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經文上一頁善男子善女人者。明所為人也。具信等根名為善也。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標所起心也。阿之言無。耨多羅者上。叁名正。藐名遍。後叁名知。菩提名覺。總曰無上正遍知覺。正是如理智。遍是如量智。知是無分別智。覺是後得智。如理智緣真故言正。如量智緣俗故言遍。無分別智斷二無知故言知。後得智出過眼夢之表故言覺。此之四智即佛果正體。若人發心遠求此果名發菩提心也。應雲何住雲何降伏其心者。明所請行也。准魏本經及無著天親等論。合有叁問。今闕第二修行問也。言應雲何住者。問發趣大乘菩薩。於一切時住何等心。次問雲何修行者。問發趣大乘菩薩。於一切時修何等行。後問雲何降伏者。問發趣大乘菩薩。於一切時降伏何想
經。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 自下第叁明如來讚許也。於中有叁。一讚述。二敕聽。叁許說。此文初也。言善哉善哉者。讚之極也。所以重讚者。以須菩提讚問兩所契故。一契所化者心。二契能化者德。如汝所說等述也
經。汝今諦聽 第二敕聽也。諦謂審實。欲令須菩提以實信深慧。樂聞觀察故言諦聽
經。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第叁許說也。以將說故名之為當。言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者。謂如來許可說也。謂隨二問我當分別教示。令汝等如是住如是修行如是降伏其心也
經。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第叁善現樂聞也。既承印述又蒙敕聽。一心渴仰故曰樂聞
經。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 自下第四如來正答也。於中有二。初答問。後可以身相下斷疑。前中有叁。第一答前雲何住問。第二復次須菩提菩薩於法下。答前所闕雲何修行問。第叁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下。答前雲何降伏其心問。此文第一答前住問也。准魏本經。此中雲何菩薩生如是心。此本雲降伏者。准梵本但能生能度眾生之心。即有降伏不度眾生之義故。此就降伏義譯也。文中有二。初總令降伏示起廣大等四心。後別教生四心行相。此文初也。言菩薩者。菩謂菩提。即所求佛果。薩謂薩埵。即所化眾生。良以此人有智故能上求佛果。有悲故能下化眾生。菩下去提。薩下去埵故雲菩薩。應如是降伏其心者。謂降伏凡夫二乘不度眾生心也。即是生起菩薩度眾生心也
經。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者。第二別教生起四心行相也。文別有四。一明廣大心。二明第一心。叁明常心。四明不顛倒心。就廣大心中文別有二。初總舉後別顯。此總舉也。言廣大者。即是約境以顯心也。由境寬遍心名廣大。言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者。總舉四生叁界等所有眾生也。故無著論雲。此總相說也。言眾生者。智度論雲。五蔭和合中生名眾生也
經。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 後文顯也。依無著論分為叁攝。一受生攝。二依止攝。叁境界攝。此即第一受生攝也。受生不同有其四種。依殼而生曰卵。含藏而出曰胎。假潤而興稱濕。無而忽有名化。如是四種稱一切眾生盡。是故菩薩總之為願
經。若有色若無色 第二稱依止是身也。若有色者。謂欲色二界有色身故。若無色者。謂上四空眾生無形色故。此二亦攝一切眾生。是故菩薩總令眾生出離叁界也
經。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若非無想 第叁境界稱也。想是能取境。是所取就想明境故。雲境界攝也。若有想者。謂無所有處已下眾生除無想一天。餘皆有麤想取麤境界故。若無想者。謂四禪中無想一天都無想心取境界故。若非有想若非無想者。謂有頂一地無麤想故名非有想故名非無想。此中言若非有想若非無想者。賸一若字若存下若字即非一地。此叁亦攝一切眾生盡
經。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 第二明第一心也。謂令眾生得大涅槃第一樂故。然彼菩薩所起如上廣大願者定也。為與眾生究竟常樂名第一心。我皆令入者舉菩薩之大慈也。無餘涅槃者。明所得之圓寂也。永盡叁火名之為滅。高昇彼岸目之為度。以斯證入名滅度之。言無餘涅槃者。離二生死故名無餘也
經。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第叁明心常也。然此菩薩遠離分別見成就同體悲。此悲所成由智所立智通一想。悲即無二即無疲厭。通一想故常自涅槃。是故論雲。菩薩取一切眾生由如己身。以此義故。菩薩自滅度無異眾生滅度也
經。何以故者。第四明不顛倒心也。文中有二。初徵起。後釋成。此文初也。徵之意者。菩薩設見眾生。是己所度有何過耶
經。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後文釋成也。今泛明顛倒有其叁種。一見倒。二想倒。叁心倒。此中離想倒故名為不顛倒。如是想倒依身見起。是故菩薩起如是想失菩薩名。若翻於此即順正慧不起如是名不顛倒心也
經。復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 自下第二答前所闕雲何修行也。文中有叁。一教菩薩不著自身修行。二教菩薩不住報恩修行。叁教菩薩不住果報修行。此中闕初段文也。所以答修行問。先明布施者。以菩薩萬行六度為願源。波羅蜜中檀義通攝。是故舉斯一號該彼六門。即檀波羅蜜名資生施。屍波羅蜜羼提波羅蜜名無畏施。謂持戒忍辱施人無畏故。毘離耶禪那般若等名為法施。由精進故說不疲惓。由禪定故能知物心。由智慧故能如實說也。言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者。不著果報恩修行也。不應求彼供養恭敬讚嘆等報也
