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真宗皇帝注
爾時世尊既成道已作是思惟離欲寂靜是最爲勝住大禅定降諸魔道 夫愛欲長于貪癡。禅定資于智慧。故世尊首言離欲之最勝。次勸住禅而降魔
今轉法輪度衆生于鹿野苑中爲憍陳如等五人轉四谛法輪而證道果 鹿野苑中證道之淨土。憍陳如等聞法之弟子。四谛即苦集滅道也
時複有比丘所說諸疑陳佛進止世尊教诏一一開悟合掌敬諾而順尊敕爾時世尊爲說真經四十二章 接物度生隨機演教。開彼疑惑示其戒敕。敘以輪貫乃成四十二章焉
佛言 凡經首標佛言者。皆是弟子阿難等結集之時。敘佛平生所說。故雲佛言
辭親出家爲道識心達本解無爲法名曰沙門 沙門梵語。合雲沙迦門。曩已略其二字。此雲勤息。謂能勤修衆善勤息諸惡。又雲。息惡取止息之義也。蓋謂辭其親出其家息諸惡勤諸善。乃爲道人也。故名曰沙門
常行二百五十戒爲四真道行進志清淨成阿羅漢 二者五十戒其條目。具載大藏中小乘律四分戒。此不繁雲四真道行。即知苦斷集證滅修道爲四谛真實道行也。若堅持清淨進志不退即漸成聖果也
佛言阿羅漢者能飛行變化住壽命動天地 梵語阿羅漢。此雲應。應具叁義也。一應斷煩惱障。二應不受後有身。叁應受人天妙供養。既成此聖果能以六通飛行往來。又變化形體凡俗莫測。住壽命者。或生或滅延促自在。若要住世久長則經劫不滅。又能以神通震動天地。蓋妙用難測也
次爲阿那含阿那含者壽終魂靈上十九天于彼得阿羅漢 梵語阿那含。此雲不還。言得此果位斷盡欲界分別。更不還來生欲界也。故此一報命終生于色界。一十九天。十九天者。謂初禅叁天。二禅叁天。叁禅叁天。四禅九天。于彼十九天中。斷盡煩惱當得阿羅漢果
次爲斯陀含斯陀含者一上一還即得阿羅漢 梵語斯陀含。此雲一來。唯一生天上。一還人間。乃得阿羅漢果
次爲須陀洹須陀洹者七死七生便得阿羅漢 梵語須陀洹。此雲預流。言此果位斷盡叁界分別煩惱。初預聖流也。七生七死者。于七度生死中斷盡煩惱。即得阿羅漢
愛欲斷者譬如四支斷不複用之 愛欲斷盡而得聖果者。譬如斷其四支。更不可續聖流斷其愛欲。更不再生惑也
佛言出家沙門者斷欲去愛識自心源達佛深理悟佛無爲內無所得外無所求心不系道亦不結業無念無作無修無證不曆諸位而自崇最名之爲道 夫能斷愛欲則心源自明。善達深理則法本超悟趣。或歸當道匪外求。是以不系道而道。有不結業而業解念作修證。複何爲哉
佛言剃除須發而爲沙門受佛法者去世資財乞求取足日中一食樹下一宿慎不再矣 剃除須發。蓋欲睹形厭俗饑寒之患。求乞度時。故知日中一食樹下一宿自然身心澄靜。貪欲不生則可日進其道法也
使人愚蔽者愛與欲也 夫不絕愛欲即爲前境所轉。既爲前境所轉則愛欲習氣依然複生。故使真智蒙蔽無由證覺矣
佛言衆生 假衆緣依故曰衆生
以十事爲善亦以十事爲惡何者爲十身叁口四意叁身叁者殺盜淫口四者兩舌惡罵妄言绮語意叁者嫉恚癡 夫爲善者。不殺不盜不邪行。是爲身之叁善。不兩舌不惡口不妄言不绮語。是爲口之四善。不嫉不恚不癡是爲意之叁善。若背此者。即讒構離間謂之兩舌。咒詛毀讟謂之惡罵語。無誠實謂之妄言。谄谀巧诳謂之绮語。妒賢掩善名之爲嫉憤。彼銜怨謂之爲恚。不憂生死。惟恣貪欲謂之爲癡也
