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薩遮尼幹子所說經》

「法華部·華嚴部」經文272卷09頁碼:P0317
元魏 菩提流支譯

  《大薩遮尼幹子所說經》一 ▪第2页

  元魏天竺叁藏菩提留支譯

  ..續本經文上一頁乘法  不信故不說

  若于無量世  過去諸佛所

  修行諸善行  善根具成熟

  如是諸衆生  常被如來加

  聞說生歡喜  乃能谛信受

  若爲惡知識  毒蛇之所螫

  離于善知識  不聞甘露法

  于諸勝法中  起于放逸心

  墮大邪見坑  聞說不生信

  衆生心狹劣  不堪受大法

  聞退生不信  起于誹謗心

  長夜墮惡道  永不聞佛法

  爲彼起悲心  故我不速說

  爾時聖者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白佛言。世尊。此會大衆皆善清淨。善行諸行。善能供養諸佛如來。善能將護諸善知識。善能修集清淨信眼。善入大智信諸境界。善具清淨深心直心。此會大衆。一切善能觀諸境界。能知此法能識此法。善哉世尊。唯願爲我及時會大衆樂聞之心。善說此法。而說偈言

  此會諸衆生  已于無量劫

  一切諸佛所  種善根滿足

  如是衆生等  能入佛境界

  爲滿法器故  願佛今速說

  一切皆瞻仰  天人師面門

  恭敬合掌觀  渴仰目不舍

  願世尊愍此  渴仰衆生心

  雨大妙法雨  令生善法牙

  我今請如來  無上大法王

  願開甘露門  轉最勝法輪

  是諸衆生等  若聞佛所說

  能行無上道  究竟涅槃法

一乘品第叁之一

  爾時聖者。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如是問已。佛告文殊師利。善哉善哉。法王子。善哉文殊師利。汝今善能。問于如來應正遍知菩薩所行甚深法門。何以故。文殊師利。汝見諸法實義。現前無有疑惑。究竟到于智波羅蜜第一彼岸。爲欲利益無量衆生。令入菩薩無上道故。問如是法。文殊師利。汝能複爲未來衆生然大明燈滅諸闇故。問如是法。善哉善哉。文殊師利。汝今谛聽。我當爲汝說菩薩行方便境界奮迅法門。文殊師利白佛言。善哉世尊。願樂欲聞。時諸一切菩薩大衆。一心同聲俱白佛言。善哉世尊。願樂欲聞

  爾時世尊。欲說此法告諸大衆。諸善男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等。畢竟成就十二法者。乃能發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何等十二。一者自性信大乘法。爲離小乘狹劣心故。發菩提心。二者自性成就大悲。爲欲具足諸白法故。發菩提心。叁者直心本行堅固。爲厭生死向彼岸故。發菩提心。四者善集一切功德。爲欲修滿諸願行故。發菩提心。五者能善供養諸佛。爲欲善起諸白法故。發菩提心。六者身口意業清淨。爲離一切諸惡行故。發菩提心。七者遠離諸惡知識。爲欲親近善知識故。發菩提心。八者聞法如說修行。爲不虛妄诳衆生故。發菩提心。九者爲欲利益一切畜諸資生不貪不悭故。發菩提心。十者以得諸佛加護。爲離一切諸魔加故。發菩提心。十一者。于諸衆生常起大悲。能舍內外一切諸物。爲離悭嫉故。發菩提心。十二者。具法行力爲能成就諸功德故。發菩提心。善男子。是名十二妙法。若善男子善女人。成就此十二法者。乃能發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善男子。複有十二種勝法。菩薩成就。名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何等十二。一者安隱心。爲與一切衆生樂故。發菩提心。二者愍念心。他惡來加能忍將護不生異相故。發菩提心。叁者大悲心。爲荷衆生大重擔故。發菩提心。四者大慈心。爲拔一切惡道苦故。發菩提心。五者清淨心。能于余乘不生願樂故。發菩提心。六者無染心。爲離一切煩惱濁故。發菩提心。七者光明心。爲求無上自性清淨光明照故。發菩提心。八者幻心。能知諸法究竟無物故。發菩提心。九者無物心。能知一切無所有故。發菩提心。十者堅固心。于諸法中不可動故。發菩提心。十一者不退心。能證諸法究竟盡故。發菩提心。十二者度諸衆生不生厭心。如說修行故。發菩提心。爾時世尊。重說偈言

