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不空罥索陀羅尼經》

「密教部」經文1096卷20頁碼:P0409
唐 李無诏譯

  ..續本經文上一頁。永離一切著病患者。若一日若二日。若叁日若七日。誦其不空罥索咒。唯泮吒(半音)字能除一切壯熱之氣。以绯線咒二十一遍。一咒一結二十一結。系一切病壯熱除差。一切七曜皆當擁護。終不惱亂亦不橫死。次說咒法若欲燎治四日一度熱發病者。作一方壇于中散花。令其病者坐向壇中。咒镔鐵刀誦不空王咒叁遍已。又以溲面作彼病兒形。用其刀截。彼當恐怖。得見不空病則除差若欲禁人。彼當洗浴著新淨衣。先自護身。以牸牛糞塗作方壇。以色畫壇令規齊整。散花壇中當以白食獻供養已。令一童男若一童女。洗浴清淨著白淨衣。以諸嚴具莊嚴其身。令于壇中結加趺坐。結其頂發用此咒 咒。則是用第十四咒也

  第十四咒曰

  唵(一)阿谟伽(二)缽羅(二合)底诃跢(叁)啰(上)叉啰(上)叉(稱彼名四)薩皤婆曳比也(二合五)虎[合*牛](二合六)盤陀(七)泮吒(半音八)莎诃(九)

  于彼手中滿著花已。又用花香生米散之。燒沈水香應誦不空罥索之咒。誦叁遍已。以花香散彼童子面上。則得禁之(用粳米也)

  第十五咒曰

  唵(一)阿谟伽啰阇(二)缽啰(二合)底诃(上)跢(叁)虎吽(二合四)布地也(二合五)菩陀耶(六)社啰(上)跛耶(七)虎吽(二合八)虎吽(二合九)泮吒(半音十)

  又以此咒咒水叁遍。灑彼面上彼則得語。所問之事若吉若凶。過去未來現在等事皆悉具說。此即名禁無病人法禁病人法亦當作壇。燒沈水香散花供養。令其病者坐于壇內。誦咒即禁。取其中指及無名指捏之則語。令其立誓然後放去。用第十六咒也

  第十六咒曰

  唵(一)阿谟伽(二)缽啰(二合)底诃(上)跢(叁)伽車伽(上)車(四)莎婆(重)皤(去)南(上五)莎(去)呵(六)

  第十七咒曰

  唵(一)阿谟伽(二合二)奢婆(上)耶(叁)虎吽(二合四)泮吒(半音五)

  若不放時。則以此咒咒治罰之。以此咒之放燒走去。更莫敢來此爲成就

  若被一切鬼所著病欲令差者。取芥子咒叁遍打之。又一切鬼及以癫癎難禁鬼著。應作醮法。以牛糞摩地作壇。于中然火。以菩提樹枝賒彌木(苟杞木是)爲柴然之。阿婆末迦(此雲牛膝用根)與酥酪蜜相和。咒燒一百八遍。若一日夜或叁日夜。誦觀自在不空罥索咒。或以芥子或一切種子。咒已燒之。若夜叉著者。和安息香芥子燒之。若天龍著者。以檀沈香末相和燒之。一切著者。胡麻芥子或白芥子相和燒之。若一日夜若叁日夜。一一誦咒一切所著皆得消滅。若一切災疫病起時。鹽乳相和咒以燒之。一切災疫鬥诤憂惱悉皆消滅。說諸鬼神所著品第十二竟◎

