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2737 [cf. No. 235]
金剛經疏
念無。舉。須菩提。於意云何。斯陀含。我得斯陀含果不。是第二問也。須陀洹人。尚不生念。斯陀含人。豈敢生念。斯陀含人。進斷六品煩惱。生□二家。即證得二果。我得斯陀含果。無問竟也。答。舉。須菩提言。不也。世尊。是直答也。不能生念。何以故徵。徵以何故。從以下。斯陀含疏。舉。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斯陀含者。是此西音。此名往來。亦名薄貪嗔。貪嗔邪見賊菴儞也。故薄貪嗔欲。似如來大圓鏡智。名一反往來。得無餘故。喻趙老停[木/且]。合家總滅門。趙老兒。從西征迴。改業治畜。生其大富。後有[木/且]還來。趙云。且脫菴儞也。斯陀含名。結得成名。上來諸文不同。斯陀含斯陀含了既不生念。問陀那含人生念無。舉。須菩提於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者。是第三問也。若一來。若一間。總名斯陀含。修斷九品。名阿那含。問竟也。須菩提答。舉。須菩提言。不也世尊。是正答也。不能生念。何以故徵。徵以何故。從此以下釋。看舉。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來。是名阿那含者。譯語釋也。臭身者。漏身也。虫身者。一切虫身也。食身者。阿那含人。不食五穀之類也。毒身者。龍蛇蝎等也。更不還來欲界受身。欲界攝不得。故名不來。經云不來相而來。不見相而見。若來以更不來。若去以更不去。西方名阿那含。此名不來。是名阿那含。從實立名。名阿那含阿那含人既不生念。問阿羅漢人生念無。舉。須菩提。於意云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是第四問也問竟。舉。須菩提言。不也世尊。是直答也。不能生念。何以故釋。看舉。實無有法。名阿羅漢。西方名阿羅漢。此名無生。亦名無著。我生以盡。不受後有。誦曰。無量劫來為恩愛。不能割捨離舉緣還復將身歸惡趣。貪財競色受諸愆。阿羅漢三名。無賊。賊有三義。一密入人家。二偷人財物。三共主啾唧。從此以下番釋。阿羅漢分疏看舉。世尊若羅漢。作是念。即著我相。人相眾生相。受者相者。此番顯也。總名離一切相。故名羅漢。從此以下引證看舉。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者。用已證成過去諸佛。未來諸佛。現在諸佛。入無諍三昧。是羅漢引證成。諍者啾唧義。羅漢人故名。無諍三昧者。西方音。此名等持。平等持心。一境性故。欲界煩惱。故名為諍。沙彌愛味。被海龍之災。比丘愛花。被河神之所罵五欲者。色聲香味觸。非唯離欲。欲而得離欲名。從此下引成。舉。我不作是念。是離欲阿羅漢。世尊者。稱佛所說也。但有證智。無妄念故。從此以下證成。看舉。若我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佛如實知。無妄語故。從此已下。釋成是羅漢無。舉。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自念我得阿羅漢道。即未離欲。非阿蘭那行者。是此西音。此名寂靜行也。上來諸文不同。四沙門果並了。從此以下。降伏正報相依報相。事在明朝。從此以下。說然燈佛。以廣所聞。於中有二。先舉初文。舉。佛告須菩提。如來昔在燃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問所解也。如來昔在然燈佛所。有法得無法得。仰答也。從此以下。止陳實狀。須菩提分疏。舉。世尊。如來在燃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以解仰答也。釋迦曾供養百萬恒沙諸佛。不得佛。何以故。以有所得故。所以不得佛。後於然燈佛。乃蒙受記。何以故。以無所得故。此名真得。喻有一小兒覓度。處處求阿師。處處求索。即敬不得度。何以故。以有覓心。於後自讀經即得 然燈者會須自然。即得成佛。摩納仙人者。然燈佛與受記。今釋迦者是也。四緣者。一因緣。二無上緣。三等無間緣。四所緣緣。一切法。具此四緣。然可成佛言於者。於自身中。十八界中。求其定主。竟不可得。然可得記。上來諸不同。降伏正報相了。從此以下。降伏依報相。於中有三問答。先舉。初文。舉。須菩提。於意云何。菩薩莊嚴佛土不。問所解也。菩薩莊嚴佛土。無問竟也。答。不也世尊。以意正答也。何以故者。自徵自釋。若也不莊嚴。如得淨土。從此以下釋。看舉。莊嚴佛土者。增益心謗。則非莊嚴。損陷心謗。是名莊嚴者。離有離無。啟會中道。謂取形相。計為清淨。則非莊嚴。取於妄說。實嚴故。此莊嚴是名莊嚴。不依形相。但依實體。名真莊嚴。維摩經云。以其心淨。佛土淨故。此名真莊嚴。所見有四。各見不同。且如諸天。見水喚作琉璃。餘者三種。以廣所聞。從此以下釋迦一一教真莊嚴。舉。是故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教真莊嚴也 以我生清淨心即得成佛。須三業清淨。一切者。總名菩薩。大者是摩訶薩。小者是菩薩。眾生有疑。若為生清淨心。舉。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若住諸塵。非淨心故。不應住色生心者。有外界內界。內外俱捨。故名不住色生心。聲香味觸法生心。於六塵境界。元無染著。若住諸塵。非淨心故 從以下結勸修學。舉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即得解脫。