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小孩子應該怎樣學佛?

  問:小孩子應該怎樣學佛?

  

  答:我們實修中心這幾年每年都有“點亮心燈佛學夏令營”,我每次都給孩子們講這個問題。佛法裏面經常講發心,你有沒有學佛,有沒有修行,就在于這個心。若是心沒有發出來,那就不是在學佛,不是在修行;心發出來了,都是在學佛,都是在修行。

  

  小孩子上學,到學校裏面學知識,這些知識也可以變成智慧。知識是知識,智慧是智慧,知識對治不了煩惱,你知識再豐富也一樣是煩惱依舊。你看那些知識分子都是有煩惱的,爲什麼?他們只有知識,沒有智慧。現在我們學佛修行要轉識成智——知識要轉變成智慧。

  

  你若是能發心:“我現在得一次人身不容易,父母把我送到學校裏,供我上學,社會給我創造這麼一個學習環境也不容易。這個人身將來不能變成父母的負擔,社會的負擔,將來要利益父母、利益社會,要報答父母,要報答社會。”這就是利他心、菩提心。

  

  不要這樣想:“我要學很多很多知識,我將來要找很好的一個工作,賺很多錢,然後我就去找一個好對象……”這都是自私。你有福報了,成家立業那都是自然而然,根本就不用去考慮。

  

  你有菩提心的攝持,然後去學習,這個力量不得了啊!你的成績自然就上來,你將來自然就能利益社會。佛法裏面經常講“願力”。願力不可思議,但這個願必須要純、必須要真。願若是不清淨、不真實,那就是虛的、假的,那叫妄語,那是造業。

  

   發願要真實,發願要清淨。清淨是什麼意思?這裏不能摻雜自私自利,完全爲父母、爲社會,不要考慮自己的現在和將來——那都是自然而然的。火點上了,灰自然就有。你看那些大德高僧,他們要的不是名聞利養,但是到時候沒有辦法,躲也躲不掉。你看我們的根本上師法王如意寶也是,他跑到喇榮那個山溝裏面,也躲不掉啊!沒辦法,修來的就這樣——自自然然。

  

  到時候我們也是一樣。爲什麼?衆生都有佛性,都可以做佛。“那是法王啊,那是菩薩啊!”不能這樣想。佛在《華嚴經》當中講:“奇哉!奇哉!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都有佛性,都可以成佛,這是佛發現的。對這個道理明白了、深信了,這叫自信。“我有佛性了,我也可以做菩薩了,我也可以做佛了!”就要這樣想。我們講信心的時候講叁種信心,這是最重要的一種信心——勝解信心。

  

  人是要有自信,但是這個自信不是自傲。其實佛法裏才有真正的自信。若是不知道自己有佛性,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佛,就不會有自信。人不能有自傲,但是可以有自信。現在這些年輕人都喜歡說:“要自信嘛!”這不是自信,這叫自傲。有智慧才叫自信。

  

  功德是學來的,福報是修來的,人人都可以學功德,人人都可以修福報。誰不可以啊?功德越學越圓滿,福德越修越圓滿,最後你的功德達到最圓滿的時候,福報到最圓滿的時候,你就成佛了。人人都有這樣的本能,這叫佛性。“功德是學來的,我也可以學;福德是修來的,我也可以修。我今年沒有功德,沒有福報,但是到明年我可以有。”什麼叫精進?這叫精進。特別的明了,特別的深信,自然而然就會精進。

  

  精進不是勉強,我們現在精進是勉強的。今天勉強的念了幾部經、幾個佛號,就覺得自己太精進了。這樣勉強地做不叫精進。精進是什麼?很歡喜、法喜充滿地去做。哪怕你法喜充滿地做一分鍾、一秒鍾,也叫精進。若是你很勉強的、愁眉苦臉地坐一整天,也不叫精進。精進是一種歡喜心,對佛法、對功德生起歡喜心。

  

   小孩子要上學,也沒有時間念那麼多經,也用不著做那麼多的功課,就這樣發利他心、發清淨心,去好好學習,本身就是修行了。願力不可思議,心的力量不得了。一切唯心所造,唯識所變,一切都是心。有發心才有力量,不發心沒有力量;有發心才有動力,不發心沒有動力。

  

  講發心,要懂得什麼是人生真正的價值,真正的意義。我們講加行的時候,首先就是人身難得,這裏面講的就是人生觀。什麼是人生真正的價值?什麼是人生真正的意義?講的就是這個。明白了這個,將來才能夠報答父母、報答社會,實現人生的價值,你這樣才不會浪費人生。

  

  雖然你現在還沒有報答父母、報答社會,但是你現在上學,努力學習,本身就是爲了報答父母、報答社會。我們現在修行也是,雖然我們還沒有成佛,不能利益衆生,但是我們爲了成佛而修行,成佛是爲了利益衆生,所以這也叫真正的利益衆生。所以我經常講:心到位了,一切到位。你自己這樣發心,你現在就報答父母了,現在就報答社會了。

  

  你有這麼好的理想,學習成績這麼好,那父母自然高興,老師自然高興,這也叫孝順,當下也在孝順。讓衆生高興這叫行善,讓父母高興這叫孝順。“我要孝順!”買很多很多東西給父母,但是經常是讓父母傷心,這不叫孝順。即使你沒有能力買東西,沒有能力幫助父母,但是你讓父母高興就是孝順。你孝順了,你報答父母了,這是你自己在行善、在斷惡,善有善報,自然而然一切就順利了,這個真的很重要。現在很多人都不在乎,覺得只要自己好就行了。這都是錯誤的想法。父母不好,社會不好,自己能好嗎?所以現在重要的就是發心,你什麼時候發心到位了,什麼時候功德就到位了。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