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诘經佛道品點滴言
藥師山紫雲居士
上期已明了佛國的殊勝,這期我們來看看維摩诘居士如何教導我們通往佛國的大道並了解什麼是佛道。
文殊菩薩是協助衆生開智慧的佛菩薩,在此處代替佛弟子向維摩诘大居士請教如何通達佛道及什麼是如來種這二大問題,這也是當今學佛者的主要課題。
壹、如何通達佛道
菩薩于各道中行事時內心無怨無悔,要了解各道衆生的特質。協助各道衆生以解其苦,而自己心不染、行不著,功德圓滿可入佛國。
文殊師利問維摩诘言:「菩薩雲何通達佛道」。維摩诘言:「若菩薩行于非道。是爲通達佛道。」又問:「雲何菩薩行于非道。」
答曰:「若菩薩行五無間,而無惱恚。」
下面說出得道修行者或菩薩在各道渡生時,仍能自在不受染,或做各種事時不與俱、不執著,保持著菩提心及護著本心。
至于地獄,無諸罪垢。
菩薩在地獄道渡衆生時,本性不受到垢染,渡生時慈悲爲懷協助他們將業障及痛苦消除。(此處應該學習地藏菩薩的本願)
至于畜生,無有無明憍慢等過。
菩薩在畜生道渡生時,教導此道衆生改變自以爲是、以錯爲是及無明憍慢的習性,使他們能轉入佛性及慈悲的理念中。
至于餓鬼,而具足功德。
菩薩在餓鬼道中教導衆生破除他們只管自己、自私自利的行爲。使功德具足,早升善道。
示入聲聞,而爲衆生說未聞法。
聲聞修行人比較自私,只顧自己解脫,而不願行菩薩道。菩薩爲聲聞道中衆生說明大乘佛法,以破除修行錯誤的認知。
示入于魔,而順佛智慧,不隨他教。
魔有魔的觀念及認知,在色界及欲界中,他化自在天及大自在天都有自我、自大的習性,菩薩要用佛智慧及方便法教導,而不被他們所誘惑,此時佛法的正知正念是很重要的依據。
行色無色界道,不以爲勝。
色界及無色界的衆生有好大喜功、注重排場的特色,所以菩薩教導他們一切事要能知成住壞空的自然道理,一切隨緣,因緣具足努力行事,而不著名與利之事。如此則能破除心中的障礙而使修行更上一層樓。
示入辟支佛,而成就大悲,教化衆生。
辟支佛有大智慧,菩薩教化辟支佛衆生行大悲、大慈心,使具有辟支佛根器的修行者更上一層入佛道。辟支佛的空慧定性很好,但須加強行菩薩道,在福報方面增長資糧,才可完成佛道。佛道是要福慧雙修、缺一不可。
現遍入諸道,而斷其因緣。
菩薩在邪道、外道渡生時看到不正確的觀念時,仍不舍邪道、外道衆生促使其斷不正確的認知而能入佛道,走正確的修行路途。
現于涅槃,而不斷生死。
涅槃分二種,爲有余依涅槃及無余依涅槃。無論那種方式,仍須繼續渡有緣衆生。
示行貪欲,離諸染著。示行瞋恚,于諸衆生,無有恚礙。示行愚癡,而以智慧,調伏其心。示行悭貪,而舍內外所有,不惜身命。示行毀禁,而安住淨戒。乃至小罪猶懷大懼。示行瞋恚,而常慈忍。示行懈怠,而勸修功德。示行亂意,而常念定。示行愚癡,而通達世間出世間慧。示行谄僞,而善方便隨諸經義。示行憍慢,而于衆生猶如橋梁。示行諸煩惱,而心常清淨。現于讷鈍,而成就辯才,總持無失。示入邪濟,而以正濟度諸衆生。
菩薩在欲界渡生,調教的方法可用下列各種方式,在維摩诘經的後面文章中有說明貪瞋癡要不與俱。此處是指已有修爲的菩薩,身在欲界而心在佛處。一般用下列的方式可以教導衆生的不明。
貪欲用離染法。瞋恚用慈忍方式,使無有恚礙。愚癡用智慧調心,通達世間及出世間智慧。悭貪用舍內外。毀禁用淨戒而學習使不犯。懈怠用勸修功德。亂意用念定力增強。谄僞用善方便隨諸經義。憍慢用視衆生如橋梁就無法再如此。煩惱用心清淨。讷鈍用成就辯才,總持無失。邪濟用正濟度衆生。有妻妾婢女用離五欲。資生用無常。
因此仍要觀無常。環境很好,以爲自己沒有煩惱的衆生,總有一天仍會死亡,或失去所有及自己所愛。那麼爲什麼不學佛了脫叁界找回自心呢?如此可以生生世世乘願再來,做自己的事,不爲因果、業障困惑之苦。
貳、如來種是什麼?
