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論》講記(一)▪P2

  ..續本文上一頁門。當時國王也沒有辦法,到處找人,沒有找到。後來這個女仆知道了,禀告國王自己遇到過異人。他們到處尋找寂天菩薩,終于找到了,請求他降伏外道。寂天菩薩答應了。寂天菩薩通過廣大的神通,毀壞了外道的大自在天壇城,降伏了外道。這是寂天菩薩第四種稀有的傳記。

  寂天論師後來到了印度東方曼迦達地方,與那裏的許多外道徒(學修外道法門者)進行了一場大辯論。當時佛教徒裏面沒有一個能辯得過他們的,寂天論師顯示神變,挫敗了外道們,使爭端得到了平息。這是寂天菩薩第五種稀有的傳記。

  還有一次,也是在曼迦達西部不遠的地方,有五百名持邪見的外道門徒。當時那裏鬧饑荒,他們得不到食物,遭受到饑餓痛苦折磨。無可奈何中他們商議:“誰要能解決衆人的食物問題,就推他爲首領。”寂天論師得知後,便到城市中化得一缽米飯,並作了加持,使外道徒衆取食不盡,解脫了饑餓痛苦。成了他們的首領後,寂天論師給他們傳法,使他們抛棄了邪見,皈依佛門,後來變成了很好的佛教徒、修行人。這是寂天菩薩第六種稀有的傳記。

  有一段時期,印度某地遭到極大的自然災害,糧食顆粒無收。當地一千多乞丐無法得到食物,一個個只有束手待斃。奄奄一息的乞丐們正在躺著等死之時,寂天論師運用神變使他們得到豐富的飲食,且爲他們廣說因果、輪回、五戒十善等佛法,將他們引導于佛法中。這是寂天菩薩第七種稀有的傳記。

  寂天菩薩的功德是無法衡量的,這裏講的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我們通過這些,也能了知作者。他從小具有出離心、菩提心,有廣大的智慧、廣大的神通。這些都是如佛陀般的功德,只有佛陀有這些功德啊!

  剛才講的這些,都是一般的普通人無法具足的功德。這樣,他所造的論典也肯定是非常殊勝,非常不可思議的,有不可思議的加持力。首先是了解作者,對他生起信心,然後對他所造的論典也生能起信心。若是有智慧,就能生起信心。若是不仔細地去觀察、去思維的話,也許會覺得沒有什麼。所以首先要了解寂天菩薩,然後對寂天菩薩生起信心。

  我們已經了知了作者。《入菩薩行論》是誰造的?是寂天菩薩造的。寂天菩薩具有什麼功德?寂天菩薩具有如佛般的功德。我們爲什麼首先要了解這個人?因爲如果我們對寂天菩薩生起了歡喜心、生起了信心,那麼對這部論典也能生起歡喜心、生起信心。若是不了解作者,那麼對他所造的論典也生不起信心,所以首先要了解作者。這是第一。

  第二,《入菩薩行論》這部論典是爲誰而造?是爲了他自己,還是爲了這些世人,還是爲了誰?是爲了想學修大乘佛法的善緣者而造;爲了菩提心未生令生起、已生者不退且增長而造。沒有生起菩提心的,爲了讓其生起菩提心;已經生起菩提心的,就爲了其不退轉而且能增長菩提心。就是爲了這樣的一種人、爲了這樣一件事而造的。

  我們現在也要觀察:自己是不是這樣的人,自己是不是真心實意地想學修大乘佛法。你學佛修行,你來參加百日共修,是爲了世間的利益,還是爲了自我解脫,還是爲了成就佛果?若是爲了世間八法,爲了自我解脫,都可以不學這個法門,也可以不學這部論典——《入菩薩行論》。  

  若是求世間利益,“我要得到世間的這些利益——錢、權、包括神通”,這種人不用學大乘佛法,也不用學《入菩薩行論》,通過別的方法,也能獲得世間的這些利益。你學大乘佛法,學《入菩薩行論》,世間的這些福報自然而然就有。學修大乘佛法的人,學修《入行論》的人,能不能獲得世間的這些利益?能!但是想獲得世間這些利益的人,是不是必須要學修《入行論》?不是,可以不學。

  若是求自我解脫,“我不求什麼別的,就求自我解脫。因爲輪回太苦了,因爲世間太苦了,我要獲得解脫,從六道輪回當中要獲得解脫。”這樣的話,也可以不學《入行論》,通過別的方法,比如說學聲聞乘、緣覺乘等也能獲得自我解脫。這種人不是必須要學修大乘佛法,也不是必須要學修《入行論》。但是學修大乘佛法的人、學修《入行論》的人,能不能得到自我解脫?能。你的斷證功德圓滿了,你成佛了,不也就自我解脫了嗎?

