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從佛教的觀點看男女的情欲問題

  

從佛教的觀點看男女的情欲問題

  

藥師山紫虛居士

  

  壹、前言

  人生最重要的兩件事就是飲食、男女,飲食是維持肉體生命的存在所必須,而男女欲愛則是維持人類種族延續的必要活動,這裏所稱的男女是指單純的男女肉體上的欲愛(即性愛)而言。本文所探討的情欲問題則範圍較廣,本文所說的情欲包括身淫與心淫兩方面,佛教統稱爲淫欲,身淫是指肉體的欲愛(即性行爲),而心淫則是指內心對肉體欲愛的渴求,除了男女之間的淫欲之外,本文所談的內容也包含男人與男人之間的淫欲,也包含女人與女人之間的淫欲問題。

  

  由于佛教很少公開深入討論淫欲方面的問題,而大多只叫人要節欲,大多數人對淫欲方面的問題了解不夠,因此産生很多令人覺得奇怪的事情,例如很多學佛的居士很害怕與他(她)另一半做「那件事」,他(她)們害怕做「那件事」會對佛菩薩不恭敬,有些人做「那件事」後的第二天就不敢上佛堂。還有很多人認爲做「那件事」會影響修行,有些人因此不敢結婚,有些夫妻學佛以後就變成「道友」,完全沒有夫妻的樣子。像這些事情使很多人困惑不已,有不少學佛的人與不是學佛的人都問過我學佛就一定要那樣做嗎?還有些年輕人認爲佛教要人放棄情欲,那談戀愛豈不是罪過?要結婚就不要學佛,有這種誤解的人還不少。

  

  尤其有些人說若不出家不斷男女性愛,學佛不會有成就,這也使很多在家居士不願學佛。然而,學佛就要放棄夫妻關系?有情欲關系學佛就不會有成就嗎?要學佛有成就一定要出家嗎?這些問題要徹底了解好像不是很容易,在本文中作者以自己對佛法粗淺的認識提出一些自己的觀點給大家做參考,若有不正確之處請各位讀者來函指正。

  

  貳、禁欲的觀念

  古今中外世界很多宗教,包括佛教、天主教、印度教及中國的道教,幾乎都主張禁欲或要求盡量節欲。基督教主耶稣一生沒有結婚,幾乎是苦行的修行者,他們中有名的使徒約翰更明白主張:替天主工作的人一定要身心聖潔,不能染愛欲。到今日天主教的修女與神父都是禁欲的。

  

  道教自從漢朝末年以後就主張要修精、氣、神,希望能修到羽化升天而名列仙班,他們認爲有男女淫欲會損精氣,因此要禁欲,至于道教中有些以男女性愛行「采補之術」者,那應屬邪教,應不是正統的道教思想。

  

  佛教的情欲只有在欲界存在,色界、無色界及各淨土都沒有情欲存在。有男女淫欲執著的衆生就脫不出欲界,故佛教希望能做到沒有情欲。佛教中告訴我們男女「成淫」的方式並不是只有性器官的接觸,假如在欲界六層天之中,四天王天與忉利天男女行淫的方式與人間相同,但夜摩天則以男女「勾抱」成淫,兜率天以男女「執手」成淫,樂化天以男女「對面熟笑成淫」,到欲界第六層天(即他化自在天)則男女以「相視成淫」。他化自在天以上進入色界天就沒有淫欲存在。

  

  我們可以看出忉利天以上的四層欲界天衆生只有「心淫」沒有「身淫」。佛教有句名言:「叁界衆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也就是說有淫欲之心就會輪落叁界之中而不得解脫。

  

  釋尊爲要衆生速得解脫生死,超脫叁界之輪回,故在大小乘諸經中,很多地方都強調或暗示「女色」對修行之障礙,例如在增壹阿含經中,佛陀說「莫與女交通,亦莫共言語,有能遠離者則離于八難。」在長阿含經中,阿難白佛言:「佛滅度後,諸女來受誨者當如之何?」佛言:「莫與相見,莫與共語。」阿難言:「設若相見,共語當如何?」佛言「當自檢心」。

  

  又如大寶經:「我觀一切千世界中,衆生大怨,無過妻妾女色諸欲,于女色所纏縳故,于諸善法多生障礙。」,其他還有很多佛經論中都有诃責女色之言論,如在四十二章經中,竟有十九章說到女色與情欲的危害。各位也許會覺得釋尊似乎很輕視女性,其實不是如此,佛經中釋尊會诃責女色的危害而少談男色,我個人認爲最大原因是當時印度社會修行人絕大多數是男性,這一點由修行者之中有成就的大多數是男性(女性不是沒有,但很少)可知。

  

  此外,以天生的生理條件而言,女性對男性的誘惑力的確是遠大于男性對女性的誘惑力,基于這兩個理由,釋尊在當時對大部份的修行人強調女色的危害,目的只是要告誡修行的男衆要隨時提高警覺,不要掉入淫欲的陷阱中,我相信應該沒有輕賤女性的意思。我個人認爲,對今天的社會環境,佛經中釋尊說到「女色」的危害應改爲「淫欲」的危害較合實際,今天的社會由于人際接觸頻繁,人之思想開放,資訊廣告發達等因素,使得同性戀俱樂部、星期五餐廳等在社會上到處可見,因此,除了以前女性誘惑男性外,今日男性誘惑女性、男性誘惑男性以及女性誘惑女性也都普遍存在,這些誘惑力對修行人的殺傷力所差無幾,都是障礙修行的淫欲陷阱,所以我認爲佛經中「女色」的傷害應改爲「淫欲」的傷害。

