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般若经依天亲菩萨论赞略释秦本义记卷上》

「古逸部·疑似部」经文2736卷85页码:P0109
唐 知恩撰

  No. 2736 [cf. No. 235]

  金剛般若經依天親菩薩論贊略釋秦本義記

  西京崇聖寺沙門知恩集

  將釋此經五門分別。一辨教因緣。二定經宗旨。三明處會。四敘翻譯。五正釋文義。第一辨教因緣者。於中有十。一為宣說菩薩行故。如經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等。二隨順諸佛法故。如經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所說法不。須菩提言。世尊。如來無所說。解云。諸佛說同名為無說。三為對除我法執故。如經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即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等。解云。此文初何以故對除我執。後所以者何對除法執也。四為遮斷種現疑故。言種疑者謂遮彼未來。如經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乃至下文莫作是念等。言現疑者為防其已起。如經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等。五為發生比證信故。言比信者。如經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等者。言證信者。如經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等。六為成就自利利他故。言自利者。如經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乃至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等。言利他者。如經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應如是布施。乃至如來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等。七為轉滅輕重業故。如經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八為解脫見修惑故。如經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乃至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瞋恨等。九為顯示福慧因故。如經善男子善女人。以滿恒河沙等世界七寶布施。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解云。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者。即是智度名為慧因顯法身故。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者。即是五度名為福因生報化故。十為發明真應果故。如經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是人不解我所說義。何以故。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解云。若來若去等相明應身果。亦無所去等明真身也

  第二定經宗旨者。此經上明智慧。即以般若為宗。然般若不同有其三異。一實相。二觀照。三文字。如是三種義該諸慧。實相顯般若之境。觀照彰般若之體。文字即般若之詮。無詮不可以會旨故。文字得智慧之名。無境不可以標真故。實相同般若之位。是知相從而說慧包文理。剋實而言宗唯觀照。觀照即此經之義。金剛有斷割之功法喻相明宗斯在矣。然觀照般若依莊嚴論以六義釋。一以慧為性。以能正擇諸法故。二以定為因。依定生故。三以解脫為果。於染污法得解脫故。四以命說為業。菩薩以智慧為命。以正說為業故。五以上首為相應。於一切法為上首故。六以三種為品。謂世間出世間大出世間故

  第三明處會者。依大般若經總有四處十六會說。言四處者。一在王舍城鷲峰山中。二在室羅筏城給孤獨園。三在他化自在天摩尼寶藏殿。四在王舍城竹林園白鷺池側。言十六會者。具如彼說。問。此經四處之中當何處說。十六會中於何會說。答。四處之中當在給孤獨園說。十六會中第九說也

  第四敘翻譯者。此經前後凡經六譯。第一後秦時鳩摩羅什法師於長安譯。文云舍衛國。第二後魏時三藏法師菩提流支於洛陽譯。文云婆伽婆。并譯天親菩薩論三卷金剛仙記十卷。第三陳梁間真諦三藏於廣州譯。文云祇樹林。并出本記四卷。第四隋大業中笈多三藏所譯金剛能斷。并譯無著論兩卷。第五大唐三藏玄奘法師所譯名能斷金剛。又有日照三藏功德施論兩卷。第六周義淨三藏所譯。文云佛薄伽梵在名稱大城。并重譯天親論三卷。如上諸本大況相同。於中文質遂成廣略故。使讀持之者偏仰秦經。義學之徒多從魏本。今所釋之者。即當羅什法師所譯秦本經也

  第五正釋文義者。於中有二。一釋經題目。二科文解義。初釋題目者。經金剛者舉能喻之寶也。金中之剛故名金剛。此寶殊勝體類眾多。今略取其堅利二義。堅即就體利即就用。體堅故物不能壞。用利故能摧萬物。般若者即所喻法也。梵音般若。此名淨慧。亦云無相智。以三種智即名慧。如是智慧同彼金剛。波羅者梵語。此翻云岸。岸有二種。一此岸。二彼岸。蜜多者梵語。此云能到。亦云能離。即以三界生死為此岸。菩提涅槃為彼岸。二障煩惱為中流妙用般若為船筏故。發心者乘妙用船捨生死岸。度煩惱海登涅槃山。是故名為波羅蜜也。經者以貫穿攝持所義。即貫穿所應說義攝持所化眾生。上之七字所詮。下之一字能詮。能詮所詮及法喻等。是故題曰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已上釋題目訖。自此已下科斷經文