如來種是啓動成佛的種子或動力。換句話說,破除無明種即下面所論的十項即可成佛、爲如來。其實應該說一切煩惱都是如來種。此處有些觀念紫虛居士在弘法時已有詳論,尚有不明時,可再討論、研究。
于是維摩诘居士問文殊師利:「何等爲如來種」文殊師利言:「有身爲種。無明有愛爲種。貪恚癡爲種。四顛倒爲種。五蓋爲種。六入爲種。七識處爲種。八邪法爲種。九惱處爲種。十不善道爲種。以要言之。六十二見,及一切煩惱,皆是佛種。」
修行要正確方式才可以入佛道。處叁界內用有爲法,叁界外用無爲法(此處屬無上密法)。若無法用無爲法繼續修行是不能發菩提心的。因此用了一些譬喻,如蓮花生于汙泥之中,下巨海才得無價寶珠。最終目的是說明凡夫及不明衆生要實修實證及要深入各界渡生,學習菩薩精神以後,了知詳情,才能通往佛道。若如下文所言,以世間清淨無爲觀念(空無),終無法入正法修行。
若見無爲入正位者,不能複發阿褥多羅叁藐叁苦提心。譬如高原陸地,不生蓮華。卑濕淤泥乃生此華。如是見無爲法入正位者,終不複能生于佛法。煩惱泥中,乃有衆生起佛法耳。又如植種于空,終不得生。糞壤之地,乃能滋茂。如是入無爲正位者,不生佛法。起于我見如須彌山,猶能發于阿褥多羅叁藐叁苦提心,生佛法矣。是故當知:一切煩惱,爲如來種。劈如不下巨海,不得無價寶珠。如是不入煩惱大海,則不能得一切智寶。
修行是非常辛苦的一件事,一切相對之事或煩人的事皆爲如來種,這可透過實修實證的修持了解,最後當能發菩提心、行菩薩道而不退轉,此時才不過是剛剛學佛而已。因此當面對困境時要知道這是修行上的增上緣,勿氣餒、勿煩惱,這是我們要注意的。
爾時大迦葉歎言:「善哉,善哉。文殊師利。快說此語,誠如所言。塵勞之俦,爲如來種。」
對聲聞界提出的忠告是相當嚴厲的,修行對業障重的衆生都可以發無上心,因業障重的衆生都有禮佛、拜佛、供佛的心,獨對聲聞界自以爲修行很好只在頑空下自以爲是,又不再發菩提心度衆,因此想入佛道是非常難辦的。所以說他們是永遠無法在佛道上再走,所以大家要切記!切記!勿在此處留戀,而要百尺竿頭更上一步。
我等今者。不複堪任發阿褥多羅叁藐叁菩提心。乃至五無間罪,猶能發意生于佛法。而今我等,永不能發。譬如根敗之士,其于五欲,不能複利。如是聲聞諸結斷者,于佛法中,無所複益,永不志願。
參、居士修行的方法
維摩诘特別強調居士的修行法,而且說明若看完此段後,仍不能發菩提心應是癡冥無智之人。
爾時會中有菩薩。名普現色身,問維摩诘言:「居士。父母妻子,親戚眷屬,吏民知識,悉爲是誰。奴婢僮仆,象馬車乘,皆何所在。」
居士修行法如下:是用一首偈來勸告居士。
智度菩薩母。方便以爲父。一切衆導師。無不由是生。法喜以爲妻。慈悲心爲女。善心誠實男。畢竟空寂舍。……。誰聞如是法。不發菩提心。除彼不肖人。癡冥無智者。(請參考原文)
居士修行因有父母妻子,親戚眷屬及一些人間所有一切東西,這只是因緣際會成熟而已,並不是究竟,最究竟的是要證法身、證自性,因此在偈中說明如何拜佛,學佛的目的很清楚可以知道的。
居士修行要身在紅麈、心在佛處,若無法做到,那也要常常反省自己所作所爲,最好是要護住本心,使其不染,那麼回淨土也才方便。對世間要不著,視爲夢幻泡影,如是經過長時間的修習後,才可一步步地前往佛道。
菩薩渡衆生應該朝下面幾個方向努力:
一、知道成正覺的路途及上求佛道的學習路程。
二、在各道中下化及饒益衆生的方法。
叁、用大乘方式修行。
四、佛國淨土的狀況。
五、供養法。
六、降魔及建道場。
七、最後已達由有量到無量的空境界,才由「空」起「用」,以方便法度無數衆生。道無量,行無涯,智慧無邊際、度脫無數衆生,並贊歎如來功德。
看完這一段佛道品,再看藥師山的修行方式,不也是如此嗎?維摩诘居士深知「居士」的障礙,也在此說明一切,但一定要知道很多事,以不染、不與俱的方式處理,深刻了知自己本心的清淨,自在,無量。即使在世間或其他不好的道中也很自在。要達到如此境界(也是通往佛道的過程),是須要學習行菩薩道的方法。願大家在藥師山學習菩薩道的精神。(很多學習的過程屬無上密,一定須要到某一次第才能了解真正的意思,千萬不要盲修瞎煉,如不染、清淨心、不與俱、供如來等,都有其方法,依次第學習自會了知。)
《維摩诘經佛道品點滴言》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