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从佛教的观点看男女的情欲问题▪P2

  ..续本文上一页到色情影片,听到淫的声音等。由潜意识「淫业」(来自淫习与淫相)使意根(大脑)作用亦会刺激脑下垂体产生淫欲。还有一些淫欲的原因好像与脑下垂体受刺激无关,例如在打坐中之性勃起产生性冲动,这好像是因为「气」行经性器官时不能顺利通过所引起。还有,好像健康的人长时间没有性行为亦会「满则溢」。身体衰弱、饥饿过度或者有某些特殊疾病之人亦不会有淫欲之行为,这些有可能是纯粹的肉身问题。

  

  由人之五官受到「淫境」之刺激产生淫欲,其原因是这些刺激到达第六识后,由于过去生的淫习与淫相引发对淫乐的记忆,因此会有淫欲之心产生。所以表面上肉体之爱欲是脑下垂体与性器官之共同作用,但本质上「淫业」是最重要之原因。

  

  另外一点情欲与性征系统(包括性腺、性器官、脑下垂体前叶腺等)及神识之间的关系也是我们所必须了解的,人之情欲与性征系统之发育情形有关,发育未到相当程度的孩童似乎情欲的现象很少,随着年龄增长,性征系统逐渐发育成熟,情欲的现象逐渐出现。年纪很小的孩童对「淫境」的染着似乎没有(理论上也许有一点),主要原因是他们尚没有发育成熟的器官可以用,要知道,众生的神识要有「根」(器官)才会有表达作用。

  

  据我个人所了解,人类性征系统之发育成熟过程,是被神识所操控,而不是基因的问题,当人初生,神识入胎就取「基因」(细胞的染色体内)中的记录制造性征器官,但只是准备未来使用而已,使用者是神识。人类为达到种族之繁衍及个体发育之双重行为,性征器官必须存在,但不能太早成熟以免影响个体之发育。当个体发育成熟到一定程度,性征器官也就发育差不多了,神识才有「根」可以表达淫欲。而神识之所以要表达淫欲就是无始以来在三界轮回对情欲快乐的贪着所致,也就是淫业的问题。

  

  总结这一段,我们可以说,人的身体器官之所以有淫根(性征器官)以及人之所以有淫的欲望,主因是「淫业」,其与人的自主意识及外面的淫境三者共同造成淫之行为(身、口、意三淫业)。

  

  世界上也有些人相爱相许,但不做「那一种事」,这只是心淫的层次,还是在三界轮回之中,只是层次高一点而已。

  

  肆、断绝情欲与不执着情欲

  有情欲的业因才有人类的存在,若人皆断除淫欲的行为,人类很快会由世界消失,强行要学佛的人断淫欲行为似乎也不合理。对一个居士不能断淫欲行为,又想能学佛了生死是否有可能?是否有这种方便法门存在?答案在小乘是没有,在菩萨乘是有,而在密乘(金刚乘)更不是问题。著名的维摩诘经上说:「不断淫怒痴,而不与俱」。

  

  意思是淫怒痴之心亦源于自性,故不可断,但可以「转」。淫怒痴可以面对,但不要执着起贪爱之心。维摩诘居士的「不执着」观念对居士学佛者最为重要。要能面对世间各种善恶麈境不起执着,而不是断绝麈境、逃避而不去面对。居士学佛者都要好好研读维摩诘经,并以他为修行、做人行事之榜样。维摩诘居士是个大菩萨,在释尊时化生在毗耶离(城市名)大城中,「虽为白衣,奉行沙门清净律行,虽处居家,不着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现有眷属,常乐远离,虽服宝饰而以相好严身,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若至博奕戏处辄以度人,受诸异道不毁正信。虽明世典常乐佛法。」

  

  这些话是说维摩诘现居士身在世间,也有妻子眷属,也做一般人之事,如看各种书(包括外道书籍)、戴装饰品等,但他内心不贪着这些事,最重要的是他一有机会就到处渡生。他说虽饮食而以禅悦为味,不是说他吃东西时还在做禅定,只是说他不贪着饮食之美味,而经常乐在禅悦之中。居士不像出家众面对较单纯的环境,居士一般有父母、妻子、儿女,要赚钱要做事,要面对长官、同事及各种复杂之人际问题,每天几乎都不离淫怒痴的各种境界。

