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事品第一
善逝善說妙叁身 無畏無流證教法
上乘真實牟尼子 我今至誠先贊禮
稽首次敬大慈尊 將紹種智法王位
無依世間所歸趣 宣說瑜伽師地者
昔我無著從彼聞 今當錯綜地中要
顯揚聖教慈悲故 文約義周而易曉
攝事淨義成善巧 無常苦空與無性
現觀瑜伽不思議 攝勝決擇十一品
一切界雜染 谛依止覺分
補特伽羅果 諸功德九事
心心所有色 不相應無爲
界謂欲色等 及與叁千界
煩惱業生性 雜染相應知
諸谛有六種 依止八與二
覺分有衆多 最初叁十七
智與解脫門 行迹及止觀
居處及所依 發心與悲愍
諸行通達性 地波羅蜜多
菩薩行攝事 及彼陀羅尼
叁摩地等門 諸無量作意
真如作意相 信解不思議
廣大阿世耶 應知諸自數
隨信行等七 複八種應知
及極七反等 退法等有六
軟根等七種 在俗及出家
聲聞乘等叁 可救不可救
入方便等九 生差別故二
複由諸界別 應知十叁種
果斷有五種 遍知及清淨
淨果界菩提 無學由自數
斷多因故斷 建立斷所從
由作意依修 及得斷次第
斷差別應知 及斷相利益
如是如所說 複應知多種
無量諸解脫 勝處與遍處
無诤妙願智 無礙解神通
諸相好清淨 及諸力無畏
不護與念住 永斷諸習氣
無忘失妙法 及如來大悲
佛不共德法 一切種妙智
當知前九事 初爲二所依
次二後六種 攝雜染清淨
染依差別故 清淨所緣故
心不流散故 正修方便故
彼位差別故 言說等因故
彼果故德故 數次第唯爾
欲思量無量 諸問答差別
由諸佛語言 事與相攝故
句迷惑戲論 住真實淨妙
寂靜性道理 假施設現觀
方所位分別 作執持增減
闇語所覺上 遠離轉藏護
簡擇與現行 睡眠及相屬
諸相攝相應 說任持次第
所作境瑜伽 奢摩他與觀
諸作意教授 德菩提聖教
若欲正修行 遍知等功德
由十種法行 及六種理趣
攝淨義品第二
諸論中勝論 亦善入瑜伽
清淨義應知 由具四淨德
攝一切義故 彼外不壞故
易入故入已 行不失壞故
諸佛說妙法 正依于二谛
一者名世俗 二者名勝義
初說我法用 爲隨余故說
七種及四種 真如名勝義
自性義建立 數次第善巧
想差別應知 顯蘊世俗義
五叁法真實 彼複四應知
及四種尋思 四種如實智
叁自性成立 差別業隱密
方便攝別異 是各有多種
聞十二分教 叁最勝歸依
叁學叁菩提 爲有情淨說
聞歸學菩提 六叁十二五
隨名數次第 如應廣分別
聖行無上乘 大菩提功德
異論論法釋 應知各多種
殊特非殊特 平等心利益
報恩與欣贊 不虛方便行
不顛倒方便 退墮與勝進
相似實功德 善調伏有情
諸菩薩受記 墮于決定數
定作常應作 最勝法應知
諸施設建立 一切法尋思
及如實遍智 並及諸無量
宣說果利益 大乘性與攝
菩薩十應知 建立諸名號
執因中有果 顯了有去來
我常宿作因 自在等害法
邊無邊矯亂 見無因斷空
計勝淨吉祥 名十六異論
功能無體性 攝不攝相違
有用及無用 爲因成大過
論體論處所 論據論莊嚴
論負論出離 論多所作法
體釋文義法 起義難次師
說衆聽贊佛 略廣學勝利
諸地相作意 依處德非德
所對治能治 略廣義應知
成善巧品第叁
于諸蘊界處 及衆緣起法
處非處根谛 善巧事應知
身者自在等 無因身者住
流轉作諸業 及增上二種
于身者等起 實我所住持
流轉者作者 及諸增上義
染汙若清淨 起七種愚癡
對治此應知 攝七種善巧
妄計我身者 依止諸根住
于境界回轉 受用愛非愛
言說所依住 作者有覺者
由于差別蘊 總見一身者
迷惑初因故 計常因無因
我住持諸根 能觸及能受
從此死生處 計有流轉者
法非法作者 及彼果增上
于修習邪行 計爲染汙者
于修習正行 妄計解脫者
佛未出于世 如是愚癡轉
由佛現世間 說七種善巧
知世等別故 能除一合想
即離與解脫 衆生不可得
多種及總略 共有差別轉
增益損減智 蘊善巧應知
見叁因生故 說名界善巧
從無始自種 多種種生起
由此及于此 取者不可得
依自智成故 能除下劣性
知諸觸諸受 由二種生門
依止于觸故 當知處善巧
知法處天處 後後所依止
由世俗谛故 了知二種性
知未斷無常 因能生諸果
自相續相似 名緣起善巧
衆生不可得 而有舍續者
由了達甚深 四種緣起故
不作不趣得 二余體不轉
淨見無余業 非我自在二
如是智能知 處非處善巧
于自果定處 異此說非處
于能取生住 及染汙清淨
無理我觀余 于彼果增上
