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人本欲生經注》

「經疏部」經文1693卷33頁碼:P0001
東晉 道安撰

  ..續本經文上一頁眼更因緣阿難令眼知痛耳亦如是鼻亦如是舌亦如是身亦如是心不更阿難亦無有當更亦無更因緣令心更一切阿難心無有更甯當有心更入因緣令有痛不令有樂不令有苦不令有不苦不樂不阿難應不如是阿難是爲有是爲本是爲習是爲因緣痛令有更心更因緣阿難令有痛 更即有叁痛呼阿難重結于比顛倒相明結言也

  若有問有因緣更不對爲有何等更有因緣對爲名字因緣當從是阿難可知令從名字因緣更 更本應是六入。而今是名字六入同出六更。六更同出六情。六情之本則名字。是故想曰名色也。亦應出經時失次也

  若從所處有亦從所處應受令名身聚有 句倒雲在所處四身爲在。所處叁有也。將欲說無色。故雲受之與有也。有受有有乃有名色也

  若阿難從所處有亦從所處應受無有爲有更有名字不阿難言不 如有知無受之與有。豈有更而因名字耶

  若阿難從所處有亦從所應受無有今名身有無有甯當有對更不阿難言不 反覆明之。上句雲。豈有更因名字不此句言甯有名字與更對爲因也

  一切阿難名字亦色身無有爲有更不爲從有更不阿難言不 此上叁反問。于此一問雲普無名色何從有更乎。天竺言質無慊其悉也

  如是阿難爲從是是發爲從是是本爲從是是習爲從是是因緣從是是更令從是名字名字因緣阿難令有更 凡上雲是因緣是有。次雲無是則無取。後雲從發習因緣即成上句從是有是故皆如是也

  阿難有名字因緣設有問便對爲有何因緣名字謂識因緣爲有當從是因緣阿難解知爲識因緣名字 中陰淫識遂處胎有五陰

  若識阿難不下母腹中當爲是名色隨精得駐不阿難言不 設無中陰淫識當有猗。精住成名色不。名色已後至有中世也。識已前前世也。叁世成十二也

  若識阿難母腹已下不得駐去爲有名字得致不阿難言不識阿難爲本若男兒若女兒已壞已亡令無有爲得名字令增長令所應足不阿難言不 縱使中陰乘精入胎。或一二七日而亡。豈有此身耶。或成根男女及命便墮傷胎。甯得五陰身不乎。自下母胎則淫識也。一二七日男根女根已是名字之成

  如是阿難從是起有從是本從是習從是因緣爲名字從識識因緣阿難爲有名字 每至結句辄重者雲名色從識注識爲名色因緣反覆言也

  有因緣阿難識若問是便對有從何因緣有識名字因緣有識當從是因緣阿難分別解爲名字因緣識 惟識之本本當是行。而今言名字五大名識也。即六大癡也。有六大癡心作淫行。淫行中有識。共出六大故名字也

  若阿難識不得名字駐已識不得駐得增上爲有生老死苦習能致有不阿難言不 省文有似上乘望識入胎受有名字。身或七日或叁根成而胎傷。甯滋長成十二緣不也。若當爾者與上不畢也。又此說無名字是無常之說。非盡谛言也。而今少行又文亂。似出經時未皮缺也。就而通之者雲。大不信無癡。豈得望行與望識不也。夫萬冥存乎癡。萬照存乎慧。故此經以癡爲本。以谛對也

  如是阿難從是致 致生也。從六大生望識也

  從是本 望識以六大爲

  從是習 習癡以成識也

  從是因緣 因癡有識緣也。上二十事實有十八皆然也

  識令有名字名字因緣有識 十二事窮此

  是如是爲識因緣名字名字因緣識止是說名止是處對止是诤本現當從有慧莫受 稱名字反覆而結之。雲止是者十二事終是說名字處也。對止是者上諸雲便對也。诤本見者叁耶見也。墮耶見則失正觀。正觀四慧也現當見也故曰诤本。見當從慧莫受也

