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梵網經述記卷第一》

「古逸部·疑似部」經文2797卷85頁碼:P0727

  ..續本經文上一頁於黑夜闇放大光明。能照一百由旬。至於夏日眾生患熱。以摩尼寶放光觸身得清涼故。二轉輪王若行曠野無水之處。眾生飢渴時。摩尼寶即施八味具功德水充足飢渴。叁者王有所須一切皆從摩尼寶出。四者彼摩尼寶有八楞。一一楞中出種種光。謂青黃赤白頗梨紅紫。五者彼摩尼寶在所。能令一百由旬所有眾生。必離病苦。當得定心。所作善心。無空過者。六者彼摩尼寶所住境界。無諸毒龍能放毒氣。電風惡雨損害眾生。七者一切山川谿峪溝澗泉水乾竭悉令還服。樹林草木花果枯悴能令滋茂。八者彼摩尼寶所在之處。人民無有疾疫諸毒非時死者。至於畜生相噉食者不起害心。具如彼經。如如意珠。戒珠亦爾。有八功德。一除生死闇。二定水充滿。叁生長善法。四能放光明。五除身心病。六離法毒害。七憔悴福林令得茂盛。八能令眾生無損害心

  經。微塵菩薩眾由此成正覺 釋曰。第二顯法。謂由此戒除惡修善得成正覺

  經。是盧舍那至受持戒 釋曰。第二有五頌半誡聽勸持。此中有五。一有一行頌歎勝勸持。二有兩句勸持傳說。叁有叁句誡聽。四有兩行叁句勸信。五有兩句結勸。此即第一歎勝勸持。上二句歎勝本身所誦此戒勝也。後二句勸持戒法尊重可以以頂戴

  經。受持是戒已轉授諸眾生 釋曰。第二勸持傳說。欲令此戒盡未來際不斷絕故。轉授餘人

  經。諦聽我正誦至木叉 釋曰。第叁有叁句誡聽。屬耳專注。領所說義。名為諦聽

  經。大眾心諦信至已成佛 釋曰。第四勸信有叁。一有叁句信已當成佛。二有一行頌信戒具足。叁有一行頌信同佛位。此即第一信已。當成佛信此戒故我當成佛

  經。常作如是信至攝佛戒 釋曰。第二有一行頌信戒具足。由有此戒。所餘聲聞等一切戒品。悉皆具足。諸所有戒皆入此故。由此道理。一切有心皆應受佛戒。又普勸言。一切皆應受。如下經說。但解法師言者。盡受得戒。又一切皆有理佛性故。皆應攝受

