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教誡新學比丘行護律儀》

「諸宗部」經文1897卷45頁碼:P0869
唐 道宣述

  ..續本經文上一頁令幹中指夾巾。六至堂食未了已前常須護手指面及掌。不得觸。設使堂頭把經手不勞更洗。但以香淨即得。七其缽盂外叁分之中二分向上爲淨。下一分爲觸。八凡把缽滌蕩瀉水不得高。當須曲腰低頭瀉水。令缽去地一側手。九若令童行過缽亦同比丘夾巾之法。不得把巾。令童行捧缽過生極多。不能繁述。人多犯此。若單令過缽自夾巾彌善。十待斂鍾聲發即如法夾巾把缽。令匙柄向身。十一把缽不得太高不得太低。則當胸。十二須離尊宿門前。當旁廊柱。不得在廊中心行。又不得喧笑。十叁不得共上座並行。須讓上座向前行。十四行須直視地七尺。十五不得急行。當庠序令威儀可觀。十六初入食堂隨門頰舉足。出時亦爾。十七至所坐處先放巾。次放缽。後手指夾取鞋履安床下。十八當抽坐具開張亦用指夾。十九禮拜收坐具即上床坐。不得在地而跪及在地立。必若鍾聲欲斷乃可且立。不得跪地。二十凡上床坐待鍾斷。不得留坐具致床前席上。二十一凡欲上床不得露腳踝。二十二坐時不得令內衣出。二十叁入堂未斂鍾聲禮拜且收坐具。上床坐不得令衣服垂著床緣。二十四行香時不得籠手。須出手合掌。不得語笑。二十五不得辄剩索飲食。二十六若當次唱禮須一佛一禮。不得太急太緩令須得所。二十七當次作梵須盡偈贊。不得半梵。人衆少時亦須盡其偈贊。不得略。二十八若違僧製聞白椎聲即下。不得違拒。二十九當須收攝橫帔。不得坐著袈裟。叁十開食巾邊指甲不得觸著指面。叁十一敷食巾時令與床杩緣齊。叁十二椀缽常須離膝巾。不得安手致膝上。叁十叁不得傾缽中水瀝滴床前。叁十四凡所受食須令椀缽離床。叁十五凡所吃食不得太急猶如餓人。又須把缽椀就口。又不得食滿頰邊如猕猴藏。叁十六凡所受食須仰手。叁十七凡所受食不得把匙筋于淨人手中自抄撥取。叁十八不得過匙筋與淨人。令于僧食器中取食。叁十九凡欲受食有疑當作漫心。言漫心者如早朝受粥。恐淨人錯唱當作念一切粥皆受。余一切食皆受類然。四十凡欲受食若作克心。受得食了心境相違食不成受。更須重受。方乃得成。言克心者如受豉粥。受了乃是豆粥名心境相違。四十一凡欲受食淨人抖擻餅屑及以菜汁等。迸落椀器中必須更受。四十二凡欲出生粥不得令淨匙拄著淨人出生器中。若著處即須更受匙。四十叁凡所受食量吃多少不得有余。四十四凡欲吃食不得大攪及歠欱作聲。四十五凡所出生餅當如一半錢大。飯不過其七粒。自余飯食亦不得多。四十六凡所出生食須事事如法。四十七出生食。不得將所棄惡食物致生中。四十八凡出生法。須安床邊淺處令淨人掠取。不得自用手拈。意在護手。四十九不得用匙筋刮缽椀作聲。當用湯水滌蕩取。即不損缽光。若損缽光缽即受膩難洗。五十不得大張口滿匙抄飯。令遺落缽中及在匙上狼籍。又上座不應先食。五十一凡一口之飯須匙頭叁抄食。令匙頭直入口。五十二不得遺落醬汁飯粒等落在巾上而食。五十叁不得安致食巾上而食。五十四若有食遺落食巾上不得取食。當押聚安一處付與淨人。五十五飯中有谷去皮食之。五十六缽椀中若有余殘不得將歸房院。五十七常住一食已外將歸院須倍備之。五十八所食須生慚愧常作觀法。五十九須知吃粥有十利。具如偈中明之。六十須識施食五常。一色。二力。叁壽命。四安樂。五無礙辯

  食了出堂法第九(十條)

