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佛教的观点看男女的情欲问题
药师山紫虚居士
壹、前言
人生最重要的两件事就是饮食、男女,饮食是维持肉体生命的存在所必须,而男女欲爱则是维持人类种族延续的必要活动,这里所称的男女是指单纯的男女肉体上的欲爱(即性爱)而言。本文所探讨的情欲问题则范围较广,本文所说的情欲包括身淫与心淫两方面,佛教统称为淫欲,身淫是指肉体的欲爱(即性行为),而心淫则是指内心对肉体欲爱的渴求,除了男女之间的淫欲之外,本文所谈的内容也包含男人与男人之间的淫欲,也包含女人与女人之间的淫欲问题。
由于佛教很少公开深入讨论淫欲方面的问题,而大多只叫人要节欲,大多数人对淫欲方面的问题了解不够,因此产生很多令人觉得奇怪的事情,例如很多学佛的居士很害怕与他(她)另一半做「那件事」,他(她)们害怕做「那件事」会对佛菩萨不恭敬,有些人做「那件事」后的第二天就不敢上佛堂。还有很多人认为做「那件事」会影响修行,有些人因此不敢结婚,有些夫妻学佛以后就变成「道友」,完全没有夫妻的样子。像这些事情使很多人困惑不已,有不少学佛的人与不是学佛的人都问过我学佛就一定要那样做吗?还有些年轻人认为佛教要人放弃情欲,那谈恋爱岂不是罪过?要结婚就不要学佛,有这种误解的人还不少。
尤其有些人说若不出家不断男女性爱,学佛不会有成就,这也使很多在家居士不愿学佛。然而,学佛就要放弃夫妻关系?有情欲关系学佛就不会有成就吗?要学佛有成就一定要出家吗?这些问题要彻底了解好像不是很容易,在本文中作者以自己对佛法粗浅的认识提出一些自己的观点给大家做参考,若有不正确之处请各位读者来函指正。
贰、禁欲的观念
古今中外世界很多宗教,包括佛教、天主教、印度教及中国的道教,几乎都主张禁欲或要求尽量节欲。基督教主耶稣一生没有结婚,几乎是苦行的修行者,他们中有名的使徒约翰更明白主张:替天主工作的人一定要身心圣洁,不能染爱欲。到今日天主教的修女与神父都是禁欲的。
道教自从汉朝末年以后就主张要修精、气、神,希望能修到羽化升天而名列仙班,他们认为有男女淫欲会损精气,因此要禁欲,至于道教中有些以男女性爱行「采补之术」者,那应属邪教,应不是正统的道教思想。
佛教的情欲只有在欲界存在,色界、无色界及各净土都没有情欲存在。有男女淫欲执着的众生就脱不出欲界,故佛教希望能做到没有情欲。佛教中告诉我们男女「成淫」的方式并不是只有性器官的接触,假如在欲界六层天之中,四天王天与忉利天男女行淫的方式与人间相同,但夜摩天则以男女「勾抱」成淫,兜率天以男女「执手」成淫,乐化天以男女「对面熟笑成淫」,到欲界第六层天(即他化自在天)则男女以「相视成淫」。他化自在天以上进入色界天就没有淫欲存在。
我们可以看出忉利天以上的四层欲界天众生只有「心淫」没有「身淫」。佛教有句名言:「三界众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也就是说有淫欲之心就会轮落三界之中而不得解脱。
释尊为要众生速得解脱生死,超脱三界之轮回,故在大小乘诸经中,很多地方都强调或暗示「女色」对修行之障碍,例如在增壹阿含经中,佛陀说「莫与女交通,亦莫共言语,有能远离者则离于八难。」在长阿含经中,阿难白佛言:「佛灭度后,诸女来受诲者当如之何?」佛言:「莫与相见,莫与共语。」阿难言:「设若相见,共语当如何?」佛言「当自检心」。
又如大宝经:「我观一切千世界中,众生大怨,无过妻妾女色诸欲,于女色所缠縳故,于诸善法多生障碍。」,其他还有很多佛经论中都有诃责女色之言论,如在四十二章经中,竟有十九章说到女色与情欲的危害。各位也许会觉得释尊似乎很轻视女性,其实不是如此,佛经中释尊会诃责女色的危害而少谈男色,我个人认为最大原因是当时印度社会修行人绝大多数是男性,这一点由修行者之中有成就的大多数是男性(女性不是没有,但很少)可知。
此外,以天生的生理条件而言,女性对男性的诱惑力的确是远大于男性对女性的诱惑力,基于这两个理由,释尊在当时对大部份的修行人强调女色的危害,目的只是要告诫修行的男众要随时提高警觉,不要掉入淫欲的陷阱中,我相信应该没有轻贱女性的意思。我个人认为,对今天的社会环境,佛经中释尊说到「女色」的危害应改为「淫欲」的危害较合实际,今天的社会由于人际接触频繁,人之思想开放,资讯广告发达等因素,使得同性恋俱乐部、星期五餐厅等在社会上到处可见,因此,除了以前女性诱惑男性外,今日男性诱惑女性、男性诱惑男性以及女性诱惑女性也都普遍存在,这些诱惑力对修行人的杀伤力所差无几,都是障碍修行的淫欲陷阱,所以我认为佛经中「女色」的伤害应改为「淫欲」的伤害。
