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談塵根識與六道衆生的色身▪P2

  ..續本文上一頁,起妄想故有眼識産生。其形成的機製類似一種「濁相」(真心與虛空混濁不清之義)。

  

  伍、塵的本質

  

  除了意根所對的法塵外,其余眼、耳、鼻、舌、身五種器官,所對的都是物質世界的現象(包括物質、能量、波動等),物質屬于「無想類衆生」(見楞嚴經中所述十二類生),是四大的塵相(四大指地大、水大、火大、風大,地大代表堅固質礙的特性,水火風分別表示潮濕、溫暖、流動之特性。)爲了解塵的真正意義,我們以眼見「紅色的圓球」爲例來說明色塵。在此,我們的眼見包括「紅色」與「圓形」,以科學的觀點來看,此紅色的「色塵」就是能反射紅光的表面,它是某些種類的物質粒子(如分子)在排列上呈現特殊的狀況所形成,這種是由表面結構而來的色塵。而「圓形」是形狀而來的「色塵」,其來源是物質結構在邊界上有特殊排列而形成的。另外物質由于溫度的關系,自身會顯出某種顔色(即放出某種色光),這是另一種色塵的來源。

  

  在理論上,我們應該可以描述或製作出我們「眼見」的紅色圓球,但目前科學尚沒有這個能力。因此,色塵的本質是光波與物質結構所成的現象。同樣的色塵對不同的眼根或眼識,其「眼見」是不一樣的。佛經上說人見到的水在鬼看到就是血,這是同一種色塵而有兩種眼見。對同樣的東西,我們的眼見與有複眼的昆蟲的眼見就完全不同。

  

  聲塵的來源比較清楚,它是物質的振動在空氣中傳播的現象。人耳所能聽到的聲塵,其振動約在每秒二十次到兩萬次之間。聲塵的特性包括其振動的快慢、振幅的大小、振動快慢與振幅組合的一些特質,這些會使我們「耳聞」到聲音有高低、大小、音色不同之「聲相」。

  

  香塵(鼻子嗅聞的對象)的來源是空氣中某些不同的氣味分子,這些分子由于結構不同,進入鼻腔中會使我們嗅覺到特殊的氣味。鼻腔中有特殊結構的「接受體」,科學上最近已發現有一千多種不同的基因分別或共同製造嗅覺的接受體,以感受不同的氣味分子。

  

  味塵(舌所嘗味的對象)亦是不同物質分子的特性,物質分子特殊的性質會刺激舌頭的味覺細胞而生味覺。

  

  觸塵(身體接觸的對象)的來源亦是某些物質的特殊性質,如冷熱是溫度所致。平滑度來自物質表面的結構,軟硬來自物質本身的結構。

  

  「法塵」是意根(腦)覺知的對象,在科學上屬認知科學的研究範圍,它似乎不是簡單的物質現象。「法塵」類似科學家所說的「意識」。科學上目前尚不知道它是否如同「基本物質」(如電子等),也不知它是物質還是非物質現象,在「前世今生」一書中,透過催眠的方式,好像「意識」是可以流傳到來世。科學家們目前的主流思想還是相信「意識」是物質所表現的現象。他們目前比較了解的是行爲與意識的關系及意識發生在大腦的那一部位等,但對意識本身是什麼卻所知有限。以佛教的看法,意根屬物質,並沒有覺知的能力,「覺知」的來源是「勝義意根」(即五蘊身的意根),這是「名色」加上對世間妄想所成的「精神體」,「法塵」的來源有兩個,一個是由第八識流出來的識種子,另一個是前五根所收到五塵的印象,這些「信號」都不是物質層次的東西,它是屬于「識」的層次,是心靈、非物質層次的東西。「法塵」最後都收集在「名色」中,它包括衆生今生或過去多生經驗的各種法塵。法塵經由「名色」中的第六識(即五蘊身的意識)「解讀」後再由衆生的「意根」表達出來,就是我們的「意知」,此「意知」在大腦産生之後,會命令各器官去執行工作。衆生在輪回轉世時,由于有不同的意根與「知覺身」(見前面肆之說明),故對同一法塵,「意知」的結果不同。

  

  陸、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與七大皆如來藏妙真如性

  

