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谈尘根识与六道众生的色身

  

谈尘根识与六道众生的色身

  

药师山紫虚居士

  

  摘要:

  

  本文描述六尘的本质及六道众生色身的组成,对尘根识如何成「见」亦详加分析。文中对十二因缘中的「名色」与「生」二支亦详细说明,最后并以如来藏的种子来说明「虚妄有」的一切现象。

  

  壹、前言

  

  在一般佛书中,我们经常会把色尘与眼见的色相混淆不清,不了解其真正的意义。佛书中对「尘」的解释是「不净能污染人们真性的事物」,或者「六根所对的事物」,若依这些解释,我们所见所知之任何事物都是尘,如我们看到一朵花,那色尘到底是它的形状或颜色或是什么?其实世间的一切现象就是我们的眼见、耳闻、鼻嗅、舌尝、身触与意知六用所成的各种相,这些「相」是我们八个识的共同作用,还有很多有缘的众生(如其他的人、畜、鬼、神及无想类众生等)的参与。可以说一切诸相是「非我非缘、不离我不离缘」。这些森罗万象虽是「虚妄有」的相,也许与只想了生死的修行人无关,但对想在菩萨道上行走的人却大有关系。对「虚妄有」的了解有助于「观世间如幻」的修行。要了解这些虚妄有的相,我们就必须对与其息息相关的尘、根、识及其间的相互作用做一些探讨,此外,六道众生的色身也是根尘识的问题,本文亦做些解释。本文中很多看法是属于个人的见解,若有不对之处,请各位来函指正,当不胜感激。

  

  贰、十二因缘与八识的状况

  

  我们为要了解「眼见」等的真相,就必须先了解众生的根与识。十二因缘暗示众生根与识形成的过程。「无明」是指由真如而生的一种妄明,即妄起分别、它是无因而生,没有什么来源可说,是原本伴随真如(即众生本体)而有的,十二因缘中的「无明」对菩萨而言指无始无明,对缘觉行者是指根本无明,而对声闻只是指枝末无明,因后二者尚不能达无始无明之境。由「无明」而妄立同异分别,使真如生虚妄有的第八识,然后再由其他妄想分别真如就同时生出第七识及前六识。在十二因缘中,「行」支即指第七识,「识」支指前六识。识再下来就是「名色」,名色是第六识无始以来所积存的名相符号,阿含经中解释「名」为四无色阴,「色」即地水火风四大。「名色」是六根对六尘境界时,第六识妄取尘相而生的各种名相符号,经长久累积而成,这些名相包括四大(即坚湿暖动之性质),也包括由第八识经过第七识的「动」而流出的业识种子(到第六识即组成名相),因此,「名」亦含第七识之行阴与第八识的识阴,故「名」是四无色阴(即受想行识四阴)。名色中的「色」(即四大)将是众生执着物质的因,也就是会有肉身的因。第六识是指其能想、能判断、推演、认知等「功能」而言,而「名色」是包括第六识及其所累积的名相符号,第六识与名相二者已「浊」成一体。在人类而言,「名色」与大脑在空间上是结成一体的。

  

  有名色再来就有「六入」,也就是妄成六种器官(可能是中阴身或细腻身,随情况而不同。)「六入」之后就会有「触」(接触之身)再下来就有「受」、「爱」、「取」、「有」等「六入」对六尘的执着过程(详见药师山小乘佛法),一旦对六道之一执以为「实有」,则就会有「生」(即出生、投生)的现象。「生」即生出「色身」之义。有了「色身」就有老死等现象。人若入定能进入第六识末缘则称为进入「无色界」(但不是无色界众生),能进入「名色」者则为「入色界」。

  

  参、六道众生的色身

  

  十二因缘的整个过程(由无明到老死)对三界众生都相同,「无色界」众生也会因行之变迁,定久之后出定而「老死」。三界众生皆有「身」,老死则其身败坏,无色界众生的「身」是由禅定之果报而生成,其禅定可入于第七、第八识之境界。(详见楞严经及佛教的世界观)这些众生的身属「定果色」,非因果业力所成者,乃禅定果报所成,其身量大小可随念力而化,但因为有「虚无」之习气,故其色身是取「虚无之气」而成,即其只有气身,呈半透明状。「气」是由「风大」加上妄想而成,「风大」是真如起无明妄生动静之相而有。由不同的妄想而有不同的「气」。无色界众生的「气」是真如起「虚无妄想」,风大形成虚无之气。色界众生取色质为身,其属「业果色」,由业报所成,故身长、寿命皆有限度,此色质亦为「气身」,它是「成色妄想」(即妄想有空间)而成之「气」。「欲界」诸天的身亦为「气身」,其性质与色界天相同,只是气身的「结构」不同。

  