除了以上的理由使佛教排斥淫欲外,我认为释尊在楞严经中对戒淫所作的开示也是使很多学佛人认为要断淫欲的主要原因。一般佛经讲戒律少有以淫为首,唯独楞严经。释尊在经中对阿难尊者开示:「云何摄心我名为戒,若诸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麈劳,淫心不除,麈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魔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炽盛世间广行贪淫,为善知识,令诸众生落爱见坑,失菩提路。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断淫心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一决定清净明诲。若不断淫修禅定者,如蒸砂石,欲成其饭,经百千劫只名热砂,何以故,此非饭本,砂石成故。汝以淫身求佛妙果,纵得妙悟,皆是淫根,根本成淫,轮回三途,必不能出。如来涅槃,何路修证。必使淫机,身心俱断,断性亦无,于佛菩提,斯可希冀。」
这一段话是释尊对淫欲最详细的开示,我所以详细写下来,是希望大家要注意到今天社会上有些修行者或道场是否有这些问题?道场的指导者对「淫欲」之问题是否真正了解?是否有正法可以克服?下面我们来探讨这段话的意义。第一,释尊在此中所说的断淫是指正淫还是邪淫?这一点争议很多,很多修行者认为在家居士不断夫妻关系,修行不会有成就,这些人就是认为释尊所说断淫包括正淫及邪淫。我个人所了解应该是指断邪淫而言。但因为阿难是出家众,本当断正邪二淫,释尊在此经是对阿难所说,当然不会特别强调断邪淫。
第二,此中释尊说断淫才有得菩提的希望,断淫的意义是指要断除男女或夫妻间的淫欲行为吗?我个人认为好像不是如此,释尊在这段话最后说「必使淫机、身心俱断,断性亦无......」的真义是什么?我个人所了解,淫机的机就是机率,要使身淫、心淫的机会都没有,那要怎样做才有可能?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消除无始以来的「淫业」,淫业不除,「要使淫机、身心俱断」那才是蒸砂成饭(不可能)。
此外,什么是「断性亦无」的意义?我所了解是不要执着有淫欲之实性可断,淫欲本空无,没有体性,无可断者,只要不执着,若执着实有淫欲可断,想得菩提则希望渺茫。总结这一段话,我个人认为释尊教我们对淫欲的看法是:观淫欲如梦幻而不执着其有体性,要修行断除淫业,也要断邪淫。(出家人断正邪二淫)
佛教或一些自认要出离世间的宗教,其所以要禁止情欲,主要是情欲本身的诱惑力太大,使人产生「执着」的力量太大,人一旦着迷,不但脱不了轮回,甚至伤生害命,造下恶业,古今中外多少英雄豪杰、帝王将相因女色而坠落,俗语说英雄难过美人关,何况一般凡人那能逃脱淫欲的关卡,各位也看看市面上的流行歌曲,十之八九是叙述情欲之事,可见情欲之事对人之影响力之大。因此,释尊为让人了脱生死,只好制戒劝人远离淫欲之诱惑,不要贪着淫欲,应该节欲,但并不是教要「断」欲、禁欲。也许禁欲(如出家众自愿如此)对某些人修行较有帮助,但并非人人皆如此,每个人因缘不同、愿亦不同,某些方法(如禁欲)对他不一定有好处。
参、情欲的本质
要修行了脱生死能断除淫欲的诱惑当然是很好,但这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尤其在淫欲陷阱繁多的今日。人之所以为人,主要是淫欲业障所致。三界众生之所以会出现,归根就底就是因为「生存」欲望之存在,而到了欲界之人畜更执着,认为要以生殖繁衍个体才得以「生存」,为繁衍个体,「神识」就造出能使人快乐之性器官,以诱人行淫繁衍个体。很多动物行淫欲之目的纯粹只为生殖,但人类却随时行淫欲以「享乐」,淫欲之行为与愿望互相「熏染」,长时间就形成淫相(第六识之名色)与淫习(第八识之业种),淫业因此就形成,因此众生就轮回三界,淫业重者缘生三恶道(即畜生、饿鬼、地狱),轻者投生人界或天界(欲界各天)。
肉体爱欲之发生是源于脑下垂体的前叶腺受到某种刺激后分秘「激素」,这些激素刺激性器官产生性冲动,就会有淫欲发生。引起脑下垂体前叶腺产生激素的刺激主要是我们的五官接受外面「淫境」所引起,例如看…
《从佛教的观点看男女的情欲问题》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