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親友書略釋▪P8

  ..續本文上一頁蘊是從時節中産生,而且常有,那麼,可以推知既然果(五蘊)是常有,那麼因(春等時節)也必須常有,但爲什麼春天不是常有的?若因(春等)是變化的,那果(五蘊)爲什麼會是常有的?肯定不會,所以五蘊亦非常有。有些說,自然本性當中産生的,如數論外道說是從自性、神我中産生,此說法在《入行論·智慧品》中已廣破了,此處從略。有些外道說是無因而生,如順世外道說我無緣無因而生,此亦不正確,如果不需各種因緣而生,爲什麼火焰不能生黑暗呢?有說是大自在天所生,但反複觀察亦不正確……那我究竟從何而生呢?佛教觀點是以十二因緣當中的無明愚癡業等作因,然後,如輪一樣流轉而生。首先有愚癡,然後有愛,最後對愛産生執著,以此緣起産生無明。在顯現上是煩惱無明所生,並不是外境地水火風,亦不是世間天等所造。但在究竟智慧面前,我和衆生都不存在,是空性的。

  庚二、(宣說正道)分叁:辛一、道的違品爲叁種結;辛二、道的正品順緣爲精進;辛叁、道的本體爲叁學。

  辛一、(道的違品叁種結):

  戒禁見身見,及毗織吉蹉,

  應知叁種結,能縛木叉門。

  我們修道過程中有叁種最大障礙法,即戒禁取見,薩迦耶見和猶豫叁種結。爲什麼稱爲“結”呢?因爲對叁界輪回沒有生起真實的厭離心,所作所爲與佛所說離欲出離等法背道而馳,所以被束縛于叁界輪回當中,一直不能出離,就象疙瘩無法解開,故名爲結,亦有障礙之義。此叁種結在凡夫相續中根深蒂固,很難斷除,直到得到一地菩薩時,才能全部斷除,如《入中論》雲:“生于如來家族中,斷除一切叁種結。”下面詳說叁種結:(一)戒禁取見者,本來是想學習正確的見解,行持清淨的戒律,但是由于錯皈依了外道,而受持邪見解和邪戒律,如外道行持的火瑜伽或水瑜伽,這種修法得不到解脫。如同一人欲去某地,但在路途中迷失了方向,不能到達目的地;(二)薩迦耶見者,亦名身見,是由于無明習氣把整個五蘊執著爲我。如果不斷除對五蘊的執著,就得不到解脫,所以身見是必須要斷除的。如同一人不知道目的地的所在;(叁)毗織吉蹉者,即猶豫,對佛法和聖果生起懷疑,暗思:我如此修持會不會得到佛果?因果是否真實?……,這種人無法得到解脫果。就如同行者欲去某地,但又對目的地去與不去有無意義等生起猶豫,那他是去不了的。戒禁取見、身見、猶豫是我們修行過程中叁大違緣障礙,如果沒有斷除,則能將我們解脫之門關閉。故應勵力斷除叁種結,敞開衆生解脫的大門。

  辛二、(道的正品順緣爲精進):

  解脫終依己,不由他伴成,

  勤修聞戒定,四真谛便生。

  此頌爲我們開示了修持佛法當依精進之理。雖然本師釋迦牟尼佛及諸大善知識,以無上的大慈悲心爲我們轉了甚深的*輪,傳授了稀有的教言,但解脫還是需要自己精進努力去行持才能得到,若對修法不精勤,沒有出離心和菩提心,整天放逸睡眠而希望得到解脫,是根本不可能的。雖然上師們很慈悲,但此“慈悲”乃是以悲心攝受,爲弟子傳深教授,辨取舍境,依如來教示解脫道,除此之外哪有其它悲心。所以解脫還是依自己努力精進,無法依靠他人幫助,如雲:“我爲汝說解脫法,當知解脫隨自轉。”故應精勤聞思,修持戒定慧叁學,對應了知的苦、應斷的集、所希求的滅、所依靠的道等四種真谛認真修學,力求證悟其本性。

  辛叁、(道的本體爲叁學)分二:壬一、總說叁學;壬二、別說慧學。

  壬一、(總說叁學):

  增上戒心慧,茲學可常修,

  百五十余戒,鹹歸此叁攝。

  我們修行過程中,應清淨戒律,恒常修習叁摩地(心學),成熟辨別諸法實相之慧學,此戒定慧叁學我們應該經常修習,使其增上。爲什麼呢?因爲我等大師釋迦牟尼佛宣說的所有佛法內容,全部可以歸納在叁學當中,除叁學外再沒有其他的法,所以高僧大德對戒定慧叁學極其重視。小乘出家比丘戒二百五十條,以及比丘尼戒,大乘菩薩戒等都爲叁學所攝,所以增上叁學,對修持佛法極爲重要。

  壬二、(別說慧學)分二:癸一、生起出離心;癸二、趣入涅槃。

  癸一分二:子一、厭棄今世;子二、出離輪回。

  子一分二:醜一、略說;醜二、廣說。

  醜一、(略說):

  于身住身念,茲路善修常,

  如其虧正念,諸法盡淪亡。

  龍樹菩薩告誡我們:護持正念很重要。對身體應該經常以正念觀照,如常以智慧觀察身體來源,身體結構,以及身的本性。首先觀察身之來源,它是父母不淨種子所生,故來源不淨,《寶鬘論》雲:“由精血混合,不淨種子生……”。又觀察身結構,是由叁十六種不淨所成,論雲:“由彼不淨聚,濕皮所纏裹……”。繼而觀察身之本性也是不淨,如《入行論》雲:“宜人冰片等,米飯或菜蔬,食已複排出,大地亦染汙。”身體暫時的本性是不淨,究竟本性爲無生的空性。這樣觀照身、口、意生起出離心的坦途,應該善于修持。恒常觀照使正念不失。因爲如果正念虧損了,那其他的善法也就全部滅亡了。