  

  例如有些人为了全家的生计问题,不能不与他人上酒家应酬,去面对女色的诱惑。这时能不能免除「污染」就看是否能心不执着了。当然,这种不染的工夫说起来只有「不着」两个字,但做起来可不容易,但常下工夫可以减少「污染」的程度。把「不着」的工夫用于爱欲就是要不贪着淫欲之乐,尤其是在「重要关头」之时,否则,必落三界。这必须有工夫能做到「以大慈心」成就自己的眷属而自己不着淫乐,这是对高层次的修行者而言。对一般学佛之人,只要守五戒之淫戒,能不邪淫就很好了,不要想太多,否则会成障碍。当然,若有要做佛事者,事前「清净」一段时间有时候有必要,详情不在此谈论。

  

  伍、密宗的双身像

  密宗的佛像中有很多双身像,即男女互相拥抱在一起的像,一般人称为欢喜佛,有污辱佛教的意味。这些佛像并非一种,而有很多,有佛、有菩萨亦有金刚萨埵。这些佛像都有悠久历史,按密宗修持上说,他们都具有「乐空双运」或「双身大乐」之义。据我个人所了解,淫欲的「行为」是人类繁衍种族所必需,这些双身像就是示现给人们看,居士修行者必需面对自己的妻子,必须面对淫欲之行为,但这些佛像的本身及眷属(藏经称明妃或部母)都是脸现可怖愤怒之像,脚踏动物或邪气模样的人物,这表示要大家以大定力、大智慧克服淫欲行为之淫乐障碍以求解脱,但亦不碍繁衍人类种族之活动。双身像很多皆有高明深妙的本尊修持法门,绝不是世俗所称的淫乐象征。这在密宗大多列为最高级的无上密法,一般学佛者最好不要轻易自行盲修瞎炼,也不要乱加毁谤,以免犯谤佛之口业。

  

  陆、谈情说爱与婚姻

  佛教的根本思想十二因缘讲得很清楚:无明后有行,行后有识,识后有名色,名色然后有六入,六入(六种器官)然后有触,触后有受,受后有爱,爱后有取,然后有占有之事,接着就要有生老悲忧苦的结果。男女的爱情开始是双方接「触」以后,是否「来电」则接「受」对方而有「爱」情发生,然后才会决定嫁娶(取)并占「有」对方,以后就会有「生」活上柴米油盐及养子女的问题。这些是「触」以后就决定是否「受」的问题,是自己愿不愿意,而不是该不该有爱情婚姻的问题。若愿意则生老悲忧苦(当然也包括一些小乐之果)之果就必须甘愿承受,不能后悔。

  

  双方若已决定承受婚姻之事,那就要双方相互照顾互相鼓励,在此生结善缘,使双方感情生活和谐。爱情也是一种很大的力量,能使人精神愉快充满活力。以因果来看,婚姻很多是过去生某些前因所衍生的果报,此生既现,则有怨要化解,有恩要了结,不要在此生生命结束时尚有遗憾而延续到来生。

  

  我们既已学佛,就要用佛经的智慧,要观世间一切如梦幻,我们既要进入爱情婚姻的梦中,就要以慈悲心抱着成就家庭而牺牲自己之心,成就短暂之美梦,使在时空交会的短暂中能发出家的光辉,那也是难能可贵的。但也不要忘记时常提醒自己,世间毕竟无常,婚姻爱情之乐也是短暂无常,再甜蜜也有破灭之时(最多在肉身死亡之时)。

  

  当肉身败亡后,彼此就不相识,就是识中留有爱,但又如何?只是潜意识的幻影而已,来生要再相见要相识,毕竟机会很少。我个人认为要真正能长久在一起,只有双方一起修习佛道,若双方皆能修成佛菩萨的「化身」,则永生永世彼此了知,那才是永远在一起。双方可以在无尽的明天共同出世间行菩萨道,这是永久的「爱侣」(并非一般的情爱),这才是究竟。各位也许认为很困难,但只要有恒心亦会有成功的一天。此外,我建议各位在找另一半时最好能找个志同道合,有慈悲心,能共修佛道的伴侣。

  

《从佛教的观点看男女的情欲问题》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答叶建筑师一文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