  諸善男子等  若有諸衆生

  欲修諸白法  成就無垢法

  能于怨親中  悲潤心平等

  如是諸菩薩  名發菩提心

  若有衆生等  已于無量劫

  將護惡知識  供養善知識

  護持菩提門  起諸大願行

  如是諸菩薩  名發菩提心

  若有諸衆生  憶念過去世

  無量億劫事  堅固如山王

  精進心無惓  常行不休息

  如是諸菩薩  名發菩提心

  若有衆生等  舍離諸惡法

  具足悲愍心  安隱心成就

  念示諸衆生  一切善業道

  如是諸菩薩  名發菩提心

  若有衆生等  見諸勝智者

  念于大菩提  無上勝功德

  欲于余乘中  心淨無點穢

  如是諸菩薩  名發菩提心

  菩薩得淨心  離虛妄分別

  觀世間涅槃  平等無差別

  雖行化衆生  如見鏡中像

  如是發心者  是實菩提心

  已離煩惱過  一切諸塵勞

  清淨知虛空  不爲垢所染

  諸相永寂滅  出離言語道

  是名滿足修  清淨菩提心

  如是諸菩薩  不久坐道場

  得大陀羅尼  無上勝辯才

  具足叁十二  八十相好身

  能住一切佛  本性功德中

  複次文殊師利。菩薩摩诃薩。能住如是勝功德中。有十二種布施妙行。能大利益疾到菩提。菩薩應行檀波羅蜜。何等十二。一者布施。能速增長無上菩提功德利故。菩薩應行檀波羅蜜。二者布施。生處富足手中常出無盡寶故。菩薩應行檀波羅蜜。叁者布施。隨願得生釋梵天王諸大家故。菩薩應行檀波羅蜜。四者布施。能離一切悭貪心過。棄舍諸有不生願樂故。菩薩應行檀波羅蜜。五者布施。能舍世間貪染縛故。菩薩應行檀波羅蜜。六者布施。出餓鬼門離諸惡趣故。菩薩應行檀波羅蜜。七者布施。離諸世間多人共物。能得菩提不共物故。菩薩應行檀波羅蜜。八者布施。能稱衆生歡喜心故。菩薩應行檀波羅蜜。九者布施。能舍內外行佛行故。菩薩應行檀波羅蜜。十者布施。于諸一切所愛事中。能離縛著垢害心故。菩薩應行檀波羅蜜十一者布施。行能滿足無上檀波羅蜜故。菩薩應行檀波羅蜜。十二者布施。行能隨如來教所願成就故。菩薩應行檀波羅蜜。善男子。是名菩薩摩诃薩十二種修行檀波羅蜜得大利益。回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爾時世尊。即以偈頌贊歎檀波羅蜜。重說偈言

  欲求無上道  修行諸功德

  破于悭貪心  布施最第一

  佛子行舍心  見來乞求者

  能生歡喜心  一切無吝惜

  國城及妻子  乃至天王位

  身肉及手足  頭目諸髓腦

  清淨無垢眼  施已心歡喜

  如是行舍心  名檀波羅蜜

  一切諸如來  滿足諸功德

  具勝涅槃道  皆由布施故

  是故諸佛子  欲求無上道

  常當修舍心  行檀波羅蜜

  施能得菩提  不住于世間

  是故諸菩薩  常當行舍心

  施能斷貧窮  富足七淨財

  悭嫉妒心盡  清淨佛菩提

  布施能滿足  成就十自在

  是故諸如來  贊歎行施福

  菩薩見是利  爲成波羅蜜

  是故修舍心  常施一切物

  善男子。菩薩複有十二種持戒得大利益。菩薩應行屍波羅蜜。何等十二。一者持戒。能攝一切諸善根故。菩薩應行屍波羅蜜。二者持戒。入菩薩道故。菩薩應行屍波羅蜜。叁者持戒。解脫一切煩惱縛故。菩薩應行屍波羅蜜。四者持戒。能過一切諸惡道故。菩薩應行屍波羅蜜。五者持戒。能拔惡道苦衆生故。菩薩應行屍波羅蜜。六者持戒。身口意業不爲諸佛如來诃故。菩薩應行屍波羅蜜。七者持戒。諸佛如來常贊歎故。菩薩應行屍波羅蜜。八者持戒。能入諸有不放逸故。菩薩應行屍波羅蜜。九者持戒。即施衆生無怖畏故。菩薩應行屍波羅蜜。十者持戒。成就身口意業善故。菩薩應行屍波羅蜜。十一者持戒。能得于諸法中隨順自在故。菩薩應行屍波羅蜜。十二者持戒。成就第一彼岸功德波羅蜜業故。菩薩應行屍波羅蜜。善男子。是名菩薩摩诃薩十二種修行屍波羅蜜。得大利益。回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爾時世尊。即以偈頌贊歎屍波羅蜜。重說偈言

