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談塵根識與六道衆生的色身

  

談塵根識與六道衆生的色身

  

藥師山紫虛居士

  

  摘要:

  

  本文描述六塵的本質及六道衆生色身的組成,對塵根識如何成「見」亦詳加分析。文中對十二因緣中的「名色」與「生」二支亦詳細說明,最後並以如來藏的種子來說明「虛妄有」的一切現象。

  

  壹、前言

  

  在一般佛書中,我們經常會把色塵與眼見的色相混淆不清,不了解其真正的意義。佛書中對「塵」的解釋是「不淨能汙染人們真性的事物」,或者「六根所對的事物」,若依這些解釋,我們所見所知之任何事物都是塵,如我們看到一朵花,那色塵到底是它的形狀或顔色或是什麼?其實世間的一切現象就是我們的眼見、耳聞、鼻嗅、舌嘗、身觸與意知六用所成的各種相,這些「相」是我們八個識的共同作用,還有很多有緣的衆生(如其他的人、畜、鬼、神及無想類衆生等)的參與。可以說一切諸相是「非我非緣、不離我不離緣」。這些森羅萬象雖是「虛妄有」的相,也許與只想了生死的修行人無關,但對想在菩薩道上行走的人卻大有關系。對「虛妄有」的了解有助于「觀世間如幻」的修行。要了解這些虛妄有的相,我們就必須對與其息息相關的塵、根、識及其間的相互作用做一些探討,此外,六道衆生的色身也是根塵識的問題,本文亦做些解釋。本文中很多看法是屬于個人的見解,若有不對之處,請各位來函指正,當不勝感激。

  

  貳、十二因緣與八識的狀況

  

  我們爲要了解「眼見」等的真相,就必須先了解衆生的根與識。十二因緣暗示衆生根與識形成的過程。「無明」是指由真如而生的一種妄明,即妄起分別、它是無因而生,沒有什麼來源可說,是原本伴隨真如(即衆生本體)而有的,十二因緣中的「無明」對菩薩而言指無始無明,對緣覺行者是指根本無明,而對聲聞只是指枝末無明,因後二者尚不能達無始無明之境。由「無明」而妄立同異分別,使真如生虛妄有的第八識,然後再由其他妄想分別真如就同時生出第七識及前六識。在十二因緣中,「行」支即指第七識,「識」支指前六識。識再下來就是「名色」,名色是第六識無始以來所積存的名相符號,阿含經中解釋「名」爲四無色陰,「色」即地水火風四大。「名色」是六根對六塵境界時,第六識妄取塵相而生的各種名相符號,經長久累積而成,這些名相包括四大(即堅濕暖動之性質),也包括由第八識經過第七識的「動」而流出的業識種子(到第六識即組成名相),因此,「名」亦含第七識之行陰與第八識的識陰,故「名」是四無色陰(即受想行識四陰)。名色中的「色」(即四大)將是衆生執著物質的因,也就是會有肉身的因。第六識是指其能想、能判斷、推演、認知等「功能」而言,而「名色」是包括第六識及其所累積的名相符號,第六識與名相二者已「濁」成一體。在人類而言,「名色」與大腦在空間上是結成一體的。

  

  有名色再來就有「六入」,也就是妄成六種器官(可能是中陰身或細膩身,隨情況而不同。)「六入」之後就會有「觸」(接觸之身)再下來就有「受」、「愛」、「取」、「有」等「六入」對六塵的執著過程(詳見藥師山小乘佛法),一旦對六道之一執以爲「實有」,則就會有「生」(即出生、投生)的現象。「生」即生出「色身」之義。有了「色身」就有老死等現象。人若入定能進入第六識末緣則稱爲進入「無色界」(但不是無色界衆生),能進入「名色」者則爲「入色界」。

  

  參、六道衆生的色身

  

  十二因緣的整個過程(由無明到老死)對叁界衆生都相同,「無色界」衆生也會因行之變遷,定久之後出定而「老死」。叁界衆生皆有「身」,老死則其身敗壞,無色界衆生的「身」是由禅定之果報而生成,其禅定可入于第七、第八識之境界。(詳見楞嚴經及佛教的世界觀)這些衆生的身屬「定果色」,非因果業力所成者,乃禅定果報所成,其身量大小可隨念力而化,但因爲有「虛無」之習氣,故其色身是取「虛無之氣」而成,即其只有氣身,呈半透明狀。「氣」是由「風大」加上妄想而成,「風大」是真如起無明妄生動靜之相而有。由不同的妄想而有不同的「氣」。無色界衆生的「氣」是真如起「虛無妄想」,風大形成虛無之氣。色界衆生取色質爲身,其屬「業果色」,由業報所成,故身長、壽命皆有限度,此色質亦爲「氣身」,它是「成色妄想」(即妄想有空間)而成之「氣」。「欲界」諸天的身亦爲「氣身」,其性質與色界天相同,只是氣身的「結構」不同。

  

