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經文上一頁所土中。所有眾生。若幹種心者。種難計故名若幹 從此以下。顯能知舉。如來悉知者。此顯能知也 此下兩徵兩釋。作何勿心想 何以故。是初徵也 從此以下。釋迦分疏。知眾生心無。舉。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者。貪嗔邪見心取。作罪者發者。不簡不信者。簡卻為勿妄相顛倒 所以者何 是第二徵也。第二釋。看舉。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者。叁心之中。是何心造罪。過去心已過。未來心未到。現在心不住。何須一一妄豈執著 第叁讚染生信相中有叁。先舉初文。舉 須菩提。於意雲何。若有人。滿叁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以是因緣。得福多不。從此須菩提述答。看舉。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者。第二述答也。何勿是多。舉。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者。此釋成也。叁事不空者。見乞人。見財勿見。自身施。此不空叁事。體空者。不見乞人。不見財。勿不見自身施者。此叁事體空 從此眼智。有兩問答。先舉初文舉 須菩提。於意雲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 問敬也。答。看舉 不也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 色身不是如來。何以故者。欲明義也。從此明。看。舉 如來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者。由身不具。令身闕故 第二如來可以諸相無。舉 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是第二問也 如來不可諸相見。不也世尊。以理正答 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 何以故徵。徵敬也。舉 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者。文勢同前。義准可知無勞廣釋。上來諸文不同。身相清淨了。次下釋境。清淨相中。有兩叁箇徵詰。先舉初文。舉 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念。我當有所說法者。遮彼所有。佛無此念。不應謂故 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者。莫作謂如來作是念也 何以故。徵其遮意。從此以下。徵遮意。看舉 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釋遮意也。謗佛即有罪。不解即無利。已遮妄計。須教實解。解即有益。無謗罪故 從此以下。示現正義。看舉 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者。法不受教。眾生受教。佛為眾生。隨根異說。根有種種。說亦如之。上來諸文不同。境界清淨了 次釋心行清淨。文有四。先舉初文。舉。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為無所得邪者。如來顯說中。有四字句。一印成二出體。叁立法。四遮。從此無印。看舉如是如是者即也。印敬也。從此成。看舉 須菩提。我相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成也。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從此出體看舉 復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出體也
是法平等有叁。一者事平等。二者相平等。叁者性平等。從此第叁法。舉 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受者。立也。法有我眾生。是修皆到。縱有善法。則分別俱行。所以不得。無人無受者。所修皆正。不與分別俱。所以別得。從此以下。何勿名善法。舉修一切善者。如來說非善法者。遮也 作勿生名善。舉則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修一切善。則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大寬遮卻。舉。須菩提。所言善者。如來說則非善法。是名善法者。遮也。意令離文字故 喻女兒作莊。空說不得莊會須開鏡。合然始得莊 次施大利。以法教量。舉 須菩提。若叁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以俗譬喻方便顯多。須彌山王。最大故名山王。其山縱橫八萬四千由旬。因地論說。一四天下。有一須彌山須彌山外有七重金山金山之中。有七由海水。水皆八得。八得者。一輕。二冷。叁軟。四美。五清淨。六不臭。七飲時條適。八飲以無患。是中輕冷軟叁種。是觸塵。美一種。是味塵。清淨一種。