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宗鏡錄》

「諸宗部」經文2016卷48頁碼:P0415
宋 延壽集

  《宗鏡錄》四十九 ▪第3页

  

  ..續本經文上一頁出者。古釋雲。如海上漚。各各不同時。由差別心觀。即有彼此。但水體是一。即知一佛出現時。即一切佛土現。離自他相故。但衆生有處。十方如來爲種種身而助化之。非但如來含于一義。一切衆生亦是我流出

  問。轉變。變現。其義同別

  答。古釋雲。有唯轉變。非變現者。轉變之言。通于種現。現能熏種。種能生種。種生現行。皆名轉變。變現之言。唯現心等。能起見相。名之爲變。不通于種相分色等

  問。第八本識與所生果。爲複是一是異

  答。非一非異。論雲。本識中親生自果。功能差別。此與本識。及所生果。不一不異。體用因果。理應爾故。釋雲。本識是體。種子是用。種子是因。所生是果。此之二法。理應如是不一不異。本識望種。于出體中。攝相歸性。故皆無記。種從現行。望于本識。相用別論。故通叁性。若即是一。不可說爲有因果法。有體有法。若一向異。應谷麥等能生豆等。以許因果一向異故。不爾。法滅應方有用。以許體用一向異故。用體相似。氣勢必同。因果相似。功能狀貌可相隨順。非一向異

  問。阿賴耶識。與幾心所相應

  答。識論雲。常與觸。作意。受。想。思。相應。阿賴耶識。無始時來。乃至未轉。于一切位。恒與此五心所相應。以是遍行心所攝故。一觸者。論雲。謂叁和分別變異。令心心所觸境爲性。受想思等所依爲業。釋雲。以此五種。體是遍行心所攝故。決定相應。雖複不增。亦不可減。定俱生滅。名遍行故。觸。謂叁和者。即根境識。體異名叁。不相乖返更相交涉。名爲隨順。根。可爲依。境。可爲取。識叁所生。可依于根而取于境。此叁之上。皆有順生一切心所功能作用。名爲變異。分別之用。是觸功能。謂觸之上。有似前叁順生心所變異功能。說名分別。分別。即是領似異名。如子似父。名分別父

  問。何故叁和。唯根獨勝

  答。一由主故。有殊勝能。名之爲主。二由近故。能近生心。及心所故。叁由遍故。不唯心所。亦能生心故。四由續故。常相續有。境識不爾故。境體雖能生心。心所。以非主故。又非近故。偏阙二義。不名爲勝。心雖是主。近生心所。不能生心。不自在故。非遍也。偏阙一義。故非勝。境識皆不續。識。有境生故。俱阙續義。非得勝名。唯根獨勝

  問。觸自性。是實是假

  答。此觸數。定是實有。四食性故。二作意者。論雲。作意。謂能警心爲性。于所緣境別心爲業。釋雲。作意警心。有二功力。一者令心未起而起。二者令心起已趣境。故言警。覺應起心種。引令趣境。叁受者。論雲。受。謂領納順違俱非境相爲性。起愛爲業。四想者。論雲。想。謂于境取像爲性。施設種種名言爲業。謂要安立境分劑相。方能隨起種種名言。釋雲。此中安立。取像異名。謂此是青非青等。作分劑而取其相。名爲安立。由此取像。便起名言。此是青等。性類衆多。故名種種。五思者。論雲。思。謂令心造作爲性。于善品等役心爲業。謂能取境正因等相。驅役自心令造善等。此五段是遍行所攝。故與藏識決定相應。此觸等五。與異熟識行相雖異。而時依同。所緣事等。故名相應。此識行相。極不明了。不能分別逆順境相。微細一類。唯與舍受相應。又此相應受。唯是異熟。隨先引業轉。不待現緣。任善惡業勢力轉故。唯是舍受。苦樂二受。是異熟生。非真異熟。待現緣故。非此相應。又由此識常無轉變。有情恒執爲自內我。若與苦樂二受相應。便有轉變。甯執爲我。故此但與舍受相應。釋曰。此觸等五與異熟識行相雖異。而時依同。所緣事等。故名相應者。由四等故。說名相應。謂事等。處等。時等。所依等。今約見分爲行相。影像相分爲所緣。自體。名事。等者。相似義。體各唯一。境相相似。故所緣事。皆名爲等。以觸等五相。托本識相生。所緣既相似。故名爲等。唯識爲宗。不約本質名爲所緣。亦非影像名爲行相。時謂刹那定同一世。依謂根俱無有間。唯與舍受相應者。此有五義。一極不明了。是舍受相。若苦樂受。必明了故。受。總有五。一憂。二喜。叁苦。四樂。五舍。此中憂喜入苦樂中。依叁受門分別。不言憂喜。二不能分別順違境相。取中容境。是舍受相。若是余受。取違順境故。叁由微細。若是余受。行相必粗。四由一類。若是余受。必是易脫。此行相定。故成一類。五相續而轉。若是余受。必有間斷。此恒相續。故唯舍受。若能分別違順境相。非真異熟。異熟者。取境定故。若粗動者。如余心。非異熟主。顯行相難知。異余識也。由此五義。必其有故。便能受熏持種相續。又解。此識極不明了。曾無慧念。慧念行相。極明了故。不能分別違順境相。顯唯舍受。非苦樂俱。及簡不與善染等。並相續而轉。顯無有欲。今有希望。方有欲起。此相續故。無有欲也。由此五義。第二義正顯唯舍受所由。所余四義。因簡別境等故。唯與舍受俱