  一衆中食了不得漱口作聲。二衆中食了不得吐水致缽椀中及余處。叁聞處世界梵合掌念偈。四食了已作斷心不得咽津。五下床不得令腳踝露。六食了出堂先舉門頰邊腳。當令匙柄向身。執缽當胸不得顧視。七食了出堂未至院中及屏處不得吐唾。八出堂門外須旁廊一邊行。令威儀庠序雁行而行。九不得並頭語笑令失次。十欲出堂先收攝橫帔。整理袈裟勿令僚亂。依次而行

  洗缽法第十(十七條)

  一下堂歸房內。須先以水浸缽。二當用一大合水于椀中浸皂莢可長二寸。叁洗漱用灰及楊枝。當向屏處。不得對上座。當與手遮。四缽床若短當讓上座。不得亂安著妨他洗缽。五凡欲洗缽先須收攬衣裳。勿令著地。六凡欲洗缽先用清水一遍。次用椀中皂莢汁瀉向缽中。仍須椀盛皂莢水。揩摩食器堅膩方得盡。必須淨洗。七凡欲洗缽先洗四邊。次洗余處。八不得于缽洗手。九洗缽不得語笑。當須用心。十洗缽須令離缽床。高低可一側手地。十一不得洟唾于缽床四邊。十二淨盥及杓子柄。初洗缽時先把觸處。洗了即以水洗杓柄。方得手把。十叁洗缽了不得口銜缽邊吸水漱口。十四夏月洗缽了當須淨處覆令幹。十五夏月熱時早朝洗缽須用新水。十六若有夜宿水更須再漉了洗缽。恐水經宿有蟲生。十七吃粥了若受外請缽不能隨身。當用皂莢洗。不問春夏秋冬皆耳

  護缽法第十一(十叁條)

  一不得安缽笐竿下欄幹上。二不得安缽放懸物下。叁不得安缽在倚竹木樹枝邊。四不得安缽于石上五。不得安缽于果子樹下。六不得在有果樹下洗缽。七不得安缽于床角及四邊臨危之處。八不時將手巾盛缽及盛余物。九不得與童行缽器食。若與童行缽食者深違佛教。又恐打破。切須忌之。十不得一手把兩缽。除中間有隔。十一若攜缽隨身行須缽口向外。十二不得挂缽于杖頭。十叁一切危險處不得安缽

  入衆法第十二(十二條)

  一著衣須齊整。二當持坐具安臂上。叁坐須知大小。四未打鍾不得前入堂。五上座未坐不得先坐。六當斂容寂默。不得語笑。七上床下床當須如法。不得令腳膊踝露。八坐須端身安住。不得數動。九不得左右顧視。十若欲欠去當以手遮口。不得作聲。十一不得抓癢。十二當念本業。不得余緣

  入堂布薩法第十叁(十二條)

  具如鈔文及布薩儀。此不備述

  上廁法第十四(二十條)

  一覺欲出入須早去。不得臨時失儀則。二須揖手把瓶。不得垂手。叁至廁前知有尊宿當須避之。四至廁前彈指叁下。或謦欬聲。知無人方入。五隨高下褰衣漸蹲漸揎。不得預高揎衣令身赤露。六夜暗黑當用廁籌于廁孔中向前後劃令知闊狹長短正及不正。七不得洟唾廁四邊板上及尿闼中。八用廁籌了當[利-禾+夾]廁孔中。不須安堈內及板上。不得用文字故紙。九隨手方便把瓶當七度用水洗淨。若不淨不合坐臥僧床席。十用水切不得濺濕廁口四邊板上。十一多人之處若廁外有人待急。縱未了且須出廁。十二若脫觸履不得安淨鞋履常所蹋處。十叁手淨摩洗。先用黃土二叁度。次用細皂灰莢。十四常具廁籌。不得失阙。十五常用灰。次用土。不得少欠。十六見廁狼藉當掃令淨。十七見內外狼藉當掃除去令淨。十八拭巾不淨當洗令淨。十九見觸履不淨當洗令淨。二十用灰土處不得狼藉

  于六時不得語笑法第十五(六條)

  一禮佛。二聽法。叁衆集。四大食。五小食。六大小便

  入溫室法第十六(十六條)