  五陰即色陰與受、想、行、識四陰,是精神力量的聚積,它會使真心失去功能産生障礙,但會産生一些特殊的功用,如形成物質、色身(如五蘊身)等,它是如來藏所起的妄相。六入是眼入及耳鼻舌身意五個入處,即六根攝入六塵之義,例如眼入就是眼根攝入色塵(如對焦相似)。十二處是六根與六塵的總稱,權教相宗(如唯識宗)認爲眼根在內,對著在外的色塵而生出眼識。十八界是六根、六塵與六識的合稱,拫據相宗的講法,根在內,塵在外,識在中間。六入是如來藏所生六根之用,十二處是五蘊身之用,而十八界是識身之用。「七大」即地、水、風、火、空、識與見七種「大性」。「大」是無所不在之義。地水火風空分別表示堅、濕、暖、動與空曠之性質,這些是物質界的特性。識表示認識與覺知性爲有情衆生之特性。而「見」是有情衆生「用」的特性。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與七大即含蓋有情與無情(即物質)世界的一切現象(詳細請參閱藥師山刊物「楞嚴經注釋」)楞嚴經上說「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與七大皆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又說它們是「如來藏妙真如性」。在本節中,我們要解釋這句話所代表的意義。在上文中我們已經知道塵根識相互作用而形成見聞覺知諸相。在世間法來看,好像是因緣和合所生,例如眼見到一物,在一般的認知,這是物體、光線、眼睛、眼識等條件互相配合而才會使我們「看到」此物體,但楞嚴經告訴我們這屬于「意識心」的認知,我們「見到」這些相本質上都是虛妄所生,虛妄無因,如病眼看見空花,何來因緣、自然、生滅之義?這些「虛妄有」的相,其來源是如來藏本有的種子所現,這些種子是「真如」(即自性)所生。「如來藏」是衆生的「佛性」,在衆生位時,由于無明所遮覆,如來藏不能顯出而成爲阿賴耶識。衆生無明破除時,如來藏即成爲「法身」(但非法身佛之義),如來藏中的種子是不含無明的「智種子」,而阿賴耶識的種子是含無明的「識種子」,二者不同,依照如來藏所說,我們認識的世界身心一切相,還有身心的各種功用,甚至于第七、第八識即是如來藏中本有的智種子。

  

  例如我們眼見到一朵花,這「所見」是妄見之相,是由于「真心」起無明有各種業障之故(無始以來即如此),而實際上,我們是見到如來藏中本來存在的一些種子。這些種子都是真如所生,真如之性質是清淨、周遍法界無所不在。

  

  楞嚴經中對如來藏的種子有很詳細的描述,例如,「性色」種子,這是一切色(包括物質)的體性種子,由真如而來。「真色」種子,這是一切色的相的來源,亦由真如所生。「性空」的種子,是虛空的體性的種子,亦由真如而來。「地大」性質是質礙堅固,它就是如來藏中「真色」與「性色」的種子所成。此外還有「性覺」與「真覺」種子,在性質上很類似妙觀察智的體與用。對于「見大」,在第八識層次有「覺明」種子,而在第六識層次有「性見」、「明見」,在意識心層次的「見精」,這些在如來藏中都是一些種子。而「第六識」也是一些種子,其名稱爲性識種子(第六識之體)、真識種子(第六識之用),覺明與明知之種子。(此爲真識而起之名相種子)

  

  柒、結論

  

  真如無因而起妄明(即無始無明,本明中妄自加明),由此本明中妄生明暗對立之相,明暗之中妄取明相而有虛空,妄生動靜而有風大等。又在明暗妄相之中妄取同與異等相,經過複雜的業相、轉相等執著過程而形成第八識的種子,又真如本有各種妙用,但因無明之故,與虛空等相,妄生「濁」而成爲八識之用,再經各種複雜的妄想執著而有名色、五蘊等複雜之妄相,更進一步而有物質、肉身等形成,在此同時,各道衆生也由八識、五蘊之妄想而生成。這些詳情,在楞嚴經中有詳細之描述。對這些「妄想」,我們要以智慧當成「如幻」來處理,但首要必須先消除各種業障,否則你的「如幻」與你的「智慧」皆是識心,有如醉人說夢話,不能「真如幻」。能真觀名相如夢幻(不執以爲實有)則能進入第八識的種子世界,能觀種子如夢幻(即須破塵沙等無明)則可以入本心。但必須注意的是,菩薩不能「斷除」善種子與名相,而是觀其爲「如幻」,否則將不能入世間行菩薩道,斷除種子與名相則成偏空之羅漢,不能成佛。

  

  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

  

注一:肉身、氣身與五蘊身叁者一體不可分,但其成「濁」狀況與八識由空等相與真心成濁的情形不同,後者是如泥與清水混濁形成泥水,混濁後完全見不到原來清水與泥之相狀。而前者狀況不同,我們在肉身尚可見到氣脈之存在,有叁脈五輪及很多細氣脈可見,而每個細胞中皆有不同的識存在,如眼細胞中有眼識等,因此,在人畜的色身之中,肉身、氣身與五蘊身叁者彼此相關,其之狀況以「混」來表示也許比「濁」更適當。

  注二:中陰身執著人界的塵相而成爲五蘊身的真正意義:中陰身受到「六道淨光」的熏染,此六道淨光是源于第八識中六道的種子,故中陰身是感受到其本身無始以來所含有的六道習氣,若其名色中某一道的名相較多(此生與過去無數生所累積而成者),則中陰身由眼根所生的識心會喜歡該道的光(如地獄名相多則會喜歡黑色光)。于是中陰身就會進入該道的淨光之中,則該投生道的塵沙無明發生,就執名色中該道的名相以爲實有,此名相之數目只是名色中名相總數的一部份而已,中陰身于是依此投生道的名相建立投生道的五蘊身、氣身與肉身。

  注叁:中陰身建立了五蘊身之後,其名色中的部份名相與該投生道的六塵「相濁」,其中尚未成濁的部份在該投生道沒有識別作用,在道教中稱爲「元神」,在佛家稱爲「識神」。故人的「身」在人界中有見聞覺知直接作用的有叁身(即肉身、氣身與五蘊身)稱爲色身,而實際上還有一個「識身」存在,故應該有四身。

  

《談塵根識與六道衆生的色身》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