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摩騰入漢。聲教方被于支那。運曆聖唐。梵典盛圓于海藏。而又我玄宗皇帝禦極寰宇。開元一十八年庚午之歲。西京西崇福寺沙門智升。撰開元釋教錄二十卷。目爲開元錄藏。總大小乘經律論。及賢聖傳集。共五千四十八卷。計四百八十一帙。盛行于世。又經曆四朝。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屆德宗皇帝貞元十年甲戌之歲。又計六十五年。其間梵僧七人。同共宣譯。得大小乘經律論。及開元目中遺編義淨所譯律文。及大佛名經別傳等。共一百叁十四部。二百九十九卷。西京西明寺沙門圓照集續開元錄叁卷。又于貞元十五年。奉敕撰貞元釋教錄叁十卷。並前七人梵僧等所譯文。共叁百叁十二卷。通前開元錄藏。都共五千叁百八十卷。計五百一十帙。目爲貞元錄藏。宣示流行。唯江表已來其間一兩部雖有余未編藏內。但(恒安)頃于天佑丁醜之歲。屆于江表。曆谒名山。參尋知識。以問參之外看覽藏經之次。因共道友言論。述其貞元藏。猷遂啓私。懇誓取茲經。將還上國。冀資皇化。永福邦家。以潛賴聖朝。仰憑睿力。于大唐升元二年。特遠遊禮五臺山。回于關右已來。寫錄得前件貞元錄藏經律論等。于大唐保大叁年。卻回帝阙。自貞元甲戌歲今計一百五十二年矣。尋又伏蒙今上皇帝陛下天恩俞充。寫錄施行。敕下所司永編諸藏。仍令朝散大夫行尚書駕部員外郎知製诰雲騎尉賜紫金魚袋喬匡舜。製序貫在經前。非獨濟利于一時。抑乃舟航于千古。又阙下升元寺西藏院先收。得千缽曼殊室利經一部十卷。亦是貞元錄內叁藏金剛智所譯。貞元目中遺漏不載。尋具事由。請寄于本部中收。計數施行。又一切經源品次錄一部叁十卷。在貞元藏外。今亦計數在後。又李長者華嚴論一部四十卷。僧勉昌。于升元二年進上。光文肅武孝高皇帝。今禮部侍郎孫忌撰序。編于藏內除開元錄藏經數外。今都新計數。總共一百四十部。計四百一十叁卷(內續新經目一卷)合四十叁帙其所新載經文目錄等具列如左(其于委細並重單合譯並在貞元釋教錄叁十卷中具述)
開元錄藏
都共一千七十六部。合五千四十八卷。四百八十一帙 西京西崇福寺沙門(智升)于開元一十八年庚午歲奉敕集
貞元錄藏
都一千二百一十叁部。合五千叁百九十卷。五百一十帙 西京西明寺沙門(圓照)于貞元十五年戊寅歲奉敕集內
新添一百叁十七部。共叁百四十叁卷(並千缽經在內)合叁十帙(零卷散在諸帙內兼其舊本新譯請細詳譯人前後) 貞元品次錄一部叁十卷。合叁帙(在貞元藏外) 花嚴論一部四十卷。合四帙(新編入藏) 大唐保大乙巳歲續新譯貞元錄一部一卷(在續開元錄同帙)
新編入藏續新譯貞元錄藏。大小乘經律論目錄品次錄。千缽經等。見計抄寫卷帙數目。都一百叁十九部。共叁百七十叁卷。合叁十九帙(新經目在內兼其佛名經十六卷收今十八卷成故大數外長有二卷)舊五千六百紙(每紙二十八行成)新六千叁百八十紙(每紙二十五行成目錄每紙或二十二行成)花嚴論一部四十卷(紙數在外)
一次列見將到貞元錄藏新譯大小乘經律論。及貞元目錄並品次錄等。都合一百叁十五部。計叁百四十叁卷。元進狀並品次錄。共一百叁十二部。于中有叁部數不收載著。其卷數即仍舊。今合計一百叁十五部
大乘經及念誦法。一百二十叁部。二百叁十卷
大乘律一部一卷