  一具威儀持坐具。二尊宿未浴不得先浴。叁要須持瓶。四不得垂手把瓶。五當揖手把瓶。六不得共大已五夏人同浴。七初脫衣不得將袈裟在余衣下。八入浴室內脫淨衣安淨竿上。九脫觸衣安觸竿上。十不得浴室內大小便。當須預出入然後方入。十一洗浴先從下洗上。十二當用濕手巾兩手各把一頭橫安背上抽牽。垢膩即落。十叁當須寂默。不即喧笑。十四不得汙觸湯水。手若不淨當用瓶水淨之。十五在浴室內不得洟唾。十六浴了當用湯水洗潑坐處令淨。不得皂莢狼藉

  見和尚阇梨得不起法第十七(五條)

  一病重時。二剃發時。叁大食時。四小食時。五己在高座時

  見和尚阇梨不得禮法第十八(十一條)

  一在佛前。二在殿塔前。叁衆集時。四病時。五高座時。六師臥時。七師洗缽及剃發時。八師正洗足時。九師正嚼楊枝灌漱時。十師在聚落道行。十一師洗浴及大小便時

  看和尚阇梨病法第十九(十二條)

  一懷孝養心作父母想。二不得嫌有臭穢。叁常經營湯藥。四所忌之食不與食。五飲食常令得所。六洗濯衣裳。七數除糞穢。八勤燒香。九常令衣被厚薄得所。十常具火燭。十一常須作意細心。不得粗躁。十二常念觀音菩薩。願師所苦早得痊平

  敬重上座法第二十(十六條)

  一見上座須起迎接。二上座未坐不得先坐。叁上座未受食不應先受食。四上座未食不得先食。五于上座不得爭勝。六凡有勝事先推上座。七上座行事不是當軟語設谏。不得呵罵。八被上座呵罵當軟語忏謝。九于上座邊不得辄有譏諷。十于上座常下心謙敬。十一被上座嫌罵不得常嗔。當順上座。不得有違。十二如請之事當順上座。不得違命。十叁行須讓路。坐須讓位。十四凡有苦事不座前行先作。十五不得在上座前行。十六見上座當問訊。不得喧鬧謾說是非之事

  掃地法第二十一(八條)

  一不得灰土飛起。二地若幹燥當以水灑停少時然後乃掃。叁須順風。不得逆掃。四須淨掃。不得有遺迹。五不得背人。六掃輕就重。七不得聚糞土安戶扉後及余處。八掃地了箕帚送于屏處

  用水瓶法第二十二(十條)

  一常令淨瓶滿水。二不得瓶當人行路。叁用水瓶當須蹲地。不得濕著衣裳。四洗漱不得口含瓶觜。五不得用灰摩瓶。六不得安致危險之處。七夏熱時頻須換水。八不得安瓶致洗缽床上。九凡把瓶當須揖手。不得垂手。十添瓶不得在盆水上。恐觸水滴淨水中

  入聚落法第二十叁(叁十條)

  一事如法伴不如法不應往。二事不如法伴如法亦不應往。叁事伴俱不如法亦不應往。四事伴俱如法應往。五無切緣不得入俗家。六設有切緣亦不得自入。七無緣事不得數入[邱-丘+(廠@墨)]市。八凡入聚落要將水瓶隨身。九若入聚落宿當持叁衣坐具水袋瓶等。十行須直視。看地七尺勿蹋蟲蟻。若得伴共當須相去七尺。十一當具威儀。行不得急。十二遙見官人及醉人當須避之。十叁行不得垂手掉臂。十四在道不得共女人行。十五在道不得共尼師及女人共語。十六不得與吃五辛飲酒人同行。十七不得入屠家及酤酒家。除請召。十八不得入無男子家。除請召。有伴則往。十九不得入炫賣女色家。二十入俗家坐起具四威儀。當令俗人生善。二十一常須護淨。二十二設是慣舊俗人家若欲入須打門然後方入。二十叁不得共女人語話。二十四不得邪命教化擊發俗人令其惠施。二十五不得自贊己德毀余比丘。二十六不得喧笑。二十七不得說世間閑事。當須說法語增其善心。二十八當護俗人意。勿令失敬信心。二十九發言慈善不得粗犷。叁十常攝六根不得放逸

  上來教誡略述如斯。余有行相具在戒本。當須殷勤請問隨戒辨相。則甘露灌頂。醍醐入心。利潤無涯。師承有本矣

  教誡新學比丘行護律儀(終)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