是色塵。不臭一種。是香塵。條適無患。是具世力。是八和合。假名為水。故知。諸大亦是假名 從此以下。教量。看舉 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相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者。是謂此經。為利大也 從此以下。釋第叁無妄失念。舉 須菩提。於意雲何。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度眾生者。顯佛無此念也。釋迦遮須菩提。舉 須菩提。莫作是念者。正遮疑者之所疑也 何以故。自徵遮意。緣何勿事不念。舉 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佛以平智知。平等法平等法界中。無實眾生故。意不立眾生相。設使有眾生度無。舉 若有眾生如來度者。如來則有我人眾生受者。就彼解也據佛法。有眾生無舉 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則非有我者。但有我相。非實我故。何誰有我。舉。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者。是彼外道到見。雖有我見。不見我有。不見佛性。無般若故 誦曰。凡夫人妄相起貪嗔。日日憂他死。寧愁自己身。又曰。眾生福業薄。不堪受法藥。破袋盛真珠。出門還漏卻 凡夫有無。舉 須菩提。凡夫者。如來說則非凡夫者。是佛真智也。以凡夫見如來。亦凡夫謂佛為惡人。共佛事利故 誦曰。凡夫相何似。總是淨虛無。識心除妄想。捨報利凡夫。次釋現見法身。有六字句。先舉初文。舉 須菩提。於意雲何。可以叁十二相。觀如來不者。審問也 妙相者即智深智深者四智菩提也審問竟。舉 須菩提言。如是如是。以叁十二相。觀如來者。誤答也。餘類無此相。是不共法 從此以下。釋迦呵須菩提。舉 佛言須菩提。若以叁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則是如來者。阿難也。呵令捨邪難。令入正。此相望例。出不定過 從此以下。正解。看舉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解佛所說義。不應以叁十二相。觀如來者。正解也。得正難已。正解生故 從此須菩提伏也 相貌理無如來。從此第五示現令見。舉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偈言者。示現令見也 色見我者。相好觀也 音聲求我者。說法觀也 行邪道者。相非如來。生如來想。此妄想心。非正見故。不能見如來者。不如來妙法身故 觀有二種。一正觀。二邪觀。正觀有五。一色蘊如聚末。二受蘊如浮泡。叁相蘊如陽焰。四行蘊如巴椒。五識蘊如幻化 從此以下。拔彼疑心。看舉。須菩提。須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拔彼疑心也。語稍難解者。以相言中少一。豈字又相語末。少一。邪字實生如是疑。舉 須菩提。莫作是念者。遮彼疑也 從此以下。示現正義看舉 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教令解也。阿耨菩提。當不可得。雲何修具。能為得因 次下當釋生死涅槃地。降伏有住心。得無住處。相中有二。先說不住無為。後說不住有為。不住有為文有一訟。不住染。五欣佛妙智。六熾然精進。相中有二。先舉初文。舉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說法斷滅者。呵也。說諸法斷滅無。舉。莫作是念者。教也。除相取故。莫立相趣 何以故。徵也。求正義故。從此以下。釋迦分疏。舉。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相法不說斷相者。釋迦也 一切總是法身作。如何簡辨。須菩提。不捨生死。不入涅槃。眾生界無盡。菩薩願亦然 從此以下。第二了知諸行。舉 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恒河沙等界。七寶布施者。第二了知諸行也 從此以下。功德大小。舉 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者。了知諸行無染著故。從此釋勝所由。緣何勿事勝。舉 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釋知勝所由也。知無我以不受福德故。菩薩行有二。一自利行二利他行。故雲菩薩不受福德。受敬不受。是菩薩行不受非菩薩行。受敬不捨。非菩薩行。菩薩行行由如大地故。名不受福德 從此善現 生疑菩薩不受福得。舉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雲何菩薩。不受福德者。善現生疑也。未能了達不受義故 從此釋看。為何勿不受福得。舉 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如來重釋也。知法無我者。不著我所故。菩薩退果不退行 凡夫人行果俱退。聲聞人行果俱不退 從此第叁。入佛威儀。舉 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是人不解我所說義。第叁入佛威儀也。闕住威儀。所以大人。