大乘論二部二卷
小乘律(義淨所譯開元目中遺編者)七部五十卷(內叁卷元訪本未獲) 續開元釋教錄一部叁卷(貞元十年甲戌歲西京四明寺沙門圓照奉敕集) 新定貞元釋教錄一部叁十卷(貞元十五年己卯歲西明寺沙門圓照奉敕集) 一切經源品次錄一部叁十卷(趙郡業律沙門從梵自大中九年乙亥歲止鹹通元年庚辰歲依貞元入藏錄集)
一貞元錄中不計寫到經(抄寫日亦計數抄寫流行訖二部一十九卷) 大佛名經(在傳集中收)一部一十六卷(或十八卷附梁錄未詳作者) 釋法琳別傳一部叁卷(沙門彥悰集)
一新拾遺收入貞元錄藏經 千臂千缽曼殊室利經一部十卷(叁藏金剛智開元二十八年于長安薦福寺譯拾遺新編入目錄)
一新編入藏數 新華嚴經論。一部四十卷(李通玄長者撰僧勉昌于升元二年進奉敕編入藏內)
右上見將到及續系抄寫。並新編入藏大小乘經律論。及貞元目錄品次錄。千缽經花嚴論等。都合一百四十部。計四百一十叁卷。共四十叁帙。一重具條科。新譯貞元錄藏大小乘經律論。貞元目錄品次錄千缽經花嚴論等如左(今若除華嚴論外都計參佰柴拾叁卷)
新編入目論 新花嚴經論一部四十卷(並序取其進經年代致先于此有行狀一卷或在論初卷後故不別列) 九百紙
[藁][鍾][隸][漆]右一部四十卷同四帙
右此一論。是李通玄長者。開元十七年。于大原東北盂縣同穎鄉大賢村造。盛行于世。升元二年。僧勉昌。進請編入藏。大唐光文肅武孝高皇帝。令書十本。寫李長者真儀十軸。散下諸州。編于藏末。仍敕孫忌侍郎撰序貫于論首。今故編于此。庶無遺墮
大唐貞元錄藏經律論目錄等大乘經及念誦法一百二十四部。二百四十卷
大唐玄宗朝所譯經未及入古今錄者。九部二十卷 大威力烏刍澀摩明王經二卷(或叁卷) 叁十五紙 穢迹金剛說神通大滿陀羅尼法術靈要門一卷 五紙 穢迹金剛法禁百變法一卷 叁紙
右叁部五卷。其本見在。北天竺叁藏阿質達霰(唐言無能勝將)于安西譯。開元二十年。因法月叁藏貢獻入朝。附上件經到于京邑。不及得入開元錄。准敕編入貞元目錄 普遍智藏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一卷 二紙
右一部一卷。其本見在。叁藏沙門達摩戰濕羅(唐言法月)東天竺人。開元二十六年。于長安譯。此一經與古舊二經中無少異。姚秦譯者名摩诃般若大明咒經。玄奘譯者名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余義無異。與前二經同本異譯。但有正宗。無序分流通。今法月所譯叁分具全。准敕編入貞元釋教錄 金剛頂瑜伽修習毗盧遮那叁摩地法一卷 一十五紙 朝散大夫行尚書駕部員外郎知製诰雲騎尉賜紫金魚袋喬匡舜。奉敕撰 新得貞元錄藏大小乘經等序(此序安叁經首)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大身咒本一卷 二紙 千手千眼觀自在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本一卷 叁紙 不動使者陀羅尼秘密法一卷 一十一紙
右四部四卷。其本見在。南天竺叁藏沙門跋日羅(二合)菩提(唐言金剛智)于開元十九年後相譯出。准敕編入貞元釋教錄。後代宗朝贈開府儀同叁司。谥大弘教叁藏
[書]右八經十卷同一帙 千臂千缽曼殊室利經十卷 一百六十紙