  經。眾生受佛至諸佛子 釋曰。第叁信同佛位。謂因戒善合有處當來恒沙功德。於因說果。因同大覺。如涅槃經說。發心究竟二不別。如是應前心難當紹佛位名真佛子

  經。大眾至我誦 釋曰。第五結聽

  經。爾時釋迦牟尼至成無上覺 釋曰。自下第二廣釋戒相。有二。先因緣。後告諸下廣釋戒相。前中有四。一成道。二結戒。叁放光。四集眾。成道中有四。一顯時。二辨名。叁明處。四成道。爾時者顯時。謂已成佛時。正說戒時。已說心地時。釋迦牟尼佛者標名。釋迦姓也。牟尼別名也。佛德號也。釋迦此雲能。劫初有王名平等意。姓剎帝利(雲此田主)乃至彼有子孫王名茅草王。王有息名大茅草。如佛本行經第五說。大茅草王無子。以其王位付諸大臣。出家成就。四禪具足。五通得成。王仙壽命極長。至年衰老不能遠行。時彼弟子欲往東西求覓飲食。取好軟草安置籠裏盛。其王仙懸樹枝上。畏諸蟲獸來觸。王仙弟子去後有一獵師。遙見王仙謂是白鳥。遂即射之。仙既被射。有雨滴血出墮於地。即便命終。彼弟子來見彼王仙被射命終。復見血滴。焚燒王仙。將骨起塔。時雨滴血生二甘蔗牙漸漸高大。至甘蔗熟。日炙開剖。一莖生一童子。一莖生一童女。端政可喜。世間無雙。時諸弟子念言。今此兩童是王仙種。養護看視。報諸臣知。時諸大臣聞已歡喜。迎二童子。將還入宮。召解相師教教令占相。並遣作名相師雲。此既日炙熟甘蔗開而出生故。一名善生。第二復名甘蔗生。又曰。炙甘蔗出亦名日種彼女因緣一種無別故名善賢童子。幼少年立以王女。至長大拜為第一妃王。第二妃絕妙端政生四子。一名金色。二名炬面。叁名象眾。四名別成。其善賢妃唯有一子。名曰長壽。端政可喜。其善賢妃。至於王邊白言。大王。我今從大王乞求一願。王言。隨意。從心所欲。妃重白王言。大王自在若與我願不得變悔。王言。我與妃心之所願後若悔者。當令我頭破作七分。妃言。大王四子擯出於國。遣我所生子長壽為王。豈不善哉。至明清旦。王敕四子。今可出去。我治化內不得居住。時四子母母妹及大臣等白王言。乞我等隨王子去。王言。隨意。王子受王敕已向北方到雪山下。至山南面見下。寬平無諸坑坎。舊有一仙。名迦毘羅。在中居止。王子見已。於此造城治化。王召國師言。四子今在何處。答言。大王王子存北方。已生男女。大好治化。能立國計。是故立姓為釋迦。於迦毘羅仙處所住故。因城立名故名迦毘羅城。時叁子沒後唯有一子在。名尼拘羅(此雲別成)為王。王生一子。名曰拘盧。拘盧王生一子。名瞿拘盧。瞿拘盧王生一子。名師子類。師子類王生四子。一名淨飯。二名白飯。叁名斛飯。四名甘露飯。有一女。名甘露味。其淨飯王以紹王位。還在父城。時迦毘城不遠復有一城。名曰天臂城。有一釋種長者。名為善覺。大富多財。如毘沙門王宮殿。無異時彼長者有八女。時王遣使迎取八女。至於宮已即納二女為妃。二女者。第一名意第。八名摩訶波闍波提(此雲大惠)自餘六女。而與叁弟(第一夫人生於太子)從此立姓名釋迦也。復雲能。牟尼此雲寂 叁初坐菩提樹下明處。四成無上覺以顯成道

  經。初結菩薩至之法 釋曰。第二結戒。先結。後釋名。此即結戒。謂。成菩提已結菩薩戒不同。聲聞待緣而結。又說心地後結菩薩戒。而言初者未製餘戒故。波羅提木叉者。此雲別解脫。別別棄捨身語惡故名別解脫。言孝順者。謂戒功能起淳淨心。愛敬尊親。是謂孝也。如世典雲。愛敬盡於事親。而德教加於百姓。又由戒故。遠離惡行。身心不惱。修習善品。名稱普聞。孝之始終故。言孝順父母。除已執見。隨順教令。隨時所須。是謂順也。又忠孝離惡。敬順修善。是謂孝順也。父母養育之恩。師僧導訓之恩。叁寶救護之恩。所以於此須孝順也。又孝敬於諸佛。隨順於正教。言至道法者。六度四攝及菩提分法。此戒順彼。所以者何。由無悔等乃至發定惠諸善行故