不合住威儀。立亦如之。不解如來所說義 何以故者。如來自徵。現見威儀。雲何不解。舉 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者。佛還自解。坐不離行。行不離坐。意諸法無定相 從此以下。第四輪迴不染相中有二。先舉初文。舉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叁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於意雲何。是微塵眾。寧為多不。第四輪迴不染也。相中有二。先遣細相。無塵即不染。後遣麤相。無麤即不著。問微塵眾。寧為多不 甚多世尊。是略答 何以故釋。舉 若是微塵眾實有者。佛則不說是微塵眾者。先自是塵不須拆故。實塵能染 不可離故。既無實塵 所以者何 更重徵起 釋迦分疏。舉。佛說微塵眾。則非微塵眾者。假想分拆。無實塵故 從此破相。看舉。世尊如來所說。叁千大千世界。則非世界。是名世界者遣麤相也。先遣次釋後印。初破微塵。喻無所蘊 次破世界。喻無思蘊 初破微塵。喻器不實。次破世界。喻無眾生。初破微塵。喻無煩惱。次破世界。喻無身心。初說微塵。喻佛化身。遍周法界。教化眾生。次說世界。喻諸眾生。得聞佛法。苦身以盡。總不實 何以故 從此以下番釋。舉 若世界實有者。則是一合相。番釋也。意一切勿無實世界者。亦復如是 從此引佛言成。舉。如來說一合相。則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者。引佛所說成。已所解 一切物不是無不實 從此以下。明一合相。舉 須菩提。一合相者。則是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者。如來印也。一切物皆不可說。即得成佛。所以一切相。是不可說。恒沙諸佛。參羅萬象。一法印也。皆到不可說。即得成佛。上來諸文不同。總是輪迴不染了 次下第五欣佛妙智。文有叁句。先舉初聞舉。須菩提。若人言。佛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受者見。須菩提。於意雲何。是人解我所說義。是初審問也 喻父設客不共。家內平章。直喚客來。大兒少多解。以下。小者總不解。父意亦如須菩提。須菩提喻大兒。小者喻末代凡品。問敬也。須菩提答。舉。世尊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者。正答也。為成如來智深妙故。為成如來智深妙故。何以故。釋。從此以下。須菩提分疏。舉 世尊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受者見。即非我見人見。眾生見受者見。是名我見人見。眾生見受者見者。彼但有見無我等故所見既無能非見故。意不生法相。生法相不可成佛。從此以下。第叁如來仰勸。舉 須菩提。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於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者。□勸也。知從無始法相如是。見遣未來法亦如是。信解現在法皆如是 立少法相得無。舉 須菩提。所言法相者。凡所有相也。如來說即非法相者。知彼諸相皆虛妄也。是名法相者。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無相之相。是實也。此一段便消文卻。請勿怪之 從此以下。釋第六識然精進。舉 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者。第六熾然精進也。財法二種。攝養眾生。勸一不可。此則財攝也。從此法攝。看舉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者。持於此經。及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者。此則法攝也。法攝勝財攝。財攝生勝法攝。生智。生智即解脫。生福有染故 釋迦牟尼佛。若為為人演說舉 雲何為人演說者。請說法儀。從此以下。釋迦示傳法軌則。舉 不取相於如如不動者。亦傳法無說說無聽無聽同說同能善分數諸法於相第一義。而不動故。放捨身命。任眾生用。即是如如不動 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何以故者。乘前問起 此經六義。以如前釋。後有一訟。此即當宗。舉。若為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一切有為法。是所觀境 如夢亦如電。喻示境相。應作如是觀。結勸修學。然依論釋。訟有九喻。如星翳燈幻露泡夢電雲 誦曰 親同宿林鳥。曉即隨緣去。恩愛當頭棲。相看如陌路 合殺父將知。妻奴子非君。已有萬貨。豈我常珍。自非十善菩提。自外蓋非身寶。所恨生生貪吝。不以善善為懷。一旦墮落叁塗。臨急將何憑託後悔。悔之不及。更求求亦無由。自然甘羅。其中進退欲何遊越。此經一部。約有叁文。一經前由敘分。二當根正說分。叁受流行分。此文當宗。即其是也。舉。若為 佛說是經已。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文相皎然。無勞廣說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