經。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 第叁明不住果報修行也。謂不求未來人天等果。此果酬因故名果報。即六塵等是當果體為此行施名著果報。菩薩遠離名不住色等
經。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 第叁答降伏心問也。准魏經雲。不住於相想。此中略想字文中有六。一標二徵叁釋四喻五合六勸。此文初也。若起相想二取未亡。欲求真空還成有漏。是故菩薩除滅妄想清淨叁輪故。於施門更彰降伏。言不於相想者。謂不見施物受者及施者故
經。何以故者。第二明徵起也。此之徵意。謂拂疑心。所以然者。凡施等福從心想生。想既不存福憑何起
經。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第叁釋也。住相有漏果報有邊不住無漏故。福聚無量也
經。須菩提於意雲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 第四喻也。喻中有二。一略舉東方。二廣引九方。就初喻中文復有二。一如來問。二善現問答。此即問也。虛空界非十方。方是不相應行法色上假立。今以方辨空故。名東方虛空耳
經。不也世尊 第二善現答也。不者非義也。者助詞。虛空無邊故非思量矣
經。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 第二廣引九方也。文復有二。名義如上。此即第一如來問也。言四維者不正之義也
經。不也世尊 第二善現答也
經。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 第五合也。謂無住施福如十方虛空不可思量也
經。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第六勸也。此中勸意義合六度准知萬行例亦應然
經。須菩提於意雲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 自下大文第二明斷疑也。准下論雲疑有總別。總即二十七段。別有叁十二疑。論雖不敘而無別目。今取論意略為立名。此即第一名不住為佛疑也。論敘疑雲。若不住於法行於布施。雲何為佛菩提行於布施。為斷此疑經文有六。一問二答叁徵四釋五述六成。此即第一問也。謂可以得生住異滅叁種有為色身之相得見真法身以不
經。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 第二答也。為防疑者。妄起分別執有為相言見法身。是故答中總言不可
經。何以故 第叁徵也。現見如來王宮生雙林滅八十年住世叁十二相成身。何故言不可以身相見也
經。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 第四釋也。身相是妄相法身名實相。妄相非法身名相即非相
經。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者。第五述也。有相虛誑而不稱真故。言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經。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第六成也。若見有為虛妄之相。非是無為真實之相。即是了悟法身名為見佛。故言即見如來
經。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 自下斷第叁疑。此名因果難信疑。論敘疑雲。向依波羅蜜說不住行。於布施說因深義。向依如來非有為體說果深義。若爾未來惡世人不生信心。雲何不空說耶。為斷此疑經文有二。一須菩提疑問。二如來正答。此初問也。言頗者能也。如是深經現在正法有能信者。未來惡世人能生實信也耶
經。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 第二如來正答也。文中有二。先呵後教。此初呵也。所以呵者止其疑耳
經。如來滅後後五百歲 後文教也。文復有二。初總教後別教。總中有叁。一明信時。二明信德。叁明信相。此初明信時也。准大集經說五種堅固。初五百年解脫堅固。次五百年禪定堅固。次五百年多聞堅固。次五百年福德堅固。次五百年鬥諍堅固。今言後五百歲者。即當第五五百年也。於此惡世時有能生信者也
經。持戒修福者 第二明信德也。准魏本經加其智慧此本略也。言持戒者謂息滅諸惡。福德者謂修諸叁昧。智慧者謂隨順二空。要當具此叁學。方能生其實信。問。前之五度總名福德。焉知此義偏受定門。答。通而論之即該前五。剋取殊勝定學偏優。以定善中能集福德。引諸神通安樂事故
經。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者。第叁明信相也。於此章句者。謂因果深教也。能生信心者。謂德備人也。以此為實者。正明信相也。信既備矣。說豈徒然
經。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叁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百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者。後文別教也。於中有二。初明修福。後明修智。此文初也。於中有四。一明信因。二明信體。叁明信緣。四明集果。此即第一信因也。言不於一佛二佛叁四五佛者。明其不少簡異初心。已於無量千萬佛所者。彰其已多記明根熟 種諸善根者。謂於佛田燒香散花稱名讚德。種無貪等叁種善根也
經。聞是章句乃至由一念生淨信者。第二明信體也。乃至一念生淨信者。一念即一剎那心淨意樂也。信以心淨為性故言淨信矣
經。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 …
《金剛般若經依天親菩薩論贊略釋秦本義記卷上金剛般若經依天親菩薩論贊略釋秦本義記卷上》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