼界。如說偈言
嫉妒覆蔽心 彼人成封邑
彼有空手死 墮在餓鬼界
王又問言。複有衆生成就如是上功德法有過患耶。薩遮答言。實有大王。王言。誰是。答言。大王。此吉軍王子是。王又問言。吉軍王子有何過耶。答言。大王。是吉軍王子甚嬉殺生。大王。慧者不應好嬉殺生。何以故。殺生短壽。當墮地獄餓鬼畜生。如說偈言
人王殺生者 少力及短命
命終墮地獄 是故不害生
王又問言。婆羅門複有衆生慧者明了無亂心智有過患耶。薩遮答言。實有大王。王言。誰是。答言。大王。此即無畏王子是也。王又問言。無畏王子有何過耶。答言。大王。多悲愍他。大王。慧者不應多悲愍他。何以故。大王。多悲愍他。若自在者。是國多賊。難可降伏。多有過患。如說偈言
多悲愍于他 若人自在者
不能降伏是 不能執短己
王又問言。頗衆生中複有衆生慧者慧贊有過患耶。薩遮答言。實有大王。王言。誰是。答言。大王。此天力王子是。慧者慧贊然實有過。王言。婆羅門。天力王子有何過耶。答言。大王。天力王子飲酒放逸。大王慧者。不應多飲酒也。何以故。大王。酒多失念障礙上義。亦失于世及出世義。如說偈言
常作放逸 一切王事 酒放逸蔽
退出世義
王又問言。婆羅門。複有衆生慧者慧贊有過患耶。薩遮答言。實有大王。王言。誰是。答言。大王。此天勳王子是。慧者慧贊然有過患。王言。婆羅門。天勳王子有何過患。答言。大王。天勳王子長思慮過。大王。慧者不應有長思慮。何以故。大王。長思慮者妨廢失利令重事起不得寂靜。是故大王。大聰慧者不應長思。如說偈言…
《佛說菩薩行方便境界神通變化經中》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