  

  除了以上的理由使佛教排斥淫欲外,我認爲釋尊在楞嚴經中對戒淫所作的開示也是使很多學佛人認爲要斷淫欲的主要原因。一般佛經講戒律少有以淫爲首,唯獨楞嚴經。釋尊在經中對阿難尊者開示:「雲何攝心我名爲戒,若諸六道衆生其心不淫,則不隨其生死相續,汝修叁昧本出麈勞,淫心不除,麈不可出,縱有多智禅定現前,如不斷淫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魔亦有徒衆,各各自謂成無上道,我滅度後,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熾盛世間廣行貪淫,爲善知識,令諸衆生落愛見坑,失菩提路。汝教世人修叁摩地,先斷淫心是名如來先佛世尊第一決定清淨明誨。若不斷淫修禅定者,如蒸砂石,欲成其飯,經百千劫只名熱砂,何以故,此非飯本,砂石成故。汝以淫身求佛妙果,縱得妙悟,皆是淫根,根本成淫,輪回叁途,必不能出。如來涅槃,何路修證。必使淫機,身心俱斷,斷性亦無,于佛菩提,斯可希冀。」

  

  這一段話是釋尊對淫欲最詳細的開示,我所以詳細寫下來,是希望大家要注意到今天社會上有些修行者或道場是否有這些問題?道場的指導者對「淫欲」之問題是否真正了解?是否有正法可以克服?下面我們來探討這段話的意義。第一,釋尊在此中所說的斷淫是指正淫還是邪淫?這一點爭議很多,很多修行者認爲在家居士不斷夫妻關系,修行不會有成就,這些人就是認爲釋尊所說斷淫包括正淫及邪淫。我個人所了解應該是指斷邪淫而言。但因爲阿難是出家衆,本當斷正邪二淫,釋尊在此經是對阿難所說,當然不會特別強調斷邪淫。

  

  第二,此中釋尊說斷淫才有得菩提的希望,斷淫的意義是指要斷除男女或夫妻間的淫欲行爲嗎?我個人認爲好像不是如此,釋尊在這段話最後說「必使淫機、身心俱斷,斷性亦無......」的真義是什麼?我個人所了解,淫機的機就是機率,要使身淫、心淫的機會都沒有,那要怎樣做才有可能?我認爲最重要的是消除無始以來的「淫業」,淫業不除,「要使淫機、身心俱斷」那才是蒸砂成飯(不可能)。

  

  此外,什麼是「斷性亦無」的意義?我所了解是不要執著有淫欲之實性可斷,淫欲本空無,沒有體性,無可斷者,只要不執著,若執著實有淫欲可斷,想得菩提則希望渺茫。總結這一段話,我個人認爲釋尊教我們對淫欲的看法是:觀淫欲如夢幻而不執著其有體性,要修行斷除淫業,也要斷邪淫。(出家人斷正邪二淫)

  

  佛教或一些自認要出離世間的宗教,其所以要禁止情欲,主要是情欲本身的誘惑力太大,使人産生「執著」的力量太大,人一旦著迷,不但脫不了輪回,甚至傷生害命,造下惡業,古今中外多少英雄豪傑、帝王將相因女色而墜落,俗語說英雄難過美人關,何況一般凡人那能逃脫淫欲的關卡,各位也看看市面上的流行歌曲,十之八九是敘述情欲之事,可見情欲之事對人之影響力之大。因此,釋尊爲讓人了脫生死,只好製戒勸人遠離淫欲之誘惑,不要貪著淫欲,應該節欲,但並不是教要「斷」欲、禁欲。也許禁欲(如出家衆自願如此)對某些人修行較有幫助,但並非人人皆如此,每個人因緣不同、願亦不同,某些方法(如禁欲)對他不一定有好處。

  

  參、情欲的本質

  要修行了脫生死能斷除淫欲的誘惑當然是很好,但這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尤其在淫欲陷阱繁多的今日。人之所以爲人,主要是淫欲業障所致。叁界衆生之所以會出現,歸根就底就是因爲「生存」欲望之存在,而到了欲界之人畜更執著,認爲要以生殖繁衍個體才得以「生存」,爲繁衍個體,「神識」就造出能使人快樂之性器官,以誘人行淫繁衍個體。很多動物行淫欲之目的純粹只爲生殖,但人類卻隨時行淫欲以「享樂」,淫欲之行爲與願望互相「熏染」,長時間就形成淫相(第六識之名色)與淫習(第八識之業種),淫業因此就形成,因此衆生就輪回叁界,淫業重者緣生叁惡道(即畜生、餓鬼、地獄),輕者投生人界或天界(欲界各天)。

  

  肉體愛欲之發生是源于腦下垂體的前葉腺受到某種刺激後分秘「激素」,這些激素刺激性器官産生性沖動,就會有淫欲發生。引起腦下垂體前葉腺産生激素的刺激主要是我們的五官接受外面「淫境」所引起,例如看…

《從佛教的觀點看男女的情欲問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答葉建築師一文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