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經文上一頁一取識外淨土為所莊嚴。此是取想莊嚴也。二了知淨土不離自心。此是離想莊嚴。今言莊嚴者。是離想莊嚴也。即非莊嚴非取心外形相莊嚴也。是名莊嚴者。是第一義諦離想莊嚴也
經。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第五勸也。如來所以誡勸者。欲令眾生不住心外形相莊嚴成就。唯識第一義諦莊嚴也。不應住色生心者。以彼六塵即形相莊嚴。若住於此便失於彼。是故重言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經。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於意雲何是身為大不 自下斷第七疑也。此報佛有取疑。論敘疑雲。若聖人以無為法得名。彼法不可取不可說。雲何受樂報佛自取法王身。雲何餘世間人復取彼是法王身。為斷此疑經文有二。初問答斷疑。後校量顯勝。前中有四。一問二答叁徵四釋。此初問也。言譬如有人舉報佛之身也。如須彌山王者。顯身勝大也。是身為大不者。問佛大身有分別心取大相不。須彌山者此雲妙高。四寶合成。六萬諸山而為眷屬。然今此中以彼山王喻報佛身。如須彌山王出過眾山故名為大。而不自取我是山王。受樂報佛出過眾聖勝故名大。而不自取我是法王。其義相似故引為喻
經。須菩提言甚大世尊 第二答也。答意是身雖大以無分別不取大相
經。何以故 第叁徵也。其無分別其故何耶
經。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第四釋也。佛說非身者。非有漏有為身也。是名大身者。是無漏無為身也
經。須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恒河於意雲何是諸恒河沙寧為多不 第二校量顯勝也。文中有二。先約外財。後約內財。前中復二。一舉劣勝。二釋勝所以。前中復二。初舉劣後顯勝。前中又四。一問沙二答沙叁問福四答福。此即第一問沙也。此下所以重校量者。為破疑情外人疑曰。前說持經四句過於叁千世界七寶布施。今說無量恒河沙世界七寶。亦過叁千世界七寶布施。二義俱勝。何等勝功德而能得大菩提。今斷此疑。顯此持經功德非但過於叁千世界七寶布施。亦勝捨無量恒河沙世界七寶布施。由此持福能得大菩提。非由施福故重校量。顯其勝劣。言如恒河中所有沙數者。第一重略明沙無量也。如是恒河沙者。第二重總明河無量也。於意雲何是諸恒河沙寧為多不者。第二廣明沙無量也。寧之言能總問爾許河沙能為多不
經。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恒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 第二答沙也。獨舉沙河尚多無量況說河沙此非甚耶多
經。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恒河沙數叁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 第叁問福也。我今實言告汝者。為欲校量先顯如來口無失故。若善男子等者。兼明能之心也。以七寶者。正明所施之量也。滿爾所恒河沙數世界者。總顯施寶量也
經。須菩提言甚多世尊 第四答福也
經。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第二顯勝也。此中施多而福劣者。以有漏因違涅槃故。持經至少而福增者。以無漏因破生死故
經。復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 大文第二釋勝所以也。文總有四。一尊處故勝。二同說故勝。叁降染故勝。四超淨故勝。就中第一尊處故勝中文復有四。一辨處尊。二明人勝。叁雙釋。四問答。此即第一辨處尊也。如王所居非說多少。乃至暫時一切見者。悉皆恭敬說。此經處亦復如是。非論多少。下至一偈應當供養。所以然者。此大乘法諸經王故。天人阿修羅者。六趣之中略舉叁也。此叁福業供養義增。是故偏述餘叁罪報多。諸障礙雖有少分略而不論
經。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 第二明人勝也。說一偈處處是非情猶應供養義同塔廟。何況盡能受持之人。人成勝慧得非尊重。言何況者。一以無情況有情。謂次處況人。二以少說多。即一偈況於盡受。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者。總明持經。菩薩成無住行。近超地上諸果具多。百法明門。遠趣無上菩提成一切種智。總以佛之果體無勝故名為最上。超過諸地名為第一。世間所無名為希有
