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識就是唯心嗎
不。唯識論雖以精神爲主,但不否定物質,也不否定客觀的現象,如要否定,那就一空到底連“識”也無從可唯了。
其實,若講哲學上的唯心論,除了唯物論,幾乎多可納入唯心論的範圍。比如培根、洛克、休谟等,算是主觀的唯心論,黑格爾算是客觀的唯心論,康德算是意志的唯心論,詹姆士算是經驗的唯心論,柏格森算是直覺的唯心論,羅素算是存疑的唯心論(這一唯心論的分類法見于太虛大師“法相唯識學概論”)。
總之,不論是那一種的唯心論,總要立出一個標本,人微言輕他們立論的基礎,有一個標本的偶像,就難免不犯以偏概例子的錯誤;存疑的唯心論是比較開明的,但他們不能指出一個究竟的歸路,仍不免令人有彷徨之感。
至于佛教的唯識論呢,雖講“叁界唯識”,叁界之內的萬事萬物,均由八識所變,一切的物象一一器界,均是八識的相分——現行,但是並不否定自我而外的一切衆生,叁界唯識,是說叁界之內的一切現象,是由叁界的衆生各自的共八識共同所變,也就是叁界衆生的共業所變,這裏所稱的八識,不僅是指的當下的心識,而是包括了無始以來的業力所薰的心識,由于業識的現行,便成了八識的相分,成了叁界的現象,成了我們所處的世界。我們的世界,物質是由同界所有衆生的八識所變,衆生的相互爲緣,也是由于同界衆生的八識互變。
唯識論的宇宙觀,稱爲“賴耶緣起”,賴耶識是第八識的梵文音譯,意思是藏識,能夠含藏一切業種,當業種現行而感得的果報,便是唯識變現,這是從本體上著眼的。若從現象上著眼,便可稱爲業感緣起,因爲,八識所變的果報——現象,實在是由于各自所造的業力而來。若從方法上著眼,不管是賴耶緣起也好,業感緣起也好,都不出乎“緣生”的原則,唯有衆緣和合,才有現象成立的可能。所以佛教的基本原則,是緣生論。佛教的最終目的是一個“空”字,因爲不用標立任何形而上的偶像,所以不會落于以偏概全的泥沼,因爲由緣生而歸結于性空——我固空了,法也空了,所以不會令人有仿惶莫措之感。一般的哲學家,我字都空不了,法(形上的標本偶像)字,當然更加無從空起了,如果他們一旦真把他們自我執取的標本空去了,他們便會失去自己的立足之地而成爲無依的遊魂!
所以,佛教的唯識論,絕不是哲學的唯心能夠相擬相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