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经疏》

「古逸部·疑似部」经文2737卷85页码:P0120

  ..续本经文上一页舉初文。舉 須菩提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於燃燈佛前。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悉皆供養承事。無空過者。精懃無間。不虛度也。此問文。念昔多福也。會自然燈照。故名。然燈佛。從此以下。以經校量。舉 若復有人。於末世。能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於我所。供養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者。以經校量也。無勝多法。可為喻故。從此以下。將護彼意。舉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後未世。有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我若具說者。或有人聞心。則狂亂。狐疑不信者。將護彼意也。佛若具說末世受持所得功德。唯佛與佛。乃能具知。亦能具說。狐疑則不能趣入。不信則起穢濁心。從此以下。勸彼令知。結。看舉 須菩提。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者。勸彼令知也。佛說此經。欲以一切諸佛功德。施與一切學法眾生。如是深經。時乃說之。甚為難得。名不可思議。一切諸佛 喻興易廣得錢財。後與子孫。還得富貴菩薩教眾生。亦復如是。令佛種不斷故。上來諸文不同。念昔多福四句經並了 誦曰 佛常在世間。不染世間法。不分別世故敬禮無所觀 又曰。著儞世間衣。喫儞世間食。共儞和光塵。儞見自不識 已前上中兩卷了。從此以後入卷