經。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若尊重弟子 第叁雙釋也。今言經典所在之處者。義含說經人及說經處。以處及人皆所依故。即為有佛者。為顯說經處開示法身如塔廟故。若尊重弟子者。為敬持經人如弟子重佛相似也。故魏本雲尊重似佛也
經。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雲何奉持 第四問答也。文復有四。一問二答叁徵四釋。此初也。此中所以問答經名及受持者。以佛世尊嘆二處勝故。今明受持者。應先知名字及受持方法。是故於此尊處文中便申問答。當何名此經者。問經名也。我等雲何奉持問受持方法也
經。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 第二答也。金剛者喻也。即堅利寶。般若者法也。即無分別智。波羅蜜者名到彼岸。顯此真智極究竟故。以是名字汝當奉持者。以猶用也。是由此也。用此能詮之名詮彼所詮之理。理為義持名為文。持文義恭受總名為奉持
經。所以者何 第叁徵也。徵經名義是何意也
經。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 第四釋也。言佛說般若波羅蜜者。謂觀照等真實慧也。即非般若波羅蜜者。謂非二乘等相似慧也
經。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有所說法不 總中第二同說故勝也。文復有二。一問二答。此初問也。此中問意。明釋迦如來離諸佛所說法外別有一法。是佛所說不
經。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 第二答也。總言如來無所說者。為顯說同非謂世尊都無言說也
經。須菩提於意雲何叁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為多不 總中第叁降染故勝也。將明此義。先辨因果有其叁種。一布施因果。因謂布施果謂煩惱。由取相施增煩惱故。二世界因果。因謂世界果謂微塵。由界聚相散為塵故。叁持經因果。因謂持經果謂法身。由能持說證法身故。今此文中校量前二以顯後一。然經舉諸微塵等者。即世界因果。此之微塵名為色塵。體是無記。但坋色身不坋法身。非如布施所生煩惱名為法塵。能坋淨心及以法身故。今將此無記因果對彼布施染汙因果。彼尚不及無記塵。因何能更方持說之福。故知施福增有因經滅惑也。今釋此文復分為二。初舉劣顯勝。後辨勝過劣。前中有二。一問二答。此初問也。叁千大千世界者。舉其因也。所有微塵者。顯其果也。是為多不者。問其量也。所以問此微塵多少者。將顯染塵過於此故
經。須菩提言甚多世尊 第二答也。此中所言甚者。即以世界至大微塵極少破麤為細塵即無邊多義難量故言甚也
經。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 第二辨勝過劣也。文復有二。初約果辨。後約因辨。此即初也。諸微塵者。謂世界無記塵也。如來說非微塵者。謂非如施福所生染煩惱塵也。是名微塵者。是地等之微塵也
經。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第二約因辨也。如來說世界者。謂微塵之因器世界也。非世界者。謂非染塵之因施福之世界也。是名世界者。是無記塵因器世界也。此中文意。為明施福是染煩惱因。尚劣世界無記塵因。何能比此持經功德也
經。須菩提於意雲何可以叁十二相見如來不總中第四超淨故勝。文復有四。一問二答叁徵四釋。此初問也。將釋此義。先明因果有其叁種。一布施因果。因謂布施果即依報。二持戒因果。因謂持戒果即正報。叁持經因果。因謂持說果即法身。今明叁十二相者。此乃偏舉中間持戒因果。對量前後之優劣耳。總以持戒為正報之因。已勝布施依報之業。何況布施為取相之福。而能比持經離相之福耶。此中文意舉果顯因故。問持戒所感叁十二相之身為是持經所顯法身以不
經。不也世尊不可以叁十二相得見如來第二答也。若以相見同法身者。義不然也
經。何以故 第叁徵也。何故持戒福所感之身非法身也
經。如來說叁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叁十二相 第四釋也。言如來說叁十二相者。謂持戒福所感色身之相也。即是非相。謂非持經智慧所得法身之相也。是名叁十二相者。結成初句也。此中文意。明其持戒不及持經故名超淨也。戒福能生淨報。尚自不及持經施福能生染因。豈比持經功德
經。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 第二內財校量也。文復有二。一舉劣顯勝。二釋勝所以。前中有叁。一舉劣。二顯勝。叁領解。此初舉劣也。前雖捨無量珍寶為是外財。猶疑輕尟。今舉恒沙身命為是內財。恐將殊勝。有斯疑惑故重校量。言善男子等者。兼舉無貪心也。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者。正明無量福也
