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洲大師簡傳

  “證得菩提金洲師。”

   值得宗喀巴大師這樣稱贊的大菩薩色嶺巴(義爲金洲師),名叫卻季紮巴(義爲法稱)。這位大師多生薰修菩提心,以此心懷大悲,成熟了護持大乘教法的偉大願力,乘願而降生于金洲中,成爲國王的太子。金洲這一地方,四大洲及八小洲中任何一洲都不是。這一洲接近南贍部洲,周圍環繞以大海,出産金銀等很多寶藏,一切方隅,都有幽林連貫,而爲莊嚴。並出生蓮花與優波羅花等很多悅意奇花,俨然如天界中的一所樂園。它是有很多空行、勇士所住的二十四聖地中,著名的瓦納底巴聖地。在這樣的島國中,這位大菩薩生爲這一島國國王的太子後,不久他口中常時誦出“悉納悉納”皈依叁寶的語句。在這一島國中,有時佛教興盛,有時外道大興。當時,雖然正是外道大興的時候,但由于他是王太子,誰也不能扭轉他的意志。這位王太子長大成人時,在一山洞中獲得一尊古銅鑄釋迦佛像,當即奉安佛像供養諸供;由此島國中獲得空前未有的七倍豐收,無病少惱等吉祥,同時到來。以此金洲島國全體人民都信奉佛教,都說最好是派王太子去求佛法。王太子也極生歡喜地前往贍部中,正逢在金剛座如同諸羅刹來赴供會那般熱鬧的時期,那時,一切有智慧功德的人士,都前來當地聚會。雖然聚會了很多善巧有成就的人物,但是王子他對于其他大德不生信解,而獨獨對摩诃喜羅達羅極生信仰。他和這位阿阇黎同行了七天,阿阇黎忽然不見,王子只好四處訪問也無所獲,以此倦極而睡去,在睡夢中見兩小兒口中唱道:“抛棄鄉土與受用,一時成熟不決斷,經久失敗或速失,種姓雖賢但智小。”聽後醒來,看見阿阇黎摩诃喜羅達羅這位彌勒瑜伽大師,已真實坐在他身邊。他當即生起無量敬信,供養曼遮,祈禱求加持。這位阿阇黎歡喜允求,而引度他身入佛門,出家受具足戒。他在師前,聽受叁藏及四部密續所攝之教授;特別是聽受佛的密意——二大車輪所釋的教授,深觀與廣行圓滿道體,所有叁士道次第教授,如瓶注水,完全領會于心中。師爲立名叫“色嶺巴·卻季紮巴”(義爲金洲師·法稱)。

   他複在印度其他很多善巧有成的大德前,聽受了許多顯密經教,主要是他依止彌勒瑜伽師爲師,在師前聽受教法有七年之久,同時精修菩提道次第。以此對于所有菩提道次第緣念法門,證得徹底的悟達。複精研《現觀莊嚴論》,與《般若經》經論兩合的教授,由此成爲卓越的善巧者。特別對于由文殊菩薩傳與寂天的推己愛他的偉大菩提心教授,他心中生起悟達,專以這一教授爲修要,其余所有一切地、道、果都成爲這一教授的支分而生起。以此他被稱爲當時的菩提心教主。宗喀巴大師觀察到這些事實因緣,以此贊美他說:“證得菩提金洲師。”由于他有極大的慈心、悲心、菩提心,一切人士都以默哲巴·慈氏名號來稱呼他,對他遍稱爲“金洲慈氏。”

   後來,金洲大師完成了他的心願,也就回到金洲,大宏佛法,由此成爲一切人士頂寶般的大德。這位金洲大師他對金洲所有信衆,及從贍部洲中前來求法的一切人士,廣大宣說大乘教法,猶如“妙高宮”移到人間那樣大乘法音遍布一切方隅。金洲所有人衆,都口誦皈依叁寶,發菩提宏願,自然地精行善業,勤供叁寶。所有外道邪說,如白日枭鳥,都斂聲消迹而不見。繼後,金洲大師爲了令佛教長久住世起見,他著作有卓越的菩提道次第教授《般若現觀莊嚴經論兩合釋論》,以及《菩薩修心次第》、《起伏覺悟修心法》、《聖不動金剛修法》、《現觀莊嚴論釋十一要義攝論》、《集學現觀莊嚴論》、《毗那夜迦忿怒明王修法》等著述。

   這位金洲大師總對于佛教作了廣大的弘揚,特別是對阿底峽尊者前往金洲,在他的宣教宮中居住十二年的當中,他傳賜了菩提道次第圓滿教授,消災增益等法,令阿底峽尊者心中注滿菩提心甘露。由菩提心之力,能令一切見、聞、憶念、接觸他的信衆,都得到攝受和成熟定解;並使阿底峽尊者的事業比較其他班智達成就大德們的事業爲廣大。特別是使北方雪山叢中西藏地區,難調難伏的粗野衆生,哪怕只一見尊者的身容,一聽語音,乃至僅聽得尊者的名字都能生敬信;聞其名而思念其人時,都能令各各的煩惱粗性頓息,油然生起敬仰。在這濁世中極濁末劫中,人們都喜念各自鄉土中早先耆老們的談論,而認爲自土的全是真實,他者盡是昏庸。這種親愛疏憎的暴風,遍布一切方隅,以此任何大德前來都難使他們生信。可是對于具德阿底峽尊者,不管是任何宗派、地區、寺院所有尊、卑、中庸的人們,一聞其名,都合十起敬,對他所說法語甘露,縱然自己不能實修,也都贊說這是異常的,而發願奉行,不離其教。宗喀巴大師觀察到這些事實因緣,贊美尊者頌中說:“金洲王子上師前,求得菩提心甘露,作出饒益衆生業,阿底峽尊者前我祈禱。”這樣的金洲大師卻季紮巴,他廣作弘法利生事業,圓滿了他此生應化事業時,示現圓寂,往生兜率法宮中。

  以此意樂修行菩提道次第的人們,應當謹向金洲大師,虔誠祈禱求加持。並當效法這位大菩薩的清淨行傳,以修菩提心爲心要,得知一切經論,都是令未生起菩提心者得生,已生起者得輾轉增上,而結合整個圓滿道體,努力勤修。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