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爲度化一切父母衆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爲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在沒有講正式的論文之前,先給大家講一下講法、聞法的方式。講法有講法的方式,聞法也有聞法的方式,以這些方式講法、聞法才是如理如法的。
首先,講法的方式。講法的方式有佛傳講佛法的方式、阿羅漢傳講佛法的方式,還有班智達傳講佛法的方式。
第一,佛以叁種神變來講法。這也是超越的。
其一,以身神變來講法。佛陀傳講佛法的時候從白豪間放光,照射整個叁千大千世界,讓沒被攝受的衆生得到攝受;再出廣長舌相,周遍叁千大千世界,讓已經得到攝受的衆生生起歡喜心、信心。這是以身神變來講法。
其二,以語神變講法。佛以六十種妙音廣略暢演諸法,各趣衆生皆能了達。如《普賢行願品》裏所講“天龍夜叉鸠槃荼,乃至人與非人等,所有一切衆生語,悉以諸音而說法”。佛傳講佛法的時候,不同語言,不同種姓的衆生都能得到法益。這是以語神變講法。
其叁,以意神變傳法。佛通過圓滿的智慧,洞察一切衆生的不同根基和意樂,然後適應不同所化衆生而宣講不同法門。這是以意神變傳法。
佛的弘法利生事業是恒常不變的,是任運自成的。佛通過身口意的神變力給衆生傳法,這也是我們經常講的“佛無處不在,無所不知,無所不能”,二者講的是一個道理。佛通過自己身的神變力,讓所有未得到攝受的衆生都能得到攝受,讓已經得到攝受的衆生生起歡喜心,生起信心。佛通過自己語的神變力,讓一切衆生,不分人與非人,不分何種種類,都能聽懂。我現在講漢語,你們就能聽懂;若是講藏語,你們就聽不懂了。若是給藏民講,只能講藏語,不能講漢語;若是講漢語,他們就聽不懂了。但是佛傳講佛法的時候沒有這些障礙,都能聽懂,都能了知。佛通過自己的意神變力,給不同根基的衆生宣講不同的法門。衆生無邊,法門無邊。
其實佛法也好,法門也好,是沒有局限的。若是這樣的話,那衆生是不是都能解脫或成就了?不是。佛傳法沒有障礙,但衆生若要得到如是的利益,若要感應如是的功德,還要靠自己的善根和福德。佛是無所不知的,佛是無處不在的,佛是無所不能的,但若是衆生自己沒有善根和福德,不一定能感受到,不一定能得到如是的功德力,這是衆生自己的問題。所謂“千江有水千江月”,如果你這個江裏沒有水,就照不到月亮的影子,這不是月亮的問題,是你自己的問題。
是不是誰都能得到攝受?是不是誰都能生起信心?是不是誰都能得遇佛法?是不是誰都能成就佛果了?衆生都有佛性,這個佛性是有,但是要得到佛的攝受也好,自己要得到成就也好,是要靠善根和福德的。若是你沒有善根,沒有福德,雖然你有佛性,你也不能成佛;雖然佛的事業無量無邊,無處不在,你也不一定能感受得到。所以我們經常講“佛度有緣人”。對有緣衆生來說,佛是萬能的;但是對無緣衆生來說,佛是無能的。若是衆生自己不積累善根,不積累福德,佛也沒有辦法。
佛通過叁種神變力傳法,這是最究竟、最圓滿的傳法方式。只有佛才有這個能力,其他任何衆生都沒有這個能力;只有佛才有這個功德,其他任何衆生都沒有這個功德。
第二,阿羅漢的傳法方式。阿羅漢傳講佛法的時候,以叁種清淨傳講佛法。
其一,法器清淨。阿羅漢傳法的時候,先通過自己的智慧、覺悟去衡量衆生的相續,觀察這個衆生是否是法器,是否是這個根基。知道了衆生的相續後,再給衆生傳相應之法。有的還沒有成爲法器,這樣就不能講;有的是小乘法的法器,他就講小乘法;有的是大乘法的法器,他就講大乘法。
若是衆生沒有成爲這個法的法器,給他講這些道理,只有害沒有利,所以堪爲法器是很重要的。有的根本就沒有這個根基和意樂,有的對小乘法有信心,有的對大乘法有信心,有的對顯宗有信心,有的對密宗有信心,這就說明衆生有不同根基,不同意樂,這種應機說法是非常重要的。阿羅漢他首先觀察衆生是否是法器。成爲法器了,他再傳相應的法。這是法器清淨。
其二,語言清淨。阿羅漢的相續中已經沒有煩惱的染垢,他的相續是清淨的,心是清淨的,因此他的身體和語言也是清淨的。若是心不清淨,身不會清淨,語也不會清淨。心不清淨,行爲就不會清淨;心清淨,行爲才清淨。身和語主要靠心。
他已經斷煩惱了,他的心是清淨的,所以他說法的語言也是清淨的。一位普通人講法和一位阿羅漢講法,二者是完全不同的。一個普通人講法,即使他講的道理再好,講得再流利,也沒有用,因爲語不清淨。主要是他的心地不清淨,所以沒有力量。心清淨,語言才清淨;語言清淨,才能真正深入人心,感化人心。阿羅漢傳法是以清淨的語傳法的。