  幾因緣阿難爲計痛是爲身阿難言是法本從佛是法正本佛自歸本佛願令佛說令從佛說是說受解利佛言聽阿難善哉善哉谛受念佛便說賢者阿難應唯然從佛聞佛便說是或阿難有見是痛爲身 失憂叁更而愚墮爲身

  或有見是痛計非身但爲身更痛法見是爲身 但爲已上稱痛而雲無也。此雲身更痛法與漏分布叁痛身更知同也。上叁痛亦皆雲更知也。以身更爲異耳

  或一身爲是痛見不爲身亦不爲痛法見痛法計是不爲身但爲見是身爲身 但爲已上亦稱上二事雲無也。見後解中雲不覺。乃後問解叁事亦雲見也。覺見義同耳。但有有爲異也。不不解也。覺悟之稱也。漏分布曰叁痛心更知。似其事也。若不爾者。宜言叁痛覺由身也。上言叁痛更由身也。猶六覺六更也。此下散說爲叁痛病。其文亡而錯。得下慧心解叁事之重釋。以次此非其事也

  彼阿難或爲在是痛計爲身 由痛而修身也。此即下道慧解痛文也。而迸續此爲痛病也

  當爲對說是 此文意稱上計痛爲身者辟而執之也下色重解不稱爲賓主也

  是痛賢者爲叁輩有樂痛有苦痛有不樂不苦痛是賢者叁痛見何痛應作身樂痛時阿難是時二痛已爲滅爲苦亦不樂亦不苦是時但爲樂更樂痛阿難非常苦要滅樂阿難痛已滅離身不在身計 將明無身。故雲痛有叁而身一。何適爲身耶。欲言樂痛是身。當其親樂則無苦與不樂不苦叁痛。而今一樂非身明矣。又令[庶-廿+(臣*巳)]譃觀其常。身死敗滅以谛照之。複非身明白矣

  是如是是時阿難苦痛便時是時爲兩痛已滅爲樂亦苦是時但爲更苦痛苦阿難痛非常苦盡法苦阿難痛已盡身不複更知是時阿難 與樂痛同義不別解也。此中樂亦苦。苦上少叁字。宜言樂亦不樂不苦也。便字從宜爲更也

  亦不苦亦不樂不更是痛是時兩痛滅痛亦苦但爲是時不苦不樂更是痛不苦不樂阿難痛法非常苦盡不苦不樂阿難痛已盡應無有身自有是計或阿難爲行道 亦同上二義也。長下不字也。中雲痛亦苦。宜雲樂亦苦也。不大樂不大苦中中人也

  爲是非常法痛爲計見身或有阿難爲行道 常觀叁痛計身之見也

  放散樂苦痛爲自見計身如是阿難因緣不應可爲痛作身見身 得明慧觀則叁痛放散因緣。長息永。無痛之作身想

  彼阿難或不痛計見是身但爲身法更痛 但爲上稱痛而雲無也。但雲身更痛者身曆叁痛而作身也。漏分布曰。叁痛身更知。即此事也

  便可報若賢者無有痛更亦不見所更甯當應有是不 上更痛計爲身。佛教答曰尚不痛計身。甯猶有身更可修身耶。上痛更稱反身更法。身更法言所更約耳。言二不見似盡滅也。設問對計非身。甯應是法更

  是時阿難比丘不痛爲見計非是身甯應是法更痛亦見是身不阿難言不 既教答無痛更無緣修身。又反以質阿難也。不痛爲見計非是者。言第二身更痛無第一痛計身也。二與叁都無非常盡滅直言。甯應者。此二事皆仍上叁痛。故雲甯。甯者既兩痛滅。安得獨稱身耶。雅理並羅義不只立也