經。若復有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多 第二顯勝也。取相布施雖捨多身。終成有漏離相持經縱傳一偈已過無量。所以然者。世間出世間因非□故
經。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 第叁領解也。文復有二。一領解。二歎勝。此文初也。言涕淚悲泣者。涕者落也。淚者目津也。神慟謂之悲。無聲淚下謂之泣。彼須菩提聞能詮深教解所詮深義。又聞捨恒河沙身命不如持經一偈。所以念彼捨身之苦。欻爾增悲敦敬法之誠零然下淚。問。聞經悟解應喜。何以悲泣。答。有悟解生悲。如須菩提聞此經有悟解生喜。如舍利弗。聞法華經有悟解生悲喜。如善集王。聞金光明經悲喜交集。今須菩提所以悲泣者。謂耳餐正說慧鑑真如。一即愍彼捨身之苦。二即忻今所說。叁即恨不早聞。四傷不聞之者。所以有此悲泣也
經。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 此下第二嘆勝也。而白佛言者。啟告之詞也。希有世尊者。總嘆勝也。佛說如是甚深經典者。別舉所嘆希有法也
經。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 大文第二釋勝所以也。文別有四。一希有故勝。二不同餘法故勝。叁堅實故。四勝餘修多羅故勝。此文初也。所謂昔得慧眼開人空目出煩惱障見無我理。其所得者。謂是化城非究竟故。今聞此經聞法空目破所知障。見法空如其所得者。即真實所乃名希有也
經。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即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第二不同餘法故勝。文復有二。初標舉。後釋成。此文標舉也。此經不同餘教。詮佛所得甚深法故
經。世尊是實相者則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 第二釋成也。言實相者。謂依此經生如實信。即是非相者。謂不同世間虛妄信也。是故如來說名實相者。引教證成結初句也
經。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如是信解受持是人即為第一希有 第叁堅實故勝也。文復有叁。一總舉。二別釋。叁述讚。此總舉也。為此法門智體堅實猶若金剛。慧用深入能除惑障故。令持者處下惡之世成第一之功。今總以須菩提成就五義故。聞經信解不足為難。一非難時故謂得值如來。二佛攝授故謂具信出家。叁得無學果故謂辦諸功德。四蒙佛加持故謂速令開解。五成就變化謂實是菩薩。由斯道理不名希有。彼未來者無是五義。具多障難能受持者故稱第一也
經。何以故 第二別釋也。文中有叁。一明我空。二明法空。叁明俱空。就我空中先徵後釋。此即初也。總問未來受持之人。何以獨成第一希有也
經。此人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第二釋也。此中相字並從想義。由持經人了我空故。不復能起我人等想故
經。所以者何 第二明法空也。先徵後釋。此初徵也。但說我空想應有耶
經。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 後文釋也。我相等者。謂能取我等之心也。即是非相者。謂此執心當體故
經。何以故 第二明俱空也。先徵後釋。此初徵也。一切諸法不離能取所取。今總言空其意何也耶
經。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 後文釋也。相若不空佛不應離。離得覺者即是空
經。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 第叁述讚也。言如是如是者。謂上所說正是其義故名如是如是。即印可之詞也。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者。謂成就信解也。論雲驚者謂非處生懼。是故名驚。以可呵故。如非道行故。怖者心體怖故已起不能斷。疑心者畏者一向怖故。其心必竟驚怖墮故。離此叁種聞經信解故名希有
經。何以故 第四勝餘修多羅故勝也。文復有二。先徵後釋。此初徵也。不驚等者。有何奇特名希有也
經。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 後文釋也。謂顯此經。於一切波羅蜜教中是最妙故。由此世間難生信解。多起疑謗。是故若聞不生驚等即為希有。如來說第一波羅蜜者。即是此經所詮第一波羅蜜也。非第一波羅蜜者。謂非是餘經所詮第一波羅蜜也。是名第一波羅蜜者。結成初句也
金剛經疏卷上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