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经疏》

「古逸部·疑似部」经文2737卷85页码:P0120

  ..续本经文上一页答。然是失旨故。須如來重自正說。從此以下。釋迦正釋。舉。須菩提。諸微塵。取彼所解。如來說非微塵。示現正義。是名微塵貪嗔等相乃是實塵。從此以下。破世界。舉。如來說世界非世界。凡夫妄計。是名世界。此破微塵及世界名相。世界總是喻也。從此以下。第三破三十二相舉。須菩提。於意云何。問所解也。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不。是第三問。最可敬者。所謂如來。觀如來者多觀妙相能破此相故。問可以見如來不 不也世尊。是真答也 何以故徵。不敢自決。引佛言成 舉。如來說三十二相。是隨俗相。即非三十二相。能破此相。故名金剛。從此以下。破我我等相舉。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者。破我我所。身命上捨知復何慳。知身非身。命是假命。放捨身命。施與眾生。破無說法。空斷相也。舉 若復有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多者。破無說法空斷相也。此是結文。前頭破空取有。後破有取空。上來諸文不同。立名勸學了。明朝領解修行。此下第四領解修行。於中有二。先舉初文舉 爾時須菩提聞說經者。簡昔曾聞。顯希有也。深解義趣(者。善相句義。得意趣也。對除無失。向大乘故)涕淚悲泣(者。喜極曰悲。自鼻曰涕。自目曰淚。含啼曰泣。舍利不聞說法經懽喜勇躍)而白佛言。希有世尊(者從)佛說。如是甚深經典(者。是希有也。從甚深智之所發故)我從昔來。所得惠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者。未聞而聞。成希有也。聞思修惠。俱名惠眼)此是須菩提領解修行文。從此以下。須菩提勸修。舉 世尊若復有人者。不簡貴賤得聞是經者。勤當時也。信心清淨者。於正聞時。信無疑故。則生實相者。於思修時。如實解故。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者。得法利也。三惠所成。皆名功德。依難聞法。得希有名。喻如意珠。所求皆得。眾生不免落地獄。此般若經。能究眾生地獄苦。此下教實相。舉 世尊是實相者(信心清淨之所生也)則非實相者。無相實相。非言說等。所有相故。是故如來。說名實相(者。有巧方便。顯示眾生)從此以下。須菩提著哭。舉 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者。判令為易也。已得惠眼。親從佛聞。理在不疑。有何難處。此以下說愁意。看舉 若當來世(者。現前無佛也)後五百歲。其有眾生(者。謂有持戒及修福也)得聞是經(者。展轉傳聞也)信解受持(者。信文解義。得念總持也)是人則為第一希有(者。斷後為難也。於難信解處時難信解故。故名希有)何以故。此釋迦徵。以下有三徵釋。先舉初文。舉。從以下。須菩提分疏。此人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極顛倒時。能離四倒故。喻畫師修壁。不久即有形像。此名第一希有 所以者何。第二徵也。徵何所以。無我等相故。名第一希有。緣何勿事無顛倒。舉。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受相者。即是非相者。以彼到相非真實故。無無相倒 何以故者。第三徵也。徵敬也。舉。離一切諸相(者。想不現也)則名諸佛者。離諸到相。即實相故。是故說言離一切相。則名諸佛。總是須菩提勸修了。從此以述勸文。有三節。先舉初文。舉 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者。驚怖五。不驚怖有五。當知是人。甚為希有 何以故者。徵。緣何勿事不驚怖舉 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者。顯示此法門。為大波羅蜜因故。喻第一邪郎賣奴。更喻[飢-几+畢]羅 更喻嫁女媒人。更喻靴楦 尋文得義。是第一故。上來諸文不同。離著教果了。從此以下。第三於修行時。離嗔慳過。舉。須菩提。忍辱波羅蜜(者。眾所謂也)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者。欲斷所疑也)此於修行時。離嗔慳過也。從此證成 何以故。徵其義也 何勿是真辱。舉 須菩提。如我昔為哥利王(者。事證也)割截身體。我於爾時(者。世流布語)無我相人相(者。離報著言。照見五蘊皆空。一一無我)無眾生相。無受者相(者。不見嗔怒害我者。相故。言無眾生無受者相)此引事證成。哥利羅王者。是烏[例/木]利城人也。為者作也為者被也。以空無相故。無嗔害 何以故下。重徵番釋。看舉。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者。刖足截手。各於節節。分四支故)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受者相。應生嗔恨。無我相無人相。多少時去來。從此以下結者。止陳實狀。舉 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受者相。為明為劫。久聞此經以曾多劫。堪忍眾苦。即得成佛。但須修已。無嗔恨心。故列此文。以為永施。釋迦成道。先度驕陳如。是釋迦大善知識。前文以釋。以上三果並了。第四於傳法時。離取相過舉 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傳法時。離取相過也。前文以說離一切相。則名諸佛。此文又說。離一切相。發菩提心。即是菩薩轉相。勸發因果。相承即得解脫 滅度一切眾生。是佛大事作。勿生。離一切相。舉 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者。皆是生死故說。不應住色生心者。五蘊空寂。