于如是方便 名爲根善巧
謂于取生住 染淨增上故
二自性苦故 合故不應理
由無因有因 及五種譬喻
如是隨覺故 應知谛善巧
隨覺未曾見 未受義因緣
當知諸善巧 差別二十叁
異攝論爲先 後最極清淨
成無常品第四
無常謂有爲 叁相相應故
無常義如應 六八種應知
無性壞轉異 別離得當有
刹那續病等 心器受用故
變異應當知 十五種差別
所謂分位等 八緣所逼故
下界具一切 中界離叁門
具叁種變異 上界複除器
無性義無常 遍計之所執
所余無常義 依他起應知
諸無常皆苦 衆苦所雜故
迷法性愚夫 得爲害不覺
由彼心果故 生已自然滅
後變異可得 念念滅應知
心熏習增上 定轉變自在
影像生道理 及叁種聖教
生因相違故 無住滅兩因
自然住常過 當知任運滅
非水火風滅 以俱起滅故
彼相應滅已 余變異生因
相違相續斷 二相成無相
違世間現見 無法及余因
非身乳林等 先無有變異
亦非初不壞 最後時方滅
位思煩惱分 非常變異故
此若無變異 受作脫非理
功能無有故 攝不攝相違
有用及無用 爲因成過失
自性變異相 有無不應理
無差別無常 有差別五失
無相亦無因 非自性恒異
先無有變異 我應常解脫
常造不應理 由二叁因故
財有情增上 極微非常住
無常爲彼依 次第差別轉
諸受等異故 當知覺無常
于無常無智 四顛倒根本
當知世上道 愚癡力轉增
由放逸懈怠 見昧乏資糧
惡友非正法 當知無智因
不如理作意 憶念前際等
相似相續轉 于無常計常
生初後中間 取叁有爲相
無常調伏智 當知由二因
彼見有六種 及緣起四種
自種故非他 待緣故非自
無作故非共 用故非無因
成苦品第五
生爲欲離因 滅生和合欲
倒無倒厭離 彼因爲苦相
依叁受差別 建立叁苦相
故說一切受 體性皆是苦
當知行性苦 皆粗重隨故
樂舍不應理 同無解脫過
利深等障礙 依進住乘空
執著性下劣 顛倒及染汙
如癰疥癞等 叁受之所依
彼能發叁觸 取樂等隨轉
自相自分別 不安隱苦性
五十五應知 叁苦之所攝
界緣身等趣 種類谛叁世
時命品異故 引衆苦差別
未離欲色等 叁種地應知
欲界一切種 色無色除二
世俗有二種 勝義謂遍行
二緣通上地 當知無現染
非無色重擔 遍行天粗重
及谛最後邊 余七上隨縛
當知生等苦 各五種差別
苦粗重相應 叁苦所依止
最後與最後 各四苦所依
謂生生根本 及苦性變壞
叁世之所攝 二緣苦非上
所說余諸苦 皆欲界應知
失念無功用 亂不正思惟
不正了愚癡 及由放逸等
昧故羸劣故 及起放逸故
相續斷絕故 忘念轉應知
昧故放逸故 保重現法故
不信當苦故 無功用發起
相似相續轉 對治妄分別
串習總取故 起四種顛倒
界別緣起別 位別次第別
及相續差別 當知各多種
信解與思擇 不亂心厭離
見修及究竟 又如前十一
纏疑不樂離 沈惡趣余趣
下劣行所起 遍獨衆苦盡
成空品第六
若于此無有 及此余所有
隨二種道理 說空相無二
甚深相應知 取舍無增減
差別有衆多 如彼彼宣說
唯假過失故 蘊無我過故
我無身過故 叁我不應理
如主火明空 形異依他過
無常無業用 非因非有我
我唯應是假 譬喻不可得
七喻妄分別 無見者等叁
若如種無常 作者應成假
如成就神通 應世俗自在
我如地如空 應無常無性
應如二無作 分明業可得
能燒及能斷 唯火等所作
我于見等具 非如刀火等
如光能照用 離光無異體
是故于內外 空無我義成
如世間外物 離我有損益
內雖無實我 染淨義應成
位思煩惱分 無常變異故
我常無轉易 受作脫應無
法性從緣生 展轉現相續
有因而不住 變異故名轉
如身牙河燈 有種種作用
我常無變異 轉還不應理
依我起名想 見二種過失
是故遍一切 實我性都無
爲言說易故 隨順世間故
斷除怖畏故 顯得失二故
率爾覺亂起 世間現可得
覺爲先作業 有十種過失
覺我因功用 自在等各二
有因及無因 當知十種過
不審決遍行 增益及無事
于事怖妄見 譬喻五應知
無體及遠離 除遣依叁種
對治諸縛想 十六種差別
自性與執著 不開解失念
一切遍一分 愚差別流轉
法住求自心 住自心除縛
怖無二染淨 證得真空理
修差別十八 或有毒無毒
對治五種執 略二種應知
修果應當知 叁菩提功德
依止轉依性 所作事成就
成無性品第七
叁自性應知 初遍計所執
次依他起性 最後圓成實
叁無性應知 不離叁…
《顯揚聖教論頌顯揚聖教論頌》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