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大淨法門經》

「經集部」經文817卷17頁碼:P0817
西晉 竺法護譯

  ..續本經文上一頁所獲故。又問。雲何菩薩降伏衆魔。答曰。無所著故不滅塵勞。所以者何。菩薩降伏五陰不與塵俱。以此勝魔菩薩降塵不汙本淨。究竟本末曉了諸法。開化衆生除老死患。告諸天子。文殊師利菩薩者。則爲已離一切之智諸通慧想也。又問。女言。雲何菩薩開化衆生。答曰。專秉善權修行智慧。又問。雲何菩薩建立群生。答曰。建立己心之慧聖達菩薩。乃能開化一切群生。又問。今女說法此之衆會悉善聽受也。答曰。此不爲善聽受者也。所以者何。有彼我想而反勸耳。立于識故也。又問。雲何聞法爲善聽者。答曰。設能信己如夢。其說經法如幻師化了聽假音。不著其聲不造解脫。有二事者。是乃名爲善聽受法也。又問。雲何聽承法理。答曰。文殊師利歸命法者也

  爾時上金光首。承文殊師利童真建立威神。亦已本德所修智慧。于衆會中如應說法。萬二千人。皆發無上正真道意。五百天子。宿殖德本志菩薩乘者。得不起法忍。叁萬二千天與人。遠塵離垢諸法得法眼淨。女說法已心懷欣豫。則自逮得柔順法忍。即便投身文殊師利足下自歸。唯願至聖。聽我之身得爲沙門。加哀濟脫不順之念。衆人所行皆非賢觀也。時文殊師利言。菩薩不以除己發者爲是出家也。所以者何其能斷滅衆生欲塵。使修精進。乃是菩薩之出家矣。菩薩不以自被袈裟爲是出家也袈裟名者晉曰去穢當去衆生淫怒癡垢令無瑕玼。常行精進乃是菩薩之出家矣。菩薩不以自奉禁戒爲是出家。謂化衆生令守謹慎。乃是菩薩之出家矣。菩薩不以自處閑居爲是出家也。假使五趣隨諸群類。悉能建之立慧閑居。乃是菩薩之出家矣。菩薩不以顔貌形容威儀禮節爲是出家也。化諸黎庶勸立慈哀。乃是菩薩之出家矣。菩薩不以興己功德爲是出家也。勸顯滋茂一切衆生殖德本者。乃是菩薩之出家矣。菩薩不以濟己志于滅度爲是出家也。解脫一切衆生心性令致滅度。乃是菩薩之出家矣。菩薩不以除己塵勞爲是出家也。滅去一切衆生塵勞。乃是菩薩之出家矣。菩薩不以偏護己身獨守其心爲是出家也。將護一切群萌心志。乃是菩薩之出家矣。菩薩不以自脫己者爲是出家也。度脫一切群萌往反。乃是菩薩之出家矣。菩薩不以濟己生死之患爲是出家也。度脫一切生死之患。乃是菩薩之出家矣。菩薩不以志樂泥洹爲是出家也。具足一切諸佛之法。乃是菩薩之出家矣。加以大哀愍濟衆生。不見他短不說其阙贊敘彼人笃信之德。開示信行以施一切。此之謂也。其出家者依倚他人爲菩薩者。無所依倚。女問文殊師利。何謂出家依倚他人。則答女曰。其出家者。依倚禁戒不以緣戒爲出家也。女欲知之。志于禅定意不放逸。出家依慧不隨惡友。遵修脫門是爲出家。心未解脫不爲出家。又問。何謂菩薩不依他人。答曰。不信異人則爲無倚。亦不消息察他顔色。有何智慧從其受明。彼等之人有何異德。當從獲致諸通大慧。亦于己身無所悕求。此即名曰不倚他人。文殊師利說此出家品時。五百菩薩各脫身衣珍寶璎珞。悉共奉上文殊師利。皆說此言。聞尊所論出家善教。吾等亦當從此正義。尋如是行具足出家