  ◎

  不空罥索明主咒王入壇品第十叁

  次說不空罥索壇法。欲得攝受一切菩薩見大乘者。應當觀視觀自在菩薩。當如見佛齊等無二差別之相。爲欲攝受陀羅尼故。爲欲能斷恐墮惡道。自利利他二俱成辦得善道故。勤求應依如法大供養壇。其持咒者爲欲利益一切衆生。被精進甲莫秘其法。依于文義子細教示。勿生貪心莫懷谄诳。常當正念于一切衆生。心行平等善巧方便。勿有懶墮貢高之心。勿鬥诤訟。常持淨戒每日洗浴。壇有叁種。一者王壇。二大臣壇。叁者一切凡庶人壇。王壇廣設。臣壇中設。若其一切凡庶人壇。隨力所辦如應而作。若爲王作不用中法。若爲臣作不用下法。爲凡人作無增減法。各各依法作之爲吉。不依本法必過患生(王者上品臣爲中品庶人下品隨其所應作其壇法不宜顛倒也)。若結壇時。咒者先應擇其地色知好惡相。當宿候其地。若于河邊或于山林若于園苑。其地可愛吉祥之處。當彼方所應作壇法。深掘除去棘石瓦骨。去其舊土更將別處淨土來填。令滿掘處築令平正。極精妙好平如手掌。如鏡無垢令地細滑。修理地已于中作壇。若爲王作縱廣正等叁十二肘。以金摩尼珠等爲末。相和用作規界其壇。又取青黃赤白黑等五色作五界道。壇開四門複應開作四吉祥門。以諸樹枝而作華鬘周遍安置。東門兩邊作二神王當爲守門。右邊應作護國神王。左邊應作增長神王。身被衣甲一切嚴具以爲莊嚴。眼赤嗔面手執于戟。其護國者手執圓頭杵。南門兩邊作二神王。一名醜目二名赤眼。以金嚴具莊嚴其身。身被衣甲執刀弓箭。一黃白色一身赤色(醜目爲左赤眼爲右)西門兩邊作二神王。一者名曰摩尼跋陀。二者名曰富那跋陀。各自持本衣服形狀。身被衣甲。一切嚴具以爲莊嚴執索钺斧。北門兩邊作二神王。一名毗沙門。一名執金剛。各自形狀持本衣服。一切嚴具以爲莊嚴執持器仗。于其壇中心作觀自在。頭戴天冠绀發垂下。一切嚴具莊嚴其身。當頭上作阿彌陀佛。作水精色菩薩。四臂左上一手執蓮華瓶(寶澡罐也)左下一手施無畏手。右上一手把于數珠。右下一手作施無畏。端正殊妙悅可衆心。作歡喜狀圓光圍繞。天妙華光以爲莊嚴。正當胸前作于卍字(西國字也)眼如低視。當于蓮華臺座上立。于其右邊作大勢至菩薩。形像容儀寂靜(應說天冠文中略也)以天嚴具莊嚴其身。披天妙衣偏袒右肩。合掌對觀自在前住。左邊應作普賢菩薩。身相端嚴如蓮華色。戴寶天冠绀發垂下。一切嚴具莊嚴其身。而有兩臂歡喜顔狀。偏袒右肩合掌。對觀自在菩薩當前而住。于其普賢菩薩底下。作摩尼雞神及金剛神。俱屈雙膝柱著地上。當于勢至菩薩底下。作多羅神及毗俱致。著天妙衣及天璎珞嚴身之具。身黃白色顔容歡喜相儀寂靜。其多羅神著于白衣。毗俱致著種種色衣。摩尼雞及金剛使神。亦同著種種色衣。俱共合掌雙膝著地。瞻仰觀自在菩薩面。于觀自在菩薩底下。作于不空罥索咒王。身重棗色四臂四牙。著赤色衣而有叁眼。其眼赤色如放赤光。全身璎珞半身璎珞以爲莊嚴。雙膝著地合掌瞻仰。對觀自在菩薩面看。顔容歡喜眉眼分明。耳珰殊妙其心一定。少分曲躬狀若飛騰。菩薩兩邊作于梵天並梵輔天。作自在天大自在天與其眷屬。各各自持衆色衣服莊嚴之具。向菩薩面合掌而住。于其四方作四龍王。一娑伽羅龍王。二阿那跋答多龍王。叁難陀龍王。四跋難陀龍王。北方作四阿修羅王。一名毗盧遮那王。二名羅睺羅王。叁名毗摩質多羅王。四名婆稚王。如是壇中作一切印一切器仗螺輪蓮華難提迦莎悉底迦圓頭杆叁叉戟索釋枳帝(二合)都末羅室唎(二合)跋嗟華鬘幢等。分茶利華總爲華蓋。應用郁金(香也)牛黃雄黃金精朱砂。不得和膠淨色畫之。應與畫師受八戒齋。其壇四面周匝懸幡青黃赤白諸色幡等。張于白帳。應用八瓶若金銀瓶若赤銅。等于八瓶中滿盛淨水。水中具著檀香沈香龍腦郁金諸名香等。一切種子相和盛訖。華果樹枝插其瓶中。以衆華鬘系其瓶項。所列之華分齊間錯(花鬘上花嚴飾間列)香瓶四口香爐四具酥瓶四口蜜瓶四口。乳瓶四口酪瓶四口。安置種種華果飲食悉皆充滿。以[米*少]糖和作諸飲食及用和水([米*少]糖和水以爲漿也)作胡麻粥大麥粥等香美飲食。唯除酒肉五辛以外一切皆著。散種種華燒種種香。及華鬘等。緣其壇中所須之物周匝遍布。其壇四面周匝圍牆。或張幔幕安諸樂器皆令如法。又于四方各安一人爲守護者。又其四面各十裏內。滿著步人象馬車等四兵守護。其王爲欲除災障故。作此吉祥事已然後令王入壇。當以手印印于其壇。印壇已送柳枝清淨。著白淨衣令持齋戒。堪委信人若其眷屬。或其兄弟及兒子等。若欲入壇悉與灌頂。于其手上與系芥子。並與柳枝令持齋戒。依入壇法善言安慰。則令入壇求師求神(神者神聖)以華香燈飲食供養禮觀自在菩薩。應咒芥子散其齋方。以此咒咒(用第十八咒也)