右一部十卷。亦是大弘教叁藏金剛智。開元二十八年于長安薦福寺譯。其經首序記分明。但(恒安)昨者遊禮五臺山。回于關右已來。尋訪抄寫得所將到貞元錄藏經文之時。于彼方藏內甚見其經爲貞元錄中遺漏不載。雲于金剛智廣行記中具述。爲訪行記。不獲遂不寫到。今于大唐保大叁年冬。伏蒙天恩。于阙下升元寺寫錄所將到貞元經文。編錄入藏流行。于升元寺西藏院。又見此經本。遂乞編入貞元藏內。叁藏金剛智先譯經文。本部經中收。依日施行。福資那國。具其事由。乞以上聞伏奉令旨。許以施行編于藏內。仍續已具計數奏聞訖。今又慮年月寖遠依前遺失。故寄編于此耳(況金剛智叁藏于開元貞元二目中甚有所譯經文已計流行目錄)
[壁]右一部十卷同一帙 金剛頂瑜伽真實大教王經叁卷(並經新序) 四十叁紙 金剛頂瑜伽般若理趣經一卷 八紙 觀自在菩薩授記經一卷 十叁紙 瑜伽念珠經一卷 二紙 奇特佛頂經叁卷 六十八紙 觀自在菩薩最勝明王心經一卷 二十二紙
[經]右六部共十卷同一帙 金剛頂瑜伽文殊師利經一卷 十二紙 阿唎多羅阿魯力經一卷 二十一紙 普賢行願贊一卷 五紙 地藏菩薩問法身贊一卷 五紙 出生無邊門經一卷 十紙 大吉祥天女經一卷 七紙 底哩叁昧耶經一卷 十四紙 十一面觀自在菩薩經叁卷 二十四紙
[府]右八部共十卷同一帙 吉祥天女十二名號經一卷 二紙 金剛頂瑜伽十八會指歸一卷 九紙 金剛頂瑜伽叁十七尊分別聖位法門一卷(並序) 十叁紙 菩提場所說一字頂輪王經五卷 七十八紙 寶箧經一卷 六紙 金剛壽命陀羅尼經一卷 二紙
[羅]右六部共十卷同一帙 大孔雀明王經叁卷(已廣流行見轉讀者) 五十紙 大雲輪請雨經二卷 二十四紙 雨寶陀羅尼經一卷(並梵字) 五紙 蘘麌利童女經一卷 四紙 稻[卄/幹]喻經一卷 八紙 大寶廣博樓閣經叁卷 四十五紙
[將]右六部共十一卷同一帙 菩提場莊嚴經一卷 二十二紙 除一切疾病陀羅尼經一卷 一紙 能淨一切眼陀羅尼經一卷 二紙 施焰口餓鬼陀羅尼經一卷 四紙 叁十五佛名經一卷 二紙 八大菩薩曼茶羅經一卷 叁紙 葉衣觀自在菩薩陀羅尼經一卷 八紙 诃利帝母經一卷 叁紙 毗沙門天王經一卷 四紙 觀自在菩薩說普賢菩薩陀羅尼經一卷 七紙
[相]右十部共十卷同一帙 文殊問字母經一卷(題雲文殊問字母品第十四) 叁紙 金剛蓮花部心念誦法一卷 叁十叁紙 金剛頂瑜伽千手千眼觀自在菩薩念誦法二卷 叁十二紙 無量壽如來念誦儀軌一卷 十二紙 阿閦如來念誦法一卷 十八紙 佛頂尊勝念誦法一卷 八紙 金剛頂勝初瑜伽普賢菩薩念誦法一卷 十叁紙 金剛王菩薩秘密念誦法一卷 十叁紙 普賢菩薩金剛薩埵念誦法一卷 十二紙 金剛頂瑜伽五秘密修行儀軌一卷 十二紙
[路]右十部共十一卷同一帙 金剛壽命念誦法一卷 叁紙 一字頂輪王瑜伽經一卷 六紙 一字頂輪王念誦儀軌一卷 十二紙 仁王般若念誦法一卷(並序譯經沙門惠靈述) 十五紙 如意輪念誦法一卷 八紙 大虛空藏菩薩念誦法一卷 五紙 瑜伽蓮花部念誦法一卷 七紙 聖觀自在菩薩心真言觀行儀軌一卷 六紙 金剛頂經多羅菩薩念誦法一卷 十叁紙 甘露軍咤唎念誦法一卷 十八紙
[俠]右十部十卷同一帙 華嚴…
《續貞元釋教錄續貞元釋教錄》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