  于是文殊師利。謂上金光首。若當還複上驷馬車。與畏間長者子俱爲開化說此。則是汝出家之行也。時大衆人各心念言。豈離欲者與有欲人而俱處乎。女尋則知衆人心念。便答大衆爲分別說。離欲菩薩與有欲人衆生之類而俱出生。欲以開化令清白故。諸人欲知。菩薩離于嗔恚愚癡。便與嗔恚愚癡群黎而俱遊生。欲以開化施慈與明。設使菩薩已離塵勞。便與貪欲群萌俱生。開化一切遊逸之類。喻如人者母子共處無所染汙。菩薩如是。常與一切衆生俱會無所染汙。譬鼓琴人及神咒師。雖習所欲則無有欲。菩薩如是。處于叁界想念之中。如神咒術無所染著。于時上金光首。逮得時節獲致法誼。至于光明離諸窈冥。睹見塵勞開示真谛。則前稽首文殊師利足下。繞之叁匝還複上車。則說頌曰

  本性爲清淨  貪欲不能汙

  則無有嗔恚  常遵修慈心

  亦不有愚冥  起智慧光明

  至德以如是  然後乃上車

  前隨畏間子  而習爲放逸

  吾本貪欲意  今者爲所湊

  諸恐畏難者  財利之貪欲

  上車以離此  故舉聲歌頌

  譬如純厚陰  降雨潤于地

  則蔽日宮殿  使人眼不見

  其耀不爲冥  亦無奪明者

  客雲之所爲  令光不顯現

  愚者心本淨  客塵亦如是

  由想不覺了  覆蔽智慧光

  計彼明達者  不爲有處所

  已蠲除塵勞  則號爲智慧

  智慧不憍慢  心淨無損減

  推之無從來  去亦無所到

  從念不順正  則有塵勞欲

  已應如法念  便趣無所至

  名無有處所  而無有受者

  則亦無所生  亦無有滅者

  不施無所斷  亦不依他人

  快哉此正法  微妙甚清淨

  譬如油然燈  照入諸窈冥

  計彼闇昧者  不知所歸趣

  智慧亦如是  滅除衆愚冥

  不睹塵勞處  順念成所來

  猶如有良醫  療治于衆病

  不令身增減  亦無所忘失

  病則是遊客  其疾已滅除

  亦無有異習  不知疹去處

  溥首亦如是  上軟之音聲

  睹衆生厄疾  若幹以療治

  除垢令清淨  趣之智慧門

  有所造變者  非法不爲論

  今此五陰者  及與諸種大

  衰入已顯現  本無有差特

  是輩這前時  有毒嗔恚俱

  今則無傷害  亦無若幹變

  于是上金光首。在于車上與長者子畏間俱。如是比像詣于清淨遊觀之園。文殊師利而說經典。一切衆會歡喜踴躍。其心開解亘然明達。鹹悉言曰。當共俱往奉詣如來聽所說法。舍遊觀處至佛精舍

  爾時上金光首與長者子畏間俱。在遊觀園散花燒香。莊嚴寶蓋辦飲食馔。作倡妓樂而相娛樂。雜和搗香以自芬薰。于時彼女。觀長者子及來會人意以滿足。神通之力自化其身。應時終亡顔色變惡。猶如死人。眼耳鼻口膿血流出。身體[病-丙+逢]爛不可複視。口中臭氣浡浡腥穢。一切毛孔惡露皆出。其腹潰壞腸胃肝肺脾腎五髒。屎尿髓腦悉爲流溢。青蠅飛集周匝共食。時長者子。見此女身變狀如是怖懅不安。欲求自歸濟脫是患。今遭難難無極之恐。當從何所免大憂煩。各懷二難。凡夫之士見衆瑕穢。己之罪咎將無帝王。阿阇世知危害我命。一切眷屬及諸會人。悉共驚怖志懷戰栗。各各誼言當于何求。天龍鬼神。若犍沓惒。沙門梵志救脫大厄。其長者子德本不純。已聞文殊師利說經。當所施行而不曉了。于時文殊師利童真威神所立。令園樹木自然聲出。贊說頌曰