  阿修罗的「身」亦是气身,但其「气」是「嗔恨妄想」所生。人与畜生的身为肉身与气身二者,人之气身是「淫欲妄想」所生之气而成。肉身亦淫欲妄想较重。饿鬼与地狱道众生的身是「火气」、「水气」与「地气」所形成,这些皆风大经诸妄想所生,「火气」有火烧之性质,「水气」有冰冷之性质,「地气」有不明呆笨之性质。六道中除人与畜牲有肉身之外,其他皆是不同性质的「气身」所成。除无知觉的身之外,各界众生尚「混」(注一)有知觉的身,在无色界与色界此为意身(或称识身),但不含「名色」在内。而在欲界诸天与阿修罗,则为由「名色」与清净四大所成的细腻身。在地狱与饿鬼众生,此为一种精神身,其乃是第六识对诸恶道境界产生恶业的执着(注二),这种妄想使名色成为其精神身。

  

  在人与畜牲道,此则为「五蕴身」,此身亦是一种精神身,它是第六识对人道或畜牲道起妄想而使名色形成此精神身,由于只有人与畜牲有物质的肉身(这是原于此精神身对「色」之妄想),故人与畜的精神身特别称为五蕴身。「蕴」是聚积,有想「久」成身之义。五蕴身的觉知属「意识心」的性质,而不是单独识的性质。对人而言,五蕴身是五蕴(指功能)与人间的名相所成,二者「浊成一体」。五蕴就是八识的功能,只是其适用范围只在人界。众生的「色身」是「知觉的身」与「无知觉的身」二者相浊而成。无色界众生由于身相可由心念幻化,因此,众生的身高、身体形状有很多种不同。(但每一众生只有一种,不会变。)而色界以下,每一类众生皆因业果而呈相同之身形。其高度与寿命亦相差不大。三界众生也都有六根,只是形状、大小不同而已。无色界众生入定时可使第六识以下不生作用(称不起现行),但不是色身不存在。色界众生入定时,可使名色以下不作用。(指一般的色界天众,有修习更深禅定者亦可入无色界,就如同人界众生亦有在定中入各上界者。)众生的「根」有胜义根与浮尘根二者,前者是「知觉身」(即精神身)的六根而后者是「无知觉身」的六根,如肉身的眼睛即是此类。

  

  肆、眼见的意义

  

  当我们张开眼睛的剎那,觉得「看到」,这是来自「识身」的「眼见」。这种「看到」的视觉尚未分别明、暗、空、塞、浓、淡、色、形等各种「色相」。这个「眼见」是眼根与色尘接触而来的「视觉」,但眼根与色尘皆是无知之物,视觉之所以会产生,除了色尘与眼根之外,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眼识」。眼识是眼根的知觉,它是「活的」、非机械的,故这种「眼见」是色尘、眼根与眼识共同作用的结果,那单独的「色尘」是指什么?若是指所见的「明」,则此明非色尘。若是所见到(因此知道)的颜色,则此颜色亦属眼见而非色尘。色尘是眼根所对的境界,是眼识所觉知的对象,属物理世界所描述的现象,在科学上看来,色尘只是各种不同波长的光波或是光波与一些物质结构共同呈现的现象。

  

  人的「眼见」一般并非来自识身,而是来自五蕴身的眼根(详见参所述),五蕴身的眼见属意识心的层次,它是色尘与人的眼根、眼识、第六识、第七识与第八识共同作用的结果,五蕴身的眼识乃人类对人界色尘诸相起执着的结果,故其眼识只能见人界的现象,其「能力」与色界天众生由识身而出的眼识是不能相比的。此外,见有不同的意义,例如,当我们张开眼睛看到一朵花,觉得「看到」,那是识身的「见」,看到(知道)其形状、色泽,这是五蕴身的眼见,若知道花名、颜色的名称、感觉的好恶,那是五蕴身「意知」的层次了。不论是识身的眼见或五蕴身的眼见,「色尘」是同样的东西。我们可以说「眼见非识非根非尘,但不离根尘识」。同样耳闻声音(简称耳闻)、鼻嗅、舌尝、身触与意知皆是如此。在楞严经中提到「见大」就是探讨这六种用的「体性」。

  

  在此,我要提一个相关的问题,唯识的书藉有言「眼根对色尘而生眼识」,眼根与色尘皆无知之物,如何生觉知性质的眼识?这是由外面观察所看到的。此中所说的眼根包括有知觉的胜义眼根与无知觉的肉身眼睛,眼根对色尘生眼识,此眼识就是五蕴身的眼识,也就是识身的眼识。(人类八识身已因对人界尘相的执着而成为五蕴身,五蕴身与肉身如泥与水相混,成为泥水,不再有泥与清水。(注三))若要清楚的解释「眼根对色尘生眼识」,可能有些问题,应该是「眼根对色尘而生眼见」。眼见的结果是色相,而「眼识」是指「见的能力」而言,是有自主作用的,故唯识中称为「心王」之一(八个识都是心王)。眼识之所以是「能见」,其有识别的功用乃属「真心」本有的见闻觉知之用,由于真心对色尘时…

《谈尘根识与六道众生的色身》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