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者。不染六塵境界。住六塵者。起或業故有。或業者當受苦故。作勿生住心。即得成佛。舉 應生無所住心者。一切諸法性無住。住乃是真住是真住者。即心自住。實無所住。即得涅槃。離一切相。即名真住。離有無。啟會中道。即得成佛。住少許得無。舉 若心有住。則為非住者。不知外性非性。不是自覺聖智住故不得。從此以下引證。看舉 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應如是布施者。此引佛正言。以為法也。凡一切者。總名菩薩。作如是見。即解此經 上求菩提。下化薩埵。此西音譯就中言故。名道心眾生 誦曰。菩提子由如底。埿從他踏納心頭。念念低緣何勿事。舉 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則非眾生者。所執我人。相無性故。但隨妄情。而施設故。不知實恒遍不離者。是正趣生。不知如來施設。依者是二無我。次下第五於佛所說。離不信過。舉 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第五於佛所說。離不信過也 如來昔說小乘。且令脫苦。今說大乘。乃令得樂。從此以下。釋迦得佛。用何勿法得佛。舉 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者。善分別相自心現。知外性非性。於法實無所得。故名無實。次下第六於行施時。離道過舉 須菩提。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則無所見者。第六於行施時。離障道過。誦曰 身雖處世明足仍闇中行。直知檐外事豈憶[袖-由+害]來迎。參差神貌朽恍惚夢還驚。但令善根熾示死亦如生。從此出能斷道。看舉 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者。出能斷道也。明闇不相捨離。前頭六段。總是祇樹給孤獨園。勸當座下徒眾。後勸末代。已上六文。教利六道。從此以下喻勸末代弘經。舉 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則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者。出弘經者。攝授正法。成熟眾生。乃可名為善男子善女人。佛慧悉知悉見者。佛無礙智慧攝授也。佛知見德。何功德。舉 皆德成就無量無邊功德者。以利誘也。長短言之則無量佛智。不能知分劑故。上來諸文不同。利過勸並了。次下第二得勸。舉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復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後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者。一九時。放捨身命布施。夜三時不論。各以恒沙身命布施者。其數多也。經多少時布施。舉 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者。時分長也。此樂福宜多。問何處得有爾所身命布施。答假設為言。示應語也。喻孝順兒。孝養阿孃頂戴母遶須彌山千匝。由無足日。菩薩亦然 何勿定得舉。若復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脫者。依本宣傳曰說。開闡意義曰解。功德多少。說相貌將來。舉 須菩提。以要言之。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者。若廣別說。窮劫不盡故巧方便。略要言之。何誰合聞。此第二向勝乘。舉 如來為發大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者。向勝乘也。聲聞緣覺是小乘者。不聞此經。有漸悟者。迴心向大。是發大者。佛乃為說。漸悟者。一千二百阿羅漢是也。阿誰悉知悉見。舉 若復有人。能受持讀誦。廣為人說。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者。即以上利。勸行法行。悉知見等義。同前釋 緣何勿事合得聞。舉 如是人等。則為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當重住也。如理天下。是天子事。委任大臣。臣荷重住。阿耨菩提。是如來事。付囑菩薩即荷如來重擔菩薩即荷如來重擔 何以故釋。看舉 須菩提。若樂小法者。著我見人見。眾生見受者見。則於此經。不能聽受讀誦。為人解脫者。謂二乘人。則此經不能聽受。及自讀誦 三昧樂。不樂言說故。小乘者。縱聞此經。亦不得成佛。得成佛敬一切皆應供養無舉 須菩提。在在處處。若有此經。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養者。得尊貴也。隨何時分。說為在在。持此經者。故名在在。緣何勿事得供養。舉 當知此處。則為是塔。皆應恭敬。作禮圍遶。以諸花香。而散其處者。花則光色鮮榮。見者悅預。香則美氣氳馥聞者安樂。以財表敬莫此為先。上來諸文不同。得利勸了。次下釋滅罪勸。先勸即會。次勸末代於中有兩段經文。先舉初文。舉。復次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賊。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滅業過。何徒滅罪。亦能善。諸所作業。略有二種。一者定受。二者不定受。不定受中。有業時定。而時不定 業前方便。及業後起。此之一段勸即會。後勸末代。有四句經。先…

《金刚经疏金刚经疏》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金刚经疏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