  問。此識既與舍受相應。如何亦是惡業異熟

  答。論雲。舍受不違善惡品故。如無記法。善惡俱招。釋雲。無記既寂靜。何爲惡業果。舍雖寂靜。不違二故。得爲惡果。不同禅定寂靜。此無所能爲。故通惡業感。余七轉識設起苦樂。此識皆俱。以舍不違苦樂品故。若或苦樂不俱。于人天中。應不受苦果。以相違故。叁惡趣中。應不受樂果。亦相違故。此中苦樂。皆是別招。故舍不違

  問。本識雲何不與別境等五心所相應

  答。論雲。互相違故。爲欲。希望所樂事轉。此識任業無所希望。勝解。印持決定事轉。此識懵昧無所印持。念。唯明記曾習事轉。此識昧劣不能明記。定。能令心專注一境。此識任運刹那別緣。慧。唯簡擇得等事轉。此識微昧不能簡擇故。此不與別境相應。此識唯是異熟性故。善染汙等亦不相應。惡作等四。無記性者。有間斷故。定非異熟。釋雲。定能令心專注一境。此識任運刹那別緣者。定雖影像相分刹那新起。至加行時所觀本質。前後相續恒專注境。此識任運。不作加行專注本質。恒緣現在影像。所緣。但新新起。且定行相。一一刹那。深取專注。趣向所緣。此識浮疎。行相不爾。故非定位。言任運者。是隨業轉。惡作等。定非異熟者。非真異熟。不遮異熟。生。亦有惡作等。非一切時常相續故。非此相應。故知第八真識。常如舍相。以任運之緣。合恒常之道。不爲垢法之所染。甯爲淨法之所治。非生死之所羁。豈涅槃之能寂。是以稱爲識主。故號心王。迩後因一念無明。起七識波浪。遂生心所。失本心王。皆因強覺覺明。分能立所。起明了之解。心境曆然。運分別之情。自他宛爾。因茲有情心內。逐憎愛而結怨親。無情境中。隨想念而標形礙。遂使外則桑田變海。海變桑田。內則親作怨由。怨爲親種。互爲高下。反覆相酬。從茲業果恒新。苦緣不斷。是以首楞嚴經雲。佛告富樓那。明妄非他。覺明爲咎。所妄既立。明理不踰。以是因緣。聽不出聲。見不超色。乃至唯殺盜淫。叁爲根本。以是因緣。業果相續。富樓那。如是叁種顛倒相續。皆是覺明明了知性。因了發相。從妄見生。山河大地諸有爲相。次第遷流。因此虛妄。終而複始。是故若欲還原反本。旋妄冥真。但一念不生。前後際斷。分別心滅。輪回業亡。根盡枝枯。因空果喪。無始之情塵識垢。應念全消。本來之佛眼常身。隨真頓現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宗鏡錄》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後面還有【53】個分章。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