  如今年少見  諸法自然數

  叁界虛無實  如幻師現化

  愚戆所迷惑  朽肉之塗覆

  思想彼虛僞  愚者生染汙

  譬之如畫瓶  中滿盛不淨

  而人不分別  戴著頭上行

  已知中所有  破壞則悉現

  不淨自流出  無奇乃迸走

  無智亦如是  志染著女色

  睹見像顔貌  思想以自汙

  年少今當觀  開化自然身

  明者豈著此  瑕穢之臭惡

  年少莫恐懼  無得畏虛僞

  仁者前所集  諸法自然爾

  世尊之興出  施恐使無畏

  號謂釋師子  講說上妙法

  愛欲非常久  猶如電忽現

  雖睹無有實  慧者無所著

  譬如流河水  欲取上聚沫

  彼無有作者  亦不成報應

  名色亦如是  而無有造作

  因有罪福緣  便生報應果

  少童今自見  顔貌爲所湊

  不淨何從來  令人懷恐懼

  此法無處所  去亦無方面

  無往亦無來  自然而化現

  彼無有作者  亦複無受者

  造法無所受  如幻無有形

  放逸于他身  年幼因生畏

  當自觀己體  亦是其比類

  猶如夢中戲  歡喜而踴躍

  一切諸所樂  如夢已便覺

  年少便可往  詣于釋師子

  世尊大聖人  挽拔恐懼根

  計于父母者  親屬及知友

  不能爲仁者  蠲除此患難

  唯有諸世尊  能加施無畏

  當至歸命佛  及法與聖衆

  諸天犍沓惒  人民悉稽首

  則離一切難  便獲大利安

  爾時長者子聞斯頌已。歡喜踴躍善意生矣。則以衣裓盛女死屍。棄叢樹間而舍之去

  于是世尊。欲以開化彼長者子。從身放光。其明普照摩竭國界。爾時年少遙見如來與比丘衆圍繞說法。如日出時。道路自然現若幹變微妙巍巍。寶爲欄楯而散衆花。其天帝釋則在前立。宣歎之曰。年少善利爲獲福慶。乃能發心而懷歡豫。欲見如來具足佛身。如是比類歸誠谛路。欲睹如來之光顔乎。故發行也。時彼年少聞此勸贊。即與天帝俱詣佛所。帝釋複以大意之花用與年少言。取此花散如來上。則便取花供散世尊。稽首佛足右繞叁匝。前住白言。今自歸佛及法聖衆。以是德本勸助無上正真之道。唯然大聖。有放逸女上金光首。國王所識郡縣州城尊者見知。實與戲樂詣遊觀園。則于今日。顔貌變惡即時壽終。舍諸一切宗室眷屬。發大恐懼。將無國王推理問之。佛言。且止。爾以貪欲而懷恐懼。吾當施汝至無畏難。歸命佛者不當複懼。所由致恐當斷其根。又問。恐懼何因致之。世尊答曰。因淫怒癡而致恐懼。用是我身憍高自大。而睹顛倒與恩愛會。計于吾我倚于所有。眩愛悭貪招致鬥诤。自見其身爲縛著故。無常常想。苦爲樂想。無身身想。空見實想。受于五陰以爲業故。觀四種大。求諸衰入悉處所故。不察身瑕樂壽命故。以是致恐。當蠲此意也。汝見彼女身壞爛乎。對曰。已見。佛言。年少。一切諸法皆當別離。爲勤苦患無有常者。愚癡貪之亦不久固。如是成就便複散壞。罪福報應多危少安。色如幻化亦複如夢。如野馬現渴者爲惑。色猶如影行照忽過。譬之鏡像。因緣所合罪福報應。便複滅沒。若水中月。因成尋敗。如響無言。緣對致之。行若陰影須臾便消。猶如卷手屈即舒散。悉以本淨自恣而興。譬若如風不可護持。虛僞無實亦無所著[怡-臺+晃]惚爲虛。因意造名而共相成。一切諸法如是無主。則當于彼莫樂貪著也。于年少意所趣雲何。貪欲之習思想所湊。白世尊曰。愚人凡夫。思想端正淨妙恣顔。便起貪欲。于賢聖律法教經誼。觀之瑕穢無所貪羨。若不思惟正谛真實。則習貪欲追逐放逸。佛言。善哉。如年少言。貪欲之習志性若此。當棄邪想心思如順。遵修其業莫複爲也。已離我見。觀彼平等。又問。世尊。何謂菩薩心思諸法常如應順。佛言。年少。若能思惟分別貪欲嗔怒愚癡及諸塵勞。本悉清淨。是則菩薩求佛道也。譬如年少有形之物爲淫怒癡。菩薩如是。曉了一切分別諸法自在所遊。其叁毒者。則無有本亦無所住。如無主屋其屋內外澹泊虛空。以離吾我我人壽命。便應無相。所著念者便蠲除矣。以去所著即爲無願。志所喜樂恩愛悉除。無有諸行亦無所造。淫怒癡性本皆清淨。菩薩如是。能悉曉了一切諸法而得自在。假使菩薩習如應順遵修法者。諸所發意則爲道矣。所以者何。設了己心則了如心。覺了分別解一切法。則無有色亦無有影。則無教令自然如幻。其于內外而相依倚。亦爲道矣。爲菩薩者無有異道。當所施行自曉了心。所以者何。若能曉了覺己心者。則能解知一切衆生心之所存。己心寂寞。衆生之心則爲澹泊。己心本淨。衆生之心亦複清淨。己心鮮潔。衆生之心亦複鮮潔。己心離欲。衆生之心則亦離欲。己心無怒。衆生之心則無恚恨。己心無癡。衆生之心則明無癡。己心無塵。衆生之心則無勞穢。若有曉了如此事者。是爲覺知諸通之慧一切智矣。如是應順遵修行者。爲菩薩也。近于本淨。則知一切衆生心念。假使複爲有所好樂。客想塵勞依心爲垢。則不當厭修行法觀。設使有人曉了是者。客塵勞想則無塵勞。佛說是已。應時長者子畏間逮得柔順法忍。上金光首見長者子以蒙開化順從律教。則與五百玉女眷屬。鼓天琴瑟而作伎樂。往詣佛所稽首足下。右繞叁匝退住佛前。爾時文殊師利謂畏間長者子。爲識此姊不。答曰。已知之矣。又問。雲何知乎。于是畏間長者子報文殊師利。而說頌曰