  阿修羅的「身」亦是氣身,但其「氣」是「嗔恨妄想」所生。人與畜生的身爲肉身與氣身二者,人之氣身是「淫欲妄想」所生之氣而成。肉身亦淫欲妄想較重。餓鬼與地獄道衆生的身是「火氣」、「水氣」與「地氣」所形成,這些皆風大經諸妄想所生,「火氣」有火燒之性質,「水氣」有冰冷之性質,「地氣」有不明呆笨之性質。六道中除人與畜牲有肉身之外,其他皆是不同性質的「氣身」所成。除無知覺的身之外,各界衆生尚「混」(注一)有知覺的身,在無色界與色界此爲意身(或稱識身),但不含「名色」在內。而在欲界諸天與阿修羅,則爲由「名色」與清淨四大所成的細膩身。在地獄與餓鬼衆生,此爲一種精神身,其乃是第六識對諸惡道境界産生惡業的執著(注二),這種妄想使名色成爲其精神身。

  

  在人與畜牲道,此則爲「五蘊身」,此身亦是一種精神身,它是第六識對人道或畜牲道起妄想而使名色形成此精神身,由于只有人與畜牲有物質的肉身(這是原于此精神身對「色」之妄想),故人與畜的精神身特別稱爲五蘊身。「蘊」是聚積,有想「久」成身之義。五蘊身的覺知屬「意識心」的性質,而不是單獨識的性質。對人而言,五蘊身是五蘊(指功能)與人間的名相所成,二者「濁成一體」。五蘊就是八識的功能,只是其適用範圍只在人界。衆生的「色身」是「知覺的身」與「無知覺的身」二者相濁而成。無色界衆生由于身相可由心念幻化,因此,衆生的身高、身體形狀有很多種不同。(但每一衆生只有一種,不會變。)而色界以下,每一類衆生皆因業果而呈相同之身形。其高度與壽命亦相差不大。叁界衆生也都有六根,只是形狀、大小不同而已。無色界衆生入定時可使第六識以下不生作用(稱不起現行),但不是色身不存在。色界衆生入定時,可使名色以下不作用。(指一般的色界天衆,有修習更深禅定者亦可入無色界,就如同人界衆生亦有在定中入各上界者。)衆生的「根」有勝義根與浮塵根二者,前者是「知覺身」(即精神身)的六根而後者是「無知覺身」的六根,如肉身的眼睛即是此類。

  

  肆、眼見的意義

  

  當我們張開眼睛的剎那,覺得「看到」,這是來自「識身」的「眼見」。這種「看到」的視覺尚未分別明、暗、空、塞、濃、淡、色、形等各種「色相」。這個「眼見」是眼根與色塵接觸而來的「視覺」,但眼根與色塵皆是無知之物,視覺之所以會産生,除了色塵與眼根之外,另一個重要因素就是「眼識」。眼識是眼根的知覺,它是「活的」、非機械的,故這種「眼見」是色塵、眼根與眼識共同作用的結果,那單獨的「色塵」是指什麼?若是指所見的「明」,則此明非色塵。若是所見到(因此知道)的顔色,則此顔色亦屬眼見而非色塵。色塵是眼根所對的境界,是眼識所覺知的對象,屬物理世界所描述的現象,在科學上看來,色塵只是各種不同波長的光波或是光波與一些物質結構共同呈現的現象。

  

  人的「眼見」一般並非來自識身,而是來自五蘊身的眼根(詳見參所述),五蘊身的眼見屬意識心的層次,它是色塵與人的眼根、眼識、第六識、第七識與第八識共同作用的結果,五蘊身的眼識乃人類對人界色塵諸相起執著的結果,故其眼識只能見人界的現象,其「能力」與色界天衆生由識身而出的眼識是不能相比的。此外,見有不同的意義,例如,當我們張開眼睛看到一朵花,覺得「看到」,那是識身的「見」,看到(知道)其形狀、色澤,這是五蘊身的眼見,若知道花名、顔色的名稱、感覺的好惡,那是五蘊身「意知」的層次了。不論是識身的眼見或五蘊身的眼見,「色塵」是同樣的東西。我們可以說「眼見非識非根非塵,但不離根塵識」。同樣耳聞聲音(簡稱耳聞)、鼻嗅、舌嘗、身觸與意知皆是如此。在楞嚴經中提到「見大」就是探討這六種用的「體性」。

  

  在此,我要提一個相關的問題,唯識的書藉有言「眼根對色塵而生眼識」,眼根與色塵皆無知之物,如何生覺知性質的眼識?這是由外面觀察所看到的。此中所說的眼根包括有知覺的勝義眼根與無知覺的肉身眼睛,眼根對色塵生眼識,此眼識就是五蘊身的眼識,也就是識身的眼識。(人類八識身已因對人界塵相的執著而成爲五蘊身,五蘊身與肉身如泥與水相混,成爲泥水,不再有泥與清水。(注叁))若要清楚的解釋「眼根對色塵生眼識」,可能有些問題,應該是「眼根對色塵而生眼見」。眼見的結果是色相,而「眼識」是指「見的能力」而言,是有自主作用的,故唯識中稱爲「心王」之一(八個識都是心王)。眼識之所以是「能見」,其有識別的功用乃屬「真心」本有的見聞覺知之用,由于真心對色塵時…

《談塵根識與六道衆生的色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