  如是阿難是因緣亦不應亦不可令或一無有痛計是身。但爲身更痛 但爲已上亦稱也。反稱結句也

  彼阿難所不計痛爲身亦不見是痛非身 將說第叁雲無第一也

  亦不身更痛亦痛法不見不計是身 雲無第二也

  但爲計我爲不覺是身是身 覺見也。覺叁痛計爲身也。雲不覺覺也

  便可報一切賢者自計身 計獨覺也覺是身也

  不更痛 句倒也。即無第二也

  甯應有身不 此言自覺身爲身不更痛法。又不痛計身叁名並甯應獨覺身是身耶。獨上叁痛何痛應作身也。當一兩滅何得並稱也

  是時比丘不痛爲身身亦不更痛痛法亦不爲身有身 二無第一第二也

  但爲不覺身耳如是觀身甯應身不阿難言不 雲叁事並列。何得獨有身也。上設問對此問阿難

  如是因緣阿難不應令無有痛爲身亦不身爲更亦不應法爲身亦不應不覺身爲身如是阿難一切痛爲作身已痛見見是身 事無適作身也

  幾因緣阿難或爲行道不爲痛作身爲見不見身阿難報是法本從佛教令亦從佛願佛爲說佛說已弟子當受令是說當爲解利佛告阿難聽是受是谛受重受念是當爲說如是賢者阿難從佛聞佛便說是有阿難比丘不爲痛作身亦不見痛爲身 行者得四非常解盡谛慧者。不計叁痛而有身也。既不計叁痛則不快痛之見。著身想也

  亦不爲身更亦不痛法計爲身 分痛法耳宜合痛法。亦上叁痛但身更。知心更知望得知爲異也

  亦不見身見爲身 見覺也。上身更此身覺爲異耳

  亦不從或有是身亦不從是見見是身已如是見不複致世間令不複受世間 有是身者故上計痛有是身也。撮叁事之二雲既無半。則不致受世間也。致至也

  已不複受致世間便不複憂已不複憂便無爲度世便自知爲己盡生義病死憂已畢 叁痛身盡則不致不受十一苦也

  行已足所應作已作不複還在世間齊是阿難或爲行道不計痛爲身自方便作亦不見見爲身 齊至也。至此身最後竟身也。身則畢于此不受更身。故曰不還世間也

  幾因緣阿難或爲行道爲色作身阿難報法本從佛教令亦從佛願佛爲說佛說已弟子當受令是說當爲解利佛告阿難聽是受是谛受重受念是當爲說如是賢者阿難從佛聞佛便說是有阿難或爲行道爲少色行爲身 少貪身不乃殷勤

  阿難或爲行道爲不少色行爲身 將及二勝一無也

  亦色無有量行爲身但爲少不色行爲身 但爲二字宜上在色無量上也。不爲少不色重騰焉也。無量者殷勤貪內外色也

  或有阿難爲行道亦不爲少色亦不爲無有量色 騰無第一第二及叁也

  亦不色少行爲身 不色小及第一也內不少貪外微著也

  或有阿難爲行道亦不爲少色亦不爲無有量色亦不無有少色行爲身 騰無上叁

  但爲不色無有量行爲身 反第二也。內不色無有量外殷勤也

  彼阿難或爲行道少色行爲身現在阿難或爲行道少色行爲身己身壞死令複見身相像如是不爲是對行對如是致亦如是齊是 現在猶是計貪。少計貪少色以起者。身時雖身死亡。續貪身思存想像未知系癡行道。不應與此爲匹。而愚與俱以致此身此而還也。對匹也俱也。齊至也。死而不解無常也

  阿難或爲行道色少行爲身自方便計作齊是阿難或爲行道色少行爲身自方計作齊是阿難或爲行道色少行爲身令結使 自計方便方便貪色命終不絕也。不自坊閑至此而止故爲身結身使也上自計方便如當過下甯也可無一條耳此說病耳而雲行道道當知也

  彼阿難或爲行道不少色爲作行身但爲色無有量計作爲是身現是阿難或爲行道色無有量爲計作身身已壞死令複現身相像如是不爲是對行對如是致亦如是齊是阿難或爲行道爲計身色無有量齊是阿難或爲行道令色無有量爲身令使結彼阿難或爲行道不少色亦無有量色計但爲念少色爲身現在阿難或爲行道不色少爲計身…

《人本欲生經注人本欲生經注》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陰持入經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