  色者如聚沫  痛癢泡起頃

  了想如野馬  吾曉知如是

  行虛猶芭蕉  識者譬如幻

  名號假客來  吾曉知如是

  身騃無可貪  等如草牆壁

  其心不可見  吾曉知如是

  彼無吾我人  無壽無有命

  諸種合爲身  吾曉知如是

  無有此淫怒  愚癡則無處

  清淨無塵勞  吾曉知如是

  愚者作迷惑  逆念爲顛倒

  明達無所染  吾曉知如是

  猶如叢樹間  女身之臭穢

  彼色爲自然  吾曉知如是

  本無當來生  終沒與現在

  興起無所有  吾曉知如是

  軟首當聽之  誠谛解脫者

  則免濟瑕穢  乃爲頗進退

  不始亦不終  而現于生死

  開化立衆生  誰不發道意

  如吾貪淫恚  不正諸塵勞

  一切法無本  善哉經之要

  于是世尊應時而笑。口中則出五色之光。照于無量諸佛國土。還繞叁匝從頂上入。賢者阿難即從座起。更整衣服。右膝著地叉手白佛。何因緣笑。諸如來至真等正覺。未曾虛笑必當有意。佛言。阿難。汝爲豈見上金光首乎。對曰。已見天中天。佛告阿難。文殊師利乃往古世。勸化此女使發道意。今于其所而還聞法。尋則獲致柔順法忍。汝複見此長者子不。對曰。唯然。佛告阿難。吾本前世而勸化之使發道意。今複從佛而還聞法。尋即便致柔順法忍。佛告阿難。上金光首。過九十二百千劫已。當得作佛號寶光明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爲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禦天人師。世界曰寶蓋。劫名寶成。爾時國中飲食衣服所居屋宅。猶如第二忉利天上。其佛國土無複異寶而出生者。則以菩薩爲珍寶矣。又彼如來壽命無量。得佛道已。其時畏間長者之子。當爲菩薩名德光曜。奉持世尊所演法教。其寶光明如來未滅度時。授德光耀菩薩之決。乃般泥洹。是德光曜菩薩開士。吾去之後。當得作佛號曰持焰如來至真等正覺。其佛國土等無差特。尋適授此族姓子決。應時叁千大千世界六反震動。其大光明普照世間。于是具足授諸決時。則八千人因發無上正真道意。賢者阿難前白佛言。唯然大聖。斯經典者名爲何等雲何奉持。世尊告曰。名爲大淨法門品文殊師利勸助戲變。又名上金光首本之化。應當奉持之宣示一切。佛說如是。賢者阿難。年少男子及與女人。文殊師利童真諸天龍神阿須倫。聞經莫不歡喜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 继续阅读 ▪ 大莊嚴法門經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