  第十八咒曰

  唵(一)阿谟伽(二)缽啰(二合)底诃(上)跢(叁)盤陀盤陀(四)啰叉啰叉(二合五)賢啰若(若也反)薩婆薩埵(去)南(上音六)虎吽(二合七)句[口*籠](二合八)庵(九)泮吒(半音十)莎诃(十一則成結界)

  第十九咒曰

  唵(一)帝[口*禮](二合)路計也(二合二)毗社耶(叁)阿谟伽波奢(四)娑麼啰(上音五)娑麼耶(六)地師吒(二合)喃(上音七)摩诃娑麼耶(八)缽啰(二合)跋跢(二合九)虎吽(二合十)泮吒(半音十一)

  (此咒第二句頭帝字半音[口*禮]字全音。計半音也字全音。第五句內娑半麼全。第七句內師半吒全。第九句內缽半羅全。跛半全也)

  此爲結壇咒

  第二十咒曰

  唵(一)阿谟伽(二)啰(上)叉啰(上)叉(叁二合)虎吽(二合四)泮吒(半音)

  此爲護自身咒

  第二十一咒曰

  唵(一)诃谟伽(二)陀摩陀摩(叁)缽啰(二合)底度跛阇(二合四)摩毗藍皤(五)莎呵(六)

  此名咒香燒咒

  第二十二咒曰

  唵(一)阿谟伽(二)阿诃啰(叁)布沙波(二合)陀皤(平)毗摩(去)那(四)遮唎尼(五)虎吽(二合六)泮吒(半七)

  應以此咒咒華供養

  第二十叁咒曰

  唵(一)阿谟伽(二)啰阇缽啰(二合)底(叁)車(去)啰伽(二合四)摩地阇(二合五)訖柳(二合)噓拏(二合)訖柳(二合)噓拏(二合六)麼林(上音七)莎诃(八)

  應以此咒咒于飲食生粳米供養

  第二十四咒曰

  唵(一)阿谟伽(二)烏波毗(上)舍(叁)虎[合*牛](二合四)泮吒(半音五)

  此咒咒座持咒者時作蓮華印結加趺坐。誦于不空罥索心咒不得停斷。待于壇中聞忏悔聲及彈指聲。及善哉聲乃至散華。應知其壇已得加持。今正是其可入壇時。持咒者可起禮拜。咒神則出執王右手以帛閉眼。令其禮拜諸佛菩薩。及其咒神並諸神等。多羅毗俱胝摩麼雞金剛使者及大勢至菩薩普賢菩薩。尋常忏悔發願心意歡喜敬信。手中著華入于壇前散手中華。看華落處到何神上。則得彼神能與成就。禮拜合掌持戒而作是言。從今已後我更不食酒肉五辛。亦不歸依禮拜余神。常當知恩報恩。歸依佛法菩薩聖者。應當一心念阿阇梨。及諸菩薩獲法善神明咒神等悉知證明。我從今日已後。布施一切衆生無畏。令其與菩薩律儀。發菩提心亦令堅固。乃至爲命不敢行惡作于罪業。于不違…

《不空罥索陀羅尼經不空罥索陀羅尼經》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