  次下當釋趣究竟地。無住般若。如來功德。於此分中。初善現略問。次如來廣說。於中有二。先舉初文。舉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者。初略問也。善男子者。是發心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是發大心。此為依也。發心有四。一發信心。二發解心。三發行心。四發證心。前三發心。前文以說。從此入證。釋迦答。舉 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者。眾生不能自滅度故。菩薩應作滅度眾生。是佛大事。是故菩薩。應住此心。如來廣說。作何等度。若為度脫。舉 滅度一切眾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答降伏心也。於中有三。一行菩薩行。降伏我相。心入無我故。二於如來地。降伏法相心入於法空故。三於生死涅槃地。降伏有住。心得無住故。證了我空。如來不滅故 何以故徵。於徵隱文。未得義故。據何事不得名眾生舉 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受者相。則非菩薩者。是可滅度非實眾生也 所以者何者。以未證真。不了俗故。從此示現證義。舉 須菩提。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無一眾實滅度故。十八界聚。名一眾生。十八界中。無一定主。不可謂有一眾生故。十八界法。無一獨用。不可說有實法發心。說有眾生。及發心者。皆是方便。隨俗說也。上來諸文不同。降伏我相。心入於我空智了。從此以下。降伏法相。於中三段經文。先舉初文。舉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於然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為表聖賢知證同故。有法得不言言。無實法也。有法得無法得。不也世尊。善現此答為成佛義。故言不也。從此須菩提釋答。看舉 如我解佛所說義。佛於然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一切法性無住。住尚不自得。何能得餘。況然燈佛時。釋迦未有。既無所得。能得亦無為釋迦時。然燈已滅。能得已無所得。寧有不道法都無。但無能所得。從此釋迦聊述。舉 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實無有法。如來得菩提者述彼所說。言當義故。從此以下辨。看舉 須菩提。若有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然燈佛。則不與我受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者。辨也 先番後順。此即番也。若有法得菩提者。即應與法記。不合與我記。我謂世俗假者。如終一性故。得與記法。謂執持念念不住。無受記者。故名與記。釋迦是性。釋之為能。上代先祖能為王故。又明現在能化眾生。善療眾病。得已利故。牟尼者寂滿義。身口意滿大寂靜故 釋迦牟尼佛。是西音譯。就中言能人寂滿覺。釋迦者能人也。種種捨施。故名能人。現在者所以不能人捨施。故名不能人。從此順釋。看舉 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然燈佛。與我受記。作是言。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者。順辨也。十八界中。無得記者。是故然燈。不受法記。佛語無有不如我故。是故然燈。與我受記者。知有假者。無斷滅故。諸有所說皆如實故。汝於來世者。以非常故。雖念念滅。無失懷故。當作佛者。於受記時。未得作故。所化根機。當成覺道。後當滿故。號釋迦牟尼者。佛眼明見。無錯謬故。會須自然燈。即得成佛。看他然燈。無有是處。會須自照。何以故者。徵也。若全無佛。落斷滅見。未曾審如來。是義故如來者。如諸法義。即如來故。是何勿義。舉 如來者。即諸法如義者。釋也。十號號人而不號法。法無名號。不可與記。即諸法如義者。是如諸法義。西方語法。與此不同。遂令譯者到智。其義法有何義。令如來如應知諸法。有不動義。喻草束取。亦不生嗔。不取亦不生喜。若如是見解。即得成佛。得作心。覓佛得無。舉 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斥妄也。言有所得。非如來故。從此以下。顯真。看舉 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顯真也。知無所得。即如法故。如來有法得無法得。舉 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者。令住也。於所得中。離二障故。法則無實。不可得故。智乃無虛。稱法知故。此結人如法。一切法是佛法不是舉 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者。攝法屬人也。一切眾生。三乘聖者。但有法忍。未有法智。所以不成佛。實知諸法。非彼有故。唯諸如來。住成自性。同有法智。已超法忍。有如實智法。是佛有知一切法無實即得成佛。恐眾生一切法理。覓佛去遮卻。舉 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者遮也。言所言者。非佛法也。不依言而取法。故知。一切法離言性故。是故名一切法。所言一切法。是言一切故。離言非一切。是施設處施設處者。一法即是一切法故。此第一菩提果了 誦曰 或復曾修戒定惠。不知諸法本元由。妄執我見。以為真。所作違於無我理。以違利故名顛倒。還被業知之所牽。常生三界牢獄中。縱得生天。不脫苦。從此第二法身果。文有三句。先舉初文。舉 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者。如來密言也。從此善現說。看舉 須菩提言。世尊。如來說人身長大。則為非大身。是名大身者。入真也。不被三界纏縛。解脫。是如來身。智惠是如來身。具一切智。是如來身。從此以下。菩薩證得大身無。舉 須菩提。菩薩亦如是者。如來類明也。菩薩亦爾。證得大身。菩薩若為化眾生。舉 若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眾生。則不名菩薩者。菩薩有此相者。非淨果也。菩薩雖度眾生不立眾生相。菩薩說法。不立說法相。喻女官著衣女官立少許相得無。何以故者。如來自徵也。從此以下釋。看舉 須菩提。實無有法。名為菩薩者。義釋也。無一定法。名菩薩故。但豈方便教化眾生。故名菩薩。據何勿道理。不立眾生相。舉 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受者。法自無我。何得名人。上來諸文不同。法身果了。次釋淨土果。文有四句。謂立徵釋結。先舉初文。舉 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當莊嚴佛土。是不名菩薩者。立也。或者疑云。菩薩有此二相。非真菩薩。若菩薩。莊嚴佛土。在何以故者。是徵句也。徵竟也釋。看舉 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者。即是釋句。遮增益也。是名莊嚴。遮損滅也。心淨則佛淨土淨。妙境者淨土是也。但修菩提。即得於此生長。從此以下結。看舉 須菩提。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者。結也。離妄想相。得真知故。瑜伽論說。菩薩有五功德。又五希奇。疏文廣釋。上來諸文。不同。淨土果了。以下當釋功德清淨。於中有四。先舉初文。舉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肉眼不。於功德清淨中有四。一眼智清淨。二身相清淨。三境界清淨。四心行清淨。此四清淨。攝一切淨。是第一問也。問敬也。舉。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者。是菩提隨俗答也。如來有肉眼。無障隔處。見者。是肉眼見。此言見者。非正見也是第六意識生分別故第六識者。心是也。法花經云。應以種種身得度者。即現種種身。而為說法。此下第二問如來有天眼無。舉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天眼天眼不。有二。具在疏中。問敬也。舉。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是第二答也。第四禪者。五淨居天是也。天眼者。亦以肉團為體。發光見色。法花經云。若能受持讀誦。見障外色。此名現世見。從此第三問。有惠眼無。舉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惠眼不。是第三問敬也。舉 如是世尊。如來有惠眼。是第三答也維摩經云。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觀察決擇。稱之為惠。喻大圓鏡智。種種皆見。從此以下。第四問有法眼無。舉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法眼不。是第四問敬。問敬也。舉 如是世尊。如來有法眼。是第四答。眼者是勇泉義。證濟一切。故名勇泉。泉水不分別。一切眾生自分別泉水。喻海水盤理。著盤理。海水碗理。著碗理。海水。水皆一等。器有差別不同。水皆一等。從此以下。第五問有佛眼無。舉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佛眼不。是第五問。問敬也。舉 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是第五答也。以前諸文。皆有遮立。何為此文。何不遮邪。此文是第一義諦。所以不遮。從此以下。釋智清淨有三。先舉初文。舉 須菩提。於意云何。恒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 從此以下。須菩提答。舉 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此第三問恒河中有多少沙。舉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如是等恒河。是諸恒河所有沙數。佛世界如是。寧為多不□□□□□□□從此第四答。看舉。甚多世尊□□□□□此須菩提問。釋迦答。看舉。佛告須菩提。爾…

《金刚经疏金刚经疏》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金刚经疏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