不信叁尊以邪爲真 叁尊者佛法僧也
優婆塞行五事不懈退 梵語優婆塞。此雲清信男。五事即五戒也。謂不殺不盜不邪行不妄語不飲酒。懈退者謂行之不專也。或中道而廢也
至十事必得道也 十事即上文十善也。得道謂精勤不退乃證道也
佛言人有衆過而不自悔頓止其心罪來歸身猶水歸海自成深廣何能免離 愚迷之人日作衆罪。既無退悔惡積于心致百殃之及身。若衆流之朝海積彼歲時自成深廣
有惡知非改過得善罪日消滅後會得道也 夫人善自知非能改其過日新之善漸積。過去之惡潛消即于後會得明道也
佛言人愚以吾爲不善吾以四等慈護濟之 四等慈。謂慈悲喜舍謂之四無量。心以護濟愚人
重以惡來者 愚人不知恩。複以惡意來相侵也
吾重以善往 我亦複以善心誡之
福德之氣常在此也害氣重殃反在于彼 我常以德報怨故福德之氣常在于我。彼惟以惡行重淩善人故害氣重殃彼自贻也
有愚人聞佛道守大仁慈以惡來以善往故來罵佛佛默然不答愍之癡冥狂愚使然 愚人聞佛守大仁慈。乃恣惡辱罵于佛。佛即默然不答。蓋惜彼癡愚使如是也
罵止 愚人止其罵也
問曰子 佛乃問之。子者男子之通稱也
以禮從人其人不納實理如之乎 此佛問彼之辭也
曰持歸 此愚人答也
今子罵我我亦不納子自持歸禍子身矣 惡人罵止。佛問曰如子施禮于人 彼若不納即子所施禮其理如何。愚人對曰。我自持歸。佛複告曰。汝今罵我。我亦不納。子自持歸禍及汝身
猶響應聲影之追形終無免離慎爲惡也 佛言惡人害賢者猶仰天而唾唾不汙天還汙己身逆風坋人塵不汙彼還坋于身賢者不可毀禍必滅己也 奸惡之人害于賢者。猶如怨天仰唾徒汙于己逆風坋人惟坋自身。如彼害賢之人禍終滅己
佛言夫人爲道務博愛 博行愛人
博哀施 見彼危厄博哀而救之
德莫大施 言施之德最爲大也
守志奉道其福甚大 夫學道之人既能博愛哀施加以精進則其福彌大
睹人施道助之歡喜亦得福報 見彼行施奉道而能爲彼歡喜贊歎。亦獲福報
質曰彼福不當減乎佛言猶如炬火數千百人各以炬來取其火去熟食除冥彼火如故福亦如之 質曰者。求質其疑也言助之歡喜亦獲其福。疑謂減彼哀施福報。佛乃答曰。猶如一炬之火。有數千百人。各以炬來求之。或熟飲食或照冥闇而本之一炬亦不減少故。哀施福報亦猶于此
佛言飯凡人百不如飯一善人飯善人千不如飯持五戒者一人飯持五戒者萬人不如飯一須陀洹飯須陀洹百萬不如飯一斯陀含飯斯陀含千萬不如飯一阿那含飯阿那含一億不如飯一阿羅漢飯阿羅漢十億不如飯辟支佛一人飯辟支佛百億不如飯一佛學願求佛欲濟衆生也 此十等校量蓋德有大小。障有厚薄。故飯之者福報不同。又梵語辟支佛陀。此雲獨覺。故言飯百億獨覺不如飯一佛。何者蓋運大慈普濟群生其福深廣不可思議。而供佛之報亦最大也
飯善人福最深重 此言飯凡世善人福亦深重
凡人事天地鬼神不如孝其二親二親最神也 然善人中有二種。或能事天地鬼神。或能孝養父母。比量福報不及能事親者
佛言天下有二十難貧窮布施難 凡人貧乏自逼饑寒而能辍己濟人斯亦難矣
豪貴學道難 豪貴恣逸無諸苦惱而能厭其累塵。折節求道故爲難矣