  經。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依道安法師經無大小例開三分。謂序正流通。今判此經亦為三分。初名序分。時長老須菩提下至應作如是觀。即正宗分。後佛說此經已下至信受奉行。是流通分。就初序分中復分為二。初名證信序分。後爾時世尊下名發起序。前證信序中。依真諦三藏般若記中開為七事。一如是者標所聞法。阿難云佛所說經如於諸法故名為如如。諸法言契理非謬稱之為是。二我者辨能聞人。傳法弟子阿難比丘五蘊假者稱之為我。三聞者即親承音言。謂耳根發識聽受曰聞。四一時者明所聞法善合時機。謂說者聽者共相會遇非前非後名曰一時。五佛者彰能說師。梵音佛陀。此名覺者。具真俗智自他覺滿故名為佛。六在舍衛國等者。顯說有處也。遊化所居目之為在。舍衛國者此云聞物也。祇樹者謂祇陀太子所施樹也。此云戰勝。即波斯匿王之太子也。給孤獨園者。須達長者所買園也。此云善施。其人內慈外富。賑貧恤寡鄉人美之號給孤獨也。須達布金買園。祇陀施樹共立精舍故。於此處雙舉二人之名。以辨伽藍之目矣。故曰祇陀樹給孤獨園也。七與大比丘眾等者。明非獨聞也。與者共也大也勝也。此諸比丘皆是大阿羅漢。勝前有學故名為大。言比丘者此云乞士。清淨活命故。眾者四人已上和合名眾。千二百五十人俱者。智度論云。優樓頻螺迦葉并門徒五百人。伽耶迦葉那提迦葉并門徒各二百五十人。舍利弗目犍連并門徒共二百五十人。此等多是應化聲聞。常隨逐佛。是故經中往往別列。俱者同處同時之義。即是阿難或是如來。與諸比丘及四部眾同在給孤獨園時也

  經。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鉢入舍衛國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 自下明第三發起序也。發起之義多種不同。廣如諸經。而今此經偏明智慧故。以戒定而為發起。發起序中文分為三。初示以戒化明三昧有因。後示以定攝明智慧為果。此文初也。文中有七句。第一爾時世尊者明化主也。成實論云。具上九號故曰世尊。食時者第二明化晨也。寅卯所營未辨巳午飯食已終辰時行乞故曰食時。著衣持鉢者。第三明化儀也。言著衣者入王宮聚落僧伽梨等是也。亦云降伏外道衣。持鉢者即持菩提樹下四天王所獻石鉢。如是四鉢佛神力故。按之為一名應量器。世尊為破裸形外道故。所以著衣。為破手捧食故。所以持鉢。入舍衛大城者。第四明化處也。准西域記。園在城南五六里。今自外適內名之為入。智度論云。此城縱廣十二由旬。居家九億故名為大。乞食者第五明化事也。依轉女身經云。如來化身全段金剛無生熟二藏。今示有乞食者。有眾多利益生彼福田也。如大迦葉捨富從貧益貧不益富。須菩提捨貧從富益富不益貧。佛等利益故次第行乞也。還至本處者第七明化終也。如來食處有二。一者受請在白衣家。二者不受乞食事訖還所住。今卻至祇園義當第二。總以知足故乞不過量故知時故還至本處也

  經。飯食訖收衣鉢者。第二示以定攝明智慧為果也。文中有三。一併資緣。二清淨業。三正明入定。此文初也。外化必資於衣鉢故。先明著持衣內靜要併於資緣故今收置

  經。洗足已者。第二清身業也。仙記云。如來行時地神化花以承其足。離地四指為眾生故。途行示污足故。教入定示清身業也

  經。敷座而坐者。第三正明入定方便。先敷座具。即尼師檀此云敷具也。言而坐者正明入定也。已上明序分訖

  經。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 自下第二明正宗分也。此中人多麤判分為二周。初明地前。後第二云何下明其地上。今詳文理將為不然斷疑中論自釋云。自此已下明一切修多羅示現斷生疑心。既云一切明知非別。今就正宗之中文分為四。一善現申請。二如來讚許。三善現樂聞。四如來正答。此文初也。文復有三。一標列請人。二讚佛化德。三正宣請詞。此文初也。所言時者問法時也。言長老者是尊之稱也。謂有長者老年之德。言須菩提者請法人也。須菩提聲含三義。謂生時室空現空善相父母問師唯善唯吉故名善吉。亦云善現。亦曰空生。隨舉無失。在大眾中。即從座起者。問法之義也。偏袒右肩者。敬師之相也。右膝著地者。發問之端也。合掌恭敬者。斂容專念也

  經。而白佛言希有世尊 第二嘆佛化德也。文中有二。一總嘆。二別嘆。此文總也。十住婆沙論云。一者現通希有。二者逆說彼心希有。三者教化希有。今言希有者。即當第三教化希有也。言世尊者。第十號也

  經。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者。第二別嘆德也。言如來舉佛第一號也。如者所證之法。來者能證之智。智證真如來成正覺故曰如來。言善護念諸菩薩者。根熟菩薩。佛自護念令成就佛功德法同佛自利行。及化眾生法同佛利他行。言付囑者。根未熟菩薩佛將付與根熟菩薩囑令教受令於已得大乘不退未得大乘進修也。種性已去菩薩名為根熟。種性已前菩薩名根未熟也

  經。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第三正宣請詞也。言世尊者標能答人也。…

《金刚般若经依天亲菩萨论赞略释秦本义记卷上金刚般若经依天亲菩萨论赞略释秦本义记卷上》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金刚经疏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