  欲離諸生死  安隱到涅槃

  一切如來說  持戒最第一

  戒如清涼池  能生諸善花

  亦如猛熾火  能燒諸惡草

  戒善持行者  如鳥飛虛空

  不懼墮生死  諸趣惡道中

  惡道大毒龍  無明諸羅刹

  見持淨戒者  恭敬舍害心

  一切諸如來  安隱住涅槃

  斷諸惡趣道  皆由持戒故

  是故諸佛子  欲求無上道

  堅固諸善本  持戒波羅蜜

  菩薩應思惟  善住戒品中

  解脫煩惱縛  閉諸惡趣門

  若欲持淨戒  應當如牦牛

  爲護一毛故  守死不惜命

  如是護諸業  是名持戒人

  如來常贊歎  所求皆成就

  能持淨戒者  有如是功德

  是故諸菩薩  常當持淨戒

  身口意業淨  諸惡皆不行

  是能到菩提  一切智現前

  持戒不放逸  諸善皆堅固

  法中得自在  能淨諸佛戒

  菩薩持淨戒  視物無怨親

  等心諸群生  見者無怖心

  我住于彼處  常修不放逸

  是故今得離  一切諸惡趣

  到第一彼岸  如實功德地

  是故諸菩薩  常當持淨戒

  菩薩若欲求  菩提佛功德

  持戒如牦牛  常念不放逸

  如是諸菩薩  是名爲智者

  能速到彼岸  住佛果菩提

  善男子。菩薩如是修行諸法已。複有十叁種觀修行羼提波羅蜜得大利益。菩薩應行忍波羅蜜。何等十叁。一者忍行。堪忍諸惱能證一切諸法空故。菩薩應行忍波羅蜜。二者忍行。不見有我爲他害故。菩薩應行忍波羅蜜。叁者忍行。不見衆生有怨親故。菩薩應行忍波羅蜜。四者忍行。不見自他身可損故。菩薩應行忍波羅蜜。五者忍行。聞毀贊歎心常不動故。菩薩應行忍波羅蜜。六者忍行。能斷煩惱諸結使故。菩薩應行忍波羅蜜。七者忍行。能斷嗔恨諸結使故。菩薩應行忍波羅蜜。八者忍行。能成叁十二相八十種好故。菩薩應行忍波羅蜜。九者忍行。能離惡道生梵天故。菩薩應行忍波羅蜜。十者忍行。能過一切損害境界故。菩薩應行忍波羅蜜。十一者忍行。能得盡智無生智故。菩薩應行忍波羅蜜。十二者忍行。能降一切惡魔諸境界故。菩薩應行忍波羅蜜。十叁者忍行。能見如來無量功德莊嚴身故。菩薩應行忍波羅蜜。善男子。是名菩薩十叁種觀修羼提波羅蜜得大利益。回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爾時世尊。即以偈頌贊歎忍辱波羅蜜。重說偈言

  若欲爲衆生  作諸歸依處

  令生無畏心  忍辱最第一

  能行忍辱者  見者皆歡喜

  怨家舍毒心  皆生親友想

  一切諸如來  成就平等心

  衆生所歸依  皆由行忍故

  是故諸佛子  欲求無上道

  爲物作依止  當堅固忍辱

  菩薩若欲住  一切佛菩提

  當觀諸法空  衆生不可得

  如是行忍行  能具佛功德

  是故諸菩薩  常應修忍辱

  菩薩若修忍  當遠離二邊

  不見自他身  能有損益者

  如來大慈悲  贊歎如是觀

  是故諸菩薩  常應修忍辱

  若欲得盡智  滅諸使煩惱

  不怯弱修忍  常無分別心

  如是觀諸法  成忍波羅蜜

  是故諸菩薩  常應修忍辱

  菩薩欲莊嚴  如來相好身

  複生梵世界  出離諸魔道

  樂行忍辱行  一切皆成就

  是故諸菩薩  應堅固忍辱

  忍辱力最上  諸行無過者

  一切諸功德  住在忍行中

  四魔力難敵  忍力能除滅

  是故諸菩薩  常應修忍辱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大薩遮尼幹子所說經》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後面還有【9】個分章。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