  只要火點燃了,灰自然就有。無論是求世間福報也好,還是求自我解脫也好,若是修持大乘佛法,學修《入行論》的話,都能獲得這些利益。但是這些人不是必須要學大乘佛法,也不是必須要學《入行論》。

  若是你想成佛,想自覺覺他,自度度他,覺行圓滿,想獲得這樣一個究竟的果位,必須要學修大乘佛法,必須要學修《入行論》。通過學修大乘佛法,通過學修《入行論》,你最後才能夠獲得佛果,才能夠覺行圓滿,才能夠成就佛果。

  所以,大家看看自己是哪種人,這是很重要的!不能盲目地來參加百日共修,來參加學修。現在標准已經出來了,大家依這個標准來衡量自己,自己到底在求世間這些八法,還是在求自我解脫,還是想真正地利益衆生?《入菩薩行論》這部論典就是爲真正想學修大乘佛法的大乘根基者而造的。

  《入菩薩行論》這部論典也是爲了菩提心未生能生而造的。“未生能生”是什麼意思?“我是要成佛的”,那麼你就要發菩提心。發菩提心才能證菩提果;若是你不發菩提心,就不能證得菩提果。因爲菩提心是菩提果的因,有因才有果,才能産生果。若是沒有因,不會産生果。如果你想成佛,你想證得菩提果,那你得先發菩提心。觀察自己的心相續,在你的相續當中,若是沒有生起菩提心,《入行論》就是讓你在相續當中生起菩提心的方法。若是如法修學《入菩薩行論》,在你的相續當中一定能生起菩提心。

  如果通過觀察自己而了知到在自己的相續當中已經有菩提心,那麼還要不要學《入行論》?要。因爲它會讓你相續當中的菩提心不退轉,並且它能增長相續當中的菩提心。

  自己看看,在座的各位都是修大乘佛法的,都是要修大圓滿法的,都是要即身成佛的,這就要看菩提心。若要進入大乘妙道,首先要發菩提心。在你的相續中有沒有生起菩提心?如果沒有生起菩提心,你就應該認真地學修《入菩薩行論》。這樣的話,在你的相續當中就能生起無僞的菩提心。很多人學修佛法很多年了,也許在相續當中已經有了利他心、菩提心,如果你能夠認真地學修《入菩薩行論》,它就能讓相續當中的菩提心不退轉並且增長,直到圓滿。所以,我們一定要學修大乘佛法,要學修《入菩薩行論》。

  這部論典爲何而造?爲想學修大乘佛法的善緣者而造;爲了菩提心未生令生起、已生者不退且增長而造。寂天菩薩就是爲了這樣的一種人、這樣的一件事而造的這部論典。這個時候要對照自己:你是不是這個法的法器?法器很重要。爲什麼很多人受不到法益呢?因爲沒有成爲這個法的法器。如果沒有變成法器,怎麼能得到法益呢?

  今天我們每一個人都來做一個觀察,這個觀察是很重要的。自己到底有沒有變成這個法的法器?若是你真正成爲了這部論典或者法的法器的話,你一定能受益,一定能得到不可思議的法益。我們現在不是在講故事,也不是在講別人,而是在講我們自己的修行。都應該對照對照自己,應該用佛法當鏡子來照自己。我們不是爲了這些理論,也不是爲了增加學問,我們是爲了解脫和成就。爲了解脫,爲了成就,我們一定要運用佛法,對照自己,依法改變自己。學佛修行應該是對內,對照自己的內心,這是很重要的。這是第二。

  第叁,這部論典屬于何種範圍?我們也要了解這個。叁藏也有屬于小乘的叁藏,也有屬于大乘的叁藏,這部論典是屬于小乘還是屬于大乘?這裏講的是小乘法還是大乘法? 若是屬于大乘的話,大乘有經藏、律藏、論藏,它是屬于經藏,還是律藏、還是論藏?