不取下塵界。無所住者。心自淨也 上來諸文不同。降伏依報相了 從此以下。第六降伏勝身相。佛為末代眾生。妄情執著。富者陵貧。故須降伏 為遣此疑。依喻審。問。於中有兩問答。先舉初文。舉 須菩提。譬如人身。如須彌山王。於意云何。是大不。問所解也。於諸山中最大。故名山王。為遣此疑。依喻審問。問竟也。答。舉 須菩提言。甚大。世尊是領答也。須彌山縱廣八萬四千由旬。故以為喻。須菩提言甚大世尊 何以故徵。從此以下。釋成大義。舉 佛說大身。是名大身者。須彌山雖高。心無分別。佛身亦爾。不分別眾生佛身。世間八法。所不能動。八法者生老病死。地水火風。故名世間八法 衢師羅長者。見三尺身。應持菩薩。見千尺身。阿修羅大身無智慧。舍利弗身子小智慧大。可向身量理看。須菩提。上來諸佛不同。第六降伏勝身相了。從以下第七降伏染福相。於中有三四五禮。先舉初文。舉 須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恒河。於意云何。是諸恒河沙。寧為多不。於意云何者。問彼所解。是諸恒河者。因神立稱。故名恒河。東面流出。遶阿耨大池。流入東海。京州真諦法師。其河初初水出處。闊一由旬。滿中細沙。與水同流。取一河內所有諸沙。以沙計河。一沙一河為甚多。如是諸河沙。可說為多不。釋迦問敬也。須菩提答。舉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是略答也。為多須菩提兩迴答。前略答。後釋答釋答看舉。但諸恒沙。尚多無數。何況其沙。是釋答也。從此以下。釋迦實答。舉 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者。合信也。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貴財多也。爾所恒河沙數。三千世界。以用布施。起行勝也。得福多不。問彼所解也。得福多釋迦。問須菩提多少。舉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是領答也。從此以下。釋迦教量。看舉。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者。亦取發心向大乘也。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事業勝也。而此福德。勝前福德。勝前福德者。正校量也。勝有四種。一攝授勝福。持經勝布施。二堪受敬養。三難作能作。四能生勝想。聽金剛經者。得此四箇勝。勝前福德者。攝授福勝也 誦曰 表知持經四句偈。勝施恒沙七寶因。是故顯示諸眾生。普令勸知實相義 施非菩提因。法得菩提故。從此以下。說校量。舉 復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脩羅。皆應供養者。隨說是經者。不簡取眾生。諸勝劣也。即與隨說一切世間者。俱是眾生類也。間者輪迴六趣也。皆應供養者。堪受敬養也。為勿事天人供應。舉 如佛塔廟如佛塔廟者。類令解也西方本音。名窣堵波傳者訛略。而云塔也。譯就中言。名高勝處三界不能動得。廟者貌也。是此中言塔者。勝者所居。皆應供養。從此難作能作。舉。何況有人。盡能授持讀。誦。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者。又般若勝相前之五度。故名第一希有之法。總授持讀誦得何勿。舉 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則為有佛。若尊重弟子。尊重弟子者。真菩薩也。三乘弟子。菩薩為尊。此名結文 外器者天親釋也。故名外器也。上來諸文不同。是第二讚深生信。并降伏七箇相並了。從此第三當立名勸學。於中有二問答。先舉初文。舉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云何奉持者。當何名此經者。問前所說經之總名。我等云何奉持者。問得名已受持軌範。範是則也 此是須菩提。索經名。須菩提言。我所得惠眼。未曾得聞如是深經。敬法希奇。伏望世尊。與我說名。喻隱士撫琴。整半道索名。為此希奇。所以半道。問名其琴所撫曲。名青磎。幽澗嚮山。石一非泉 須菩提請問敬。釋迦答。舉。佛告須菩提。是經名金剛般若。波羅蜜。答前問也。以是名字。汝當奉持。答後問也。此是略答答敬。所以者何者。徵問。廣釋。舉 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名句味也是智慧)則非般若波羅蜜者。遮取著也。依名言取非實故。所以不言。是名般若波羅蜜。是到彼岸也。喻昏定晨省。即是孝養。於意云何下。四問。顯示是金剛義。即般若波羅蜜故。第一。於意云何。破說法相。第二於意云何。破世間微塵相。第三於意云何。破三十二見。如來相。若善男子善女人。破有身命懈怠相。無說法者。空斷相。從此以下。第一破說法相。舉。須菩提。於意云何。問何解也。如來有所說法不。是第一問問敬也。答舉。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者。是第一答。正說法時。無能所故。夫說法者。無說無示。其聽法者。無聞無得。但以方便。曉悟眾生。實無有法。如來可說此。破說聽能行等相。故名金剛。從此以下。第二破世間微塵。舉。須菩提。於意云何。問所解也。三千大千世界。名一佛剎。所有微塵凡夫妄計。喻煩惱是為多不。是第二問問敬也。答舉須菩提言甚多世尊。是第二…
《金刚经疏金刚经疏》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