  經。孝名戒亦名製止 釋曰。第二釋名。謂遮惡順善。是謂孝也。製伏六根。遮七支惡。名為製止

  經。即口放無量光明 釋曰。第叁放光。欲說戒光明故。所以口放光也。有四因緣。是故放光。一照眾生苦。二生希有以。叁感召有緣。四滅生死闇

  經。是時百萬億至大國王 釋曰。第四集眾有二。先集眾。後聽法。此即眾集。集眾有五。一雜眾如言百萬億大眾。二菩薩眾。叁梵眾。四六欲天眾。五國王眾。言梵天者。初靜慮有叁天。一梵眾天。二梵輔天。叁大梵天。第二靜慮處有叁天。一少光。二無量光。叁極光淨。第叁靜慮處有叁天。一少淨天。二無量淨天。叁遍淨天。第四靜慮處有九天。一無雲天。二福生天。叁廣果天。四無想有情天。並五淨居天。五淨居者。一無煩天。二無熱天。叁善現天。四善見天。五色究竟天。過此淨居天。有大自在天。第十地菩薩生於彼天中(如瑜伽)正理二十一雲。廣善所生故名為梵。此梵即大故名大梵天。由彼獲得中間定故。最初生故。最後歿故。威德等勝故。名大梵。大梵所有所化所領故名梵眾。於大梵前行列侍衛故名梵輔。自地天內光明最小故名少光。光明轉勝量難測故名無量光。淨光遍照自地處故名極光。淨意地樂受說名為淨。於自地中此淨最少劣故名少淨。此淨轉增量難測故名無量淨。此淨周普故名遍淨。以下空中天所居地如雲密合故說名雲。此上諸天更無雲地。在無雲首故說無雲。更有異生勝福方可往生故說名福生。異生果中此最殊勝故名廣果。離欲諸聖以聖道水濯煩惱垢故名為淨。淨身所止故名淨居。繁謂繁雜。或謂繁廣。無繁雜天中此最初故繁廣。天中此最劣故說名無繁。已善伏除。雜修靜慮。上中品障。意樂調柔。離諸惱熱。故名無熱。或令下生煩惱名熱。此初遠離得無熱名。已得上品。雜修靜慮。果德易彰。故名善現。雜修定障。餘品至微。見極清徹。故名善見。更無餘處。於有色中能過於此。名色究竟。或此已到眾苦所依身最後邊名色究竟(如正理二十一說)第十地菩薩。具足神通。所化自在。於境無滯。名大自在。六欲天者。一四大眾天。二叁十叁天。叁夜摩天(此雲時分)四睹史多天(此雲知足)五樂變化天。六他化自在天。一一解釋如論應知。十六大國者。如長阿含經第五雲。一央伽國。二摩竭國。叁迦屍國四居薩羅國。五跋祇國。六末羅國。七支提國。八跋沙國。九居樓國。十解闍羅國。十一阿濕波國。十二娑蹉國。十叁薩羅娑國。十四乾陀羅國。十五劍浮沙國。十六阿梨提國。勘又毘婆沙論第一百二十五雲。十六大國者。謂央伽國。摩揭國。迦屍國。憍薩羅國。佛栗底國。末羅國。奔達國。蘇噏摩國。頞縛迦國。頞飯底國。葉筏那國。劍跋闍國。俱盧國。般遮羅國。筏蹉國。戍洛西那國

  經。合掌至心至於戒 釋曰。第二聽法

  經。佛告諸菩薩言至自誦佛法戒 釋曰。第二正釋戒相有二。一略歎勸持。二佛告下正釋戒相。前中有二。一略歎勸持。二佛子諦聽下教所被機。前中有叁。一勸誦。二歎德。叁是故大眾下結勸誦持。前中有二。此即第一顯佛自誦。謂佛世尊憶昔有思。所以常誦。又攝益他。故自誦出

  經。汝等一切至亦誦 釋曰。第二勸他誦。初發心者。謂十信也。十發趣者。謂十解位決定發趣畢竟不退。名為發趣。如上經說。諸佛當知堅信忍中十發趣心向果。一捨心。二戒心。叁忍心。四進心。五定心。六惠心。七願心。八護心。九喜心。十頂心。十長養者。謂十行位修習法空。長養善品。如上經說。諸佛當知。從此十發趣入堅諸忍中十長養心向果。一慈心。二悲心。叁喜心。四捨心。五施心。六好語心。七益心。八同心。九定心。十惠心。十金剛心者。謂在十迴向。如上經說。從十長養心入堅修忍中十金剛心向果。一信心。二念心。叁深心。四達心。五直心。六不退心。七大乘心。八無相心。九惠心。十不壞心。諸佛當知。從是十金剛心入堅聖忍中十地向果。一體性平等地。二體性善惠地。叁體性光明地。四體性爾焰地。五體性惠照地。六體性…

《梵網經述記卷第一梵網經述記卷第一》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本業璎珞經疏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