判命不死難 不字當爲。必字蓋傳之訛也。若世人明達因果決志判命。或舍命身飼其猛鸷。濟彼魚鼈乃至忠臣烈士。以死殉義斯皆難也。何知當爲必字緣。佛言二十難並說凡夫境界非論不生不滅之理。其義明矣。又據西戎南蠻語音。呼必爲不
得睹佛經難 凡人不具信根罔憂生死。則出世之教安得見聞
生值佛世難 夫人若不結勝因不修衆善則諸佛出世豈得遭遇實知難矣
忍色離欲難 六塵之中多爲情欲所惑而能製伏妄念。防其越逸甚爲難矣
見好不求難 彼之所好此或于求遂之贻貪[冒-目+月]之名違之招忿戾之患故能不求爲難矣
有勢不臨難 勢利之人威福之地而能唯道是從不形趨附亦爲難矣
被辱不嗔難 不忍小忿則興诤端非理相幹。能以情恕斯亦難矣
觸事無心難 心求清淨觸境而興。若能遇事不徇物情。斯爲難矣
廣學博究難 怠惰則陷無明。多聞則有饒益。若能廣究誼理以資智慮。斯爲難矣
不輕未學難 凡曰群生同禀真性。而以能格物俗之常情故。不輕未學爲難也
除滅我慢難 愚冥徇情彼我慢生違善興诤罔不由茲。若能除滅故爲難矣
會善知識難 感物生情理茲染習善惡之性。由是而遷故知識之善者。亦難矣
見性學道難 性本澄湛迷于妄情。道本真常昧于愛欲。能複本而見性。背僞而學道爲難矣
對境不動難 前塵妄境致惑真性故悟之而寂照對之而不動者難矣
善解方便難 常懷大慈以視衆生。種種方便以爲饒益者難矣
隨化度人難 衆生之性亦有利鈍。能于高下之中隨化而度之者亦難矣
心行平等難 癡冥之類合塵背真。若能冤親彼我一皆平等。斯爲難矣
不說是非難 兩舌妄言世尊所戒。衆生無明而有差別。若能平等不構是非者難矣
有沙門問佛以何緣得道奈何知宿命佛言道無形相 真如之性與虛空等故。言無形相
知之無益 夫知而不學與不知同。必假修證。乃可得道
要當守志行譬如磨鏡垢去明存即自見形斷欲守空即見道真知宿命矣 夫欲通宿命者。當須志行清淨常在禅寂久則塵障盡消。潛通宿命如磨鏡去垢乃見形矣。苟非斷欲守空。何以得證道真也
佛言何者爲善惟行道善 佛言何者。蓋各引一設之義惟精進行道。漸至證聖最爲善也
何者最大志與道合大 斷諸攀緣得無漏智志道[泳-永+曶]合最爲寂大
何者多力忍辱最健忍者無惡必爲人尊 忍辱之人不懷仇怨。如彼勇健多力之人能拒強敵內不懷惡。終爲人所尊也
何者最明心垢除惡行滅內清淨無瑕 如白圭無玷晴空絕雲心之最明也
未有天地逮于今日 極言其遠大也
十方所有未嘗不見得無不知無不見無不聞得一切智可謂明矣 此已證果位得一切種智故。于叁世具正遍知明之至也
佛言人懷愛欲不見道者譬如濁水以五彩投其中 濁水譬染心。五欲喻五彩。心欲相投交錯其中也
致力攪之 濁水五彩已不可分。仍用力攪之。喻世人妄想貪愛發亂其五欲也
衆人共臨水上無能睹其影愛欲交錯心中爲濁故不見道若人漸解忏悔來近知識水澄穢除清淨無垢即自見形 濁水之上雖衆臨之無能睹影。愛欲交亂真心昏惑。豈得明道。若穢濁盡去心歸清淨即自然見道也
猛火著釜下中水踴躍以布覆上衆生照臨亦無睹其影者心中本有叁毒湧沸在內五蓋覆外終不見道 釜者喻染心。水踴躍者喻染心中貪嗔癡叁毒煩惱…
《注四十二章經注四十二章經》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