  醜二、(廣說)分二:寅一、壽命無常;寅二、人身難得。

  寅一分四:卯一、死期無定而觀無常;卯二、決定死亡而觀無常;卯叁、依其他理而觀無常;卯四、無常的結尾。

  卯一、(死期無定而觀無常):

  壽命多災厄,如風吹水泡,

  若得瞬息停,臥起成希有。

  叁界六道衆生,有生必有死,一切皆是無常的本性。《除憂書》雲:“地上或天中,有生而不死,此事汝豈見,豈聞或生疑。”生已必定要死亡,生而未死者,這種事例不說見到,就是連聽都從未聽過。尤其贍部洲人壽命無定,違緣災難很多,以生病、戰爭、地、水、火、風四大等違緣,隨時都有失去寶貴生命的可能,誠如《地藏經》中所說:“無常大鬼,不期而到。”我們的壽命如同大風中的水泡一樣,馬上就會破滅,其它經中也講過生命猶如風中的油燈,很短的時間內便會熄滅。佛經雲:“人命在呼吸間”,剛才還在一呼一吸,仍然停留于今世,但是呼吸一停,就馬上到後世去了,所以人們在熟睡中未死,清晨仍能起床,誠爲稀有之事。藏文《親友書》中的此頌是:“如水聚泡遭風壞,今生多災更無常,安然無覺沈睡中,能得醒覺真稀奇。”已經了知死期無定之理,宜當精勤修習。

  卯二、(決定死亡而觀無常):

  卒歸灰燥爛,糞穢難久持,

  觀身非實法,滅壞墮分離。

  衆生對自己的身體非常執著,時時刻刻中嚴加保護,又怕受熱,又怕遭寒,稍有不適便心中憂慮,唯恐失去此身,爲了此色身的延續,因此也不斷地造了很多惡業,但這糞穢之身,最終會壞滅,其歸屬于何處呢?有的人死後,身體被火葬變成了灰塵;有些被製成幹屍;有的扔在水中或埋在地下,慢慢地腐爛;有的扔到屍林中,成爲老鷹等之食物;修行很好者不舍肉身飛往淨土,或直接變成虹身,……。總之,這個身體極難長久安住,一定會失壞,沒一點兒可靠性。百年之後,我們肯定都已不複存在,所以對此身不應執爲常有,不能認爲此身如同金剛一樣無能摧壞。應經常觀察了知此身是無實法,是壞滅的本性,分離的本性,總有一天此骨肉等所組成的身體會與我們分開,支離破碎。所以對此身體不應生貪執,應借用它精進修持正法,利益我們的今生後世。

  卯叁、(依其它理而觀無常):

  大地彌盧海,七日出燒燃,

  況此極微軀,那不成煨燼。

  以衆生福德所感而成的四大洲,堅硬的金剛大地,妙高的須彌山(彌盧),以及深不可測的四大海等外器世間,當壞劫到來七個太陽齊出之時,初禅天以下的器世間不是一刹那全皆燒毀了嗎?在《地藏經》中說此世界壞時,地獄有情業報未盡,則以業力移向他方世界,待此世界又成時,再轉移回來。既然如此堅固的器世間都會毀滅,更何況我們如蚊虻一樣微不足道的身軀,難道會恒常不壞,不被無常所吞嗎?決對不可能,此身一定會壞滅。無垢光尊者在《如意寶藏論》亦如此說:所有在世間的人,在一百年中全部都會死亡。還說:衆生所依非常莊嚴的四大部洲等器世間亦是無常象水泡一樣,自己的身體有什麼可靠的。所以應了知我們的軀體是沒什麼可靠的。

  卯四、(無常的結尾):

  如是無常亦非久,無歸無救無家室,

  生死勝人須厭背,並若芭蕉體無實。

  總而言之,叁界內外器情世界諸法都是刹那刹那壞滅的無常法,不能成爲長久的依靠處,很快的時間內就會毀滅。有些現象,從表面上看是很堅實的,但從其本體上觀察,亦不離無常本性,佛經中亦說:“叁界無常如秋雲,有情無常如水月。”叁界輪回無一點堅實,全部是無常的,猶如秋天的雲一樣,突然地生起,又馬上消散了。有情衆生們猶如水中月影,平靜時月現水中,微波稍起,則消失不現。

  最後無常到來之時,無有一法你可以依靠,也沒有誰能救護你,亦沒有什麼房子可供躲藏,即使你鑽入無縫鐵箱中,外邊成千上萬勇士圍繞,亦無法躲避此無常大鬼。無論以什麼樣的方法,多麼大的悲心,也不能讓你不死,即使藥師佛親自來到你面前,也救護不了你,這就是無常的本性啊!因此,勝人(樂行王)你要厭棄,遠離如芭蕉樹一樣無實義的生死輪回。芭蕉樹,從外面看倒也頗爲莊嚴,但當你將其皮一層層剝開,到最後卻得不到一點兒實質。同樣,輪回諸法從外表上看也很有誘惑力,但當你通過智慧一觀察,就會得到毫無意義、充滿痛苦、急應出離等結論,也因此讓修行人明白,從根本上舍棄輪回才是最明智的選擇!

  寅二、(人身難得)分叁:卯一、總說人身難得;卯二、順緣依四輪;卯叁、違緣離八無暇。

  卯一分二:辰一、以喻說明人身難得;辰二、得人身不應造惡業。

  辰一、(以喻說明人身難得):

  海龜投木孔,一會甚難遭,…

《親友書略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