  這部論典屬于經藏,大乘經藏。這裏宣講的是佛第二轉*輪的內容。寂天菩薩是中觀應成派的論師,他所造的如《入菩薩行論》等論典也應該是屬于中觀應成派的論典。尤其是第九品《智慧品》裏,主要抉擇的是遠離八邊戲論的大空性。前面幾品內容都是爲了抉擇第九品《智慧品》,因爲智慧是成就的要訣,解脫的要訣,而《智慧品》裏主要講的是遠離八邊戲論的大空性。所以,它是大乘論典,尤其是中觀應成派的論典。

  第四,具何種必要。造這部論典、學這部論典,有必要嗎?有必要。有什麼必要?爲了什麼?學修《入菩薩行論》,能發菩提心,能行菩薩道,最終能證菩提果,這就是必要。

  大家說得都輕松,“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真正要發菩提心,要行菩薩道,就要學修《入行論》。只有如理如法地學修《入行論》,才能夠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最終能證菩提果。這就是造《入行論》的必要。你看,我們這次學修《入菩薩行論》多重要啊!只有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最後才能成就佛果,才能證得無上菩提。

  第五,全論何義。即整部論典的內容,《入菩薩行論》從前言到結尾之間所闡述的內容。《入菩薩行論》所講的、所闡明的是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的大乘道次第,可以說包括了顯宗基道果的一切修法,這是它的內容,整部論典當中所闡明的,所宣說的就是這些。

  以上就是五條規則。當時,那爛陀寺的班智達們傳講論典的方式就是按五條規則來宣講的。那些班智達們講經典的時候,是以五種圓滿的方式講;他們講論典的時候,以五條規則的方式講。今天我們講的是五條規則的宣講方式:首先要了解作者;其次了解這部論典爲何而造,爲了什麼而造的;再次,這部論典是屬于大乘還是小乘,是經藏、論藏,還是律藏;第四,造這部論典有什麼必要,學修這部論典有什麼必要;第五,從前言到結尾,整部論典的內容怎麼宣講的,怎麼闡述的。這裏講的是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的大乘道次第,是整個大乘佛法的基道果,即一個人要成佛,要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的果位,從最初發心開始,到入道,再到最後圓滿的過程。這些是我們需要了解的。

  我們今天沒有講論典的內容,先了解一下《入菩薩行論》這部論典是很有必要的。佛教裏有經典和論典,經典是佛所說的,論典是佛的弟子們、具有成就的人所造的。內道(指佛教)的論典必須要具足兩個功德:其一,降伏煩惱,消除煩惱。你學它、修它,能降伏煩惱,能斷除煩惱,具有這個功德,才是真正的論典。其二,救護、救度,從叁惡道中解救衆生。學修這部論典,最起碼不墮落惡趣,能獲得解脫。若是能從叁惡道中、從輪回中解救衆生,能夠降伏煩惱,能夠斷除煩惱,具有這兩個功德,才能稱爲論典。

  佛教的論典不是誰都可以造的。第一,要證悟空性;第二,要親見本尊;第叁,要精通五明:這樣才有造論的資格。不是任何人都可以造論的,真正證悟空性的人可以造;真正親見本尊的人,他親自見到了本尊,已得到了本尊的攝受,可以造論;還有一種是精通五明者也可以造。

  剛才我們爲什麼首先要講這五條規則呢?我們開始要學修《入行論》了,這是部論典,不是經典,不是佛親自宣講的,是印度的一位論師造的。這就需要觀察。有些人什麼書都看,都學,看看自己,是不是這樣?關于造論,現在的社會上很亂,拿起筆就可以開始造論了。自己看看,不能什麼都可以盲目地去做、盲目地去接觸。應該用觀察力去觀察。這些都不是隨便的事,不能隨便。

  隨緣不是隨便。不能分別,但是一定要分辨。要分辨善惡,要取舍善惡,要分辨好壞,要取舍好壞。如果連善惡都不分辨,好壞都不分辨,那變成什麼了?蓮花生大士說,你的見解比虛空高,取舍因果比面粉還細。什麼意思?你證悟了空性,一樣要分辨善惡,一樣要取舍善惡。所以不能一說“一切平等”、“不能分別”,就開始不分辨了,那就又墮入了無邊、空邊,這不是真正的中道,也不是真正的正道。

  大家先要以智慧觀察。無論是依止善知識,還是親近善知識,無論要學修什麼法門,什麼論典,首先應該要了解。剛才講了,盡管沒有什麼太多准備,但是今天的日子非常殊勝,所以就從今天開始宣講本論了。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過患敵。

  生老病死猶波濤,願度苦海諸有情!

  以佛所獲叁身之加持,法性不變真谛之加持,

  僧衆不退意樂之加持,如是回向發願悉成就!

  達雅塔,班贊哲雅阿瓦波達呢耶所哈!

  

《《入菩薩行論》講記(一)》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