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宗鏡錄》

「諸宗部」經文2016卷48頁碼:P0415
宋 延壽集

  《宗鏡錄》五十四 ▪第2页

  

  ..續本經文上一頁雲。我宗五識。根先識後故。即前念五根。發後念五識。論主破雲。但有根者。如葉依種起。芽種俱時。影藉身生。身影同有。識依根發。理必同時。無前念根。發後念識故。既若五識有俱有根。將證第六亦須有俱有根。即第七識是也。引理證者。教中說有思量者。即是第七識。小乘雲。但是第六等無間。名思量意。何要別說第七爲思量意耶。論主破雲。且如第六意識現在前時。念等無間意。已滅無體。如何有思量用名意耶。且如第六識。若居現在時。雖有思量。恒名爲識。不名意故。要待過去。方名意故。須信有第七識。具恒審思量。方得名意。意者。依止義。若等無間意。依此第七假得意名。俱有依止思量用故。又第七識與四惑俱。名爲染汙。恒審思量。名之爲意。常有恒行不共無明。故名染汙。正是有覆性。即覆真緣義。蔽淨妙智。恒審思量者。此揀第八前六識。恒者。不間斷。審者。決定執我法故

  問。第八亦無間斷。第六決定。有思量。何不名意

  答。有四句。一恒而非審。第八恒無間斷。不審思量我法故。二審而非恒。即第六。雖審思量。而非恒故。不名意也。前五俱非。非恒非審。第七俱攝。而恒審故。獨名意也

  問。第七思量何法

  答。執第八見分。思量有我法故。二乘無學無我執。以思量法我執故名意。佛果我法二執俱無。恒審思量無我理。佛果第七亦名意

  問。爲第七自體有思量。爲第七相應遍行中思。名思量意不

  答。取心所思量者。即八識皆有。思何獨第七

  問。若唯取自體有思量者。即何用心所中思耶

  答。具二義。一有相應思量。二亦自體思量。今取自體有思量名意

  問。心所與心王。一種是常審思量。執第八爲我。如何不說心所爲意

  答。言意者。依止義。心所雖恒審思量。非主。是劣法。非所依止故。不名意也。二者自體識有思量。與余七識爲所依止。唯取心王。即名意也

  問。若言自體有思量名意者。即第七有四分。何分名思量意

  答。有二解。第一見分名思量。內二分不名思量。但名意。見分不名意。有思量。以是用故。思量我無我。內二分不能思量我無我。但名意。以是體故。第二見分是思量相。相者。體相。相狀。內二分是思量性。即內外皆名意。叁分皆思量。但除相分。相分是所量境也

  問。何以得知。內外叁分總是思量

  答。識論雲。思量爲性相。內二分是體。名思量性。外見分是思量相。是用。一種是思量。叁分皆名意。即不取相分名思量。以無能緣用故

  問。見分緣執我法。即思量我故。得名思量。自證分不緣于我相分。如何自證分亦名思量

  答。自證分證。彼見分思量我執故。亦名思量也

  問。見分思量我。是非量攝。自證分證。彼見分思量我。自證分。亦是非量耶

  答。見分思量我。見分妄執。故名非量。自證是內證見分妄執故。自證體是現量。即體用皆是思量。即內二分亦名意。亦名識。見分亦名意。亦名識。是意之用故。思量是用。意是體。思量即意。持業釋也

  問。第七識但緣第八見分爲我。雲何不取相分。及內二分等

  答。相分間斷。又是外緣。內二分作用沈隱難知。不執也。種子無作用故。不執爲我。以見分作用顯現故

  問。第七識叁量假實。如何分別

  答。古釋叁量分別者。第七見分是非量。境不稱心故。其第八見分。本非是我。今第七妄執爲我。即不稱本質。又親緣第八見分不著。變相分緣。相分。本非是我。第七又執爲我。又不稱相分。即兩重不稱境。故知非量。假實分別者。第七緣他本質。第八見分不著。但緣得中間假我相分故。境假非實

  問。中間相分。爲定是假。爲亦通實

  答。第七中間相分是假。無實種生。但從兩頭起。此相分。仍通二性。若一半從本質上起者。是無覆性。即屬本質。若一半從自能緣第七見分上起者。同見分。是有覆性。但兩頭心法爍起。成一相分。今言境假者。但約隨妄心我相分以說

  問。若言第七當情相分但是假。從兩頭起。通二性者。應可第七所緣我相分中。一半有覆。一半無覆。一半是我。一半非我

  答。其第八見分上所起無覆性相分。與能緣第七妄心遍計相分。密合一處。若是第七但自執妄起遍計有覆性假相分。爲自內我。雖密合一處。亦不犯所執我中通二性過。如水中鹽味。但執是水。不執于鹽。水與鹽元不相離

  問。第七自有相分。如何不自緣相分。緣他第八見分爲我耶

  答。古德雲。今言緣見分者。即是疎緣。若言親者。唯識義何在

  又問。設許疎緣第八者。且第七自識于何法上起執

  答。于自識相分起執

  又問。相見何別

  答。若論外境。相見全殊。若就心論。相見無異。相即是見。故經雲。心如相顯現。見如心所依

  問。若無末那。有何等過

  答。若無第七。則無凡可厭。無聖可欣。凡聖不成。染淨俱失。論雲。是故定應別有此意。又契經說。無想有情。一期生中。心心所滅。若無此識。彼應無染。謂彼長時無六轉識。若無此意。我執便無。乃至故應別有染汙末那。于無想天。恒起我執。由斯賢聖。同诃厭彼。又契經說。異生善染無記心時。恒帶我執。若無此識。彼不應有。謂異生類。叁性心時。雖外起諸業。而內恒執我。內執我故。令六識中所起施等。不能亡相。故瑜伽說。染汙末那。爲識依止。彼未滅時。相了別縛。不得解脫。末那滅已。相縛解脫。言相縛者。調于境相。不能了達如幻事等。由斯見分相分所拘。不得自在。故名相縛。依如是義。有伽陀言。如是染汙意。是識之所依。此意未滅時。識縛終不脫。釋雲。于無想天。恒起我執。由斯賢聖。同诃厭彼者。有第七于彼起我執。是異生故。出定已後。複沈生死。起諸煩惱。聖賢诃彼。若無第七。不應诃彼。無過失果。由執我故。令六識中所起施等不能亡相者。此我外緣。行相粗動。非第七起。由第七故。第六起此。全由七生。增明爲論。第六識中。我執體有間斷。通叁性心。間雜生故。第七不緣外境生故。已上略錄第七末那。諸教同诠。群賢共釋。創入道者。此意須明。是起凡聖之因。宜窮體性。乃立解惑之本。可究根原。迷之則爲人法。執之愚。悟之則成平等性之智。于諸識內。獨得意名。向有漏中。作無明主。不間不斷。無想定治而不消。常審常恒。四空天避而還起。雖有覆而無記。不外執而內緣。常起現行。能蔽真而障道。唯稱不共。但成染而潤生。是以欲透塵勞。須知要徑。將施妙藥。先候病原。若細意推尋。冥心體察。則何塵而不出。何病而不消。斷惑之門。斯爲要矣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宗鏡錄》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後面還有【48】個分章。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