其叁,法義清淨。阿羅漢所傳的法,是佛親口所宣或自己親自證悟的,不會夾雜其他。他所講的要麼是佛所說的,要麼是自己親自證悟的境界,所以法義清淨。他講法不會隨便講,不會有夾雜。
阿羅漢通過這叁種方式來傳法。“阿羅漢”在此處不是僅指小阿羅漢(小乘裏講的阿羅漢),也包括大乘裏講的阿羅漢,即登地以上的菩薩。盡管是因地菩薩,但他是登地以上的菩薩,才可以稱爲阿羅漢。爲什麼?登地了以後,他才真正地現量見到了無我的真理,才能斷除煩惱。在此處,一地以上的菩薩也是阿羅漢。阿羅漢宣講佛法的時候,以叁種清淨來傳講。
第叁,班智達傳講佛法的方式。“班智達”是梵語,“班”是“五”的意思,“智達”是通達的意思,通達五明才可以成爲班智達。以前在印度有兩大最著名的寺院——戒香寺和那爛陀寺,當時的班智達都在這兩大寺院裏,兩大寺院的班智達傳講佛法的方式各不相同。
戒香寺的班智達傳講佛法的時候,不區分經典和論典,主要是通過“兩個決定”來傳法,即決定法器和決定法義。那爛陀寺的班智達們傳講佛法的時候,區分經典和論典。若是講經典,就以五種圓滿來傳講;若是講論典,就以五條規則來傳講。
經典是佛親自講的,那爛陀寺的班智達們以五種圓滿來傳講經典。住處圓滿,爲清淨刹土;說法上師圓滿,爲佛陀;法圓滿,爲大乘法;時間圓滿,爲本來常有的相續輪;眷屬圓滿,爲男女本尊。他們傳講佛經時,就有這樣的要求。這就是密宗裏講的“觀五種圓滿”。住處圓滿,爲清淨刹土,我們現在所在的地方就是佛刹土、清淨刹土。本師圓滿,爲佛陀。眷屬圓滿,都是清淨的男女本尊的自性。所謂“眷屬”,就是指上師的弟子或自己的同修,以及身邊所有的衆生。法圓滿,爲大乘法。時間圓滿,爲本來常有的相續輪。
那爛陀寺的班智達們宣講論典的時候,以五條規則來宣講,即由誰來造,爲誰而造,屬何範圍,具何種必要,全論何義。比如昨天所講的這五條規則,首先了解《入行論》由誰造?就要對作者寂天菩薩作一番介紹。《入行論》爲誰而造?是爲了想修學大乘佛法的善緣者而造,誰想學修大乘佛法,就爲誰而造。該論典屬何範圍?它屬于大乘佛法;大乘佛法有經藏、論藏、律藏,《入行論》屬于經藏,主要抉擇的是佛第二轉*輪的內容。具何種必要?即造這樣的論典有什麼必要,能得到什麼樣的利益?就是發菩薩心、行菩薩道,最後能證得無上菩提。全論何義?整部論典從前言到結尾都在講怎樣發菩提心、怎樣修菩薩行,最後怎樣成就無上菩提,顯宗裏的基道果都包括在這裏面。這叫五條規則,這些班智達們以這五條規則來傳講論典。
這叁種傳講佛法的方式有時也是不沖突的。比如,佛能夠而且也可以用這叁種方式傳講佛法。佛以阿羅漢形象來度化衆生的時候,就以叁種清淨來傳講佛法;佛以班智達形象度化衆生的時候,則通過兩種決定或五種圓滿、五條規則這些方式來傳講佛法。
一般的阿羅漢,無論是大乘的阿羅漢還是小乘的阿羅漢,則以叁種清淨的方式傳講佛法,還可以以班智達們傳講佛法的方式傳講,但是不能以佛傳講佛法的方式傳講佛法。因爲,無論是小乘的阿羅漢還是大乘的菩薩,在境界上和佛相比有很大的差別,他們的斷證功德還沒有圓滿。
比如,小乘裏講的這些阿羅漢們有四不知因:時不知因、境不知因、細不知因、多不知因。
時不知因,即無法了知時間久遠的事情。雖然他們有神通,也有智慧,但是對特別遠久的事情,他們無法能夠了知,無法能夠觀察到。比如舍利子無法觀察到華傑施主相續中的善根。華傑施主年紀已經八十多歲了,他想出家,當時佛不在,舍利子等衆弟子在,他們沒有同意華傑施主出家的請求,因爲他們通過智慧觀察,在華傑施主的相續中沒有這個善根,沒有今生出家獲得成就的因緣。後來,華傑施主遇到了佛陀。佛陀通過智慧觀察到,華傑施主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世在畜生道做豬,在一次無意當中繞塔時種下了善根,現在這個善根成熟了,他可以出家並且還能獲得成就。佛觀察到了,舍利子沒有觀察到,因爲他的境界、智慧無法跟佛比。
境不知因,即外境的距離太大而不知。比如,神通廣大的目鍵連不知道亡母轉生之處。他的母親轉生到聚光佛刹,當時他用自己的神通沒有觀察到,他請問佛陀,佛陀通過神通觀察到了。
細不知因,即一些細微的因果,除了佛之外,誰也無法能夠了知。
多不知因,即佛有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成就,而阿羅漢則不具有這些功德,他們無法能夠了知佛具有的這些功德,也根本無法用神通觀察佛的功德。
大乘的阿羅漢、菩薩也有很多這樣的障礙,因爲他們的斷證功德沒有圓滿。八地以上的菩薩看似具有佛的功德,但是他們所具有的這種功德是相似的,不是真正的。所以,除了佛,誰也沒有能力以叁種神變來傳講佛法…
《《入菩薩行論》講記(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