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愛昏沈、打瞌睡,這都是內收。
外散和內收都是聞法、修法中的過患,所以保持適度是最重要的。保持適度,不緊不松,這是竅訣啊!你今天在這裏聽聞佛法,若是內心太緊張了不行,內心太松懈了也不行,應該把握適度。這裏有個度,若是你把握好了,就能增長智慧,就能獲得智慧。聞法或修法都不能隨便,要找竅訣。這裏就在講竅訣,竅訣很重要。你隨便聽聞,隨便打坐,不會有效果的。我們應該觀察自己,是外散還是內收了?
第六,疲厭。比如,今天會供叁個小時,就覺得時間太長了,坐不住,心裏就厭煩了。聞法也是,心想,“怎麼還不結束啊?快到十點了……”這就是生起厭煩心了,這也是聞法中的過失。
所斷行爲之叁是五不持。
第一,持文不持義。只持詞句,不去領會它的含義。
第二,持義不持文。現在有很多這種現象:口頭上都會講大道理,既不聞法也不系統地學習,自己覺得就這樣學佛修行,這就是持義不持文。
自己好好觀察一下,不能墮落這兩邊。有的只注重聞思,不注重修行;有的只注重修行,不注重聞思。這些都是過患。意義不離文字,文字不離意義,都要學。
第叁,未領會而持。沒有明白,沒有真正地領會,自己就覺得已經領會了,這就是不領會而持。要通過觀察,要有教證和理證。教證和理證很重要,通過教證、理證才可以真正地領會和確定,之前不能盲目,不能自以爲是,否則也是過失。這就是不領會而持。
第四,上下錯謬而持,即不按程序,不按次第學。我們現在強調次第,聞思修是有次第的,戒定慧是有次第的,出離心、菩提心、證悟空性的智慧都是有次第的。什麼都是有次第的、有程序的,如果不按程序,不按次第,就是上下錯謬而持。
第五,顛倒而持。
這些是五不持。
以上講的器之叁過、六垢、五不持,這些都是所斷之行爲,即聞法的時候不應該有的行爲。我們應該觀察一下,自己有沒有這些行爲?這些都是標准,應該拿這些標准來衡量自己,觀察自己聞法或修法是否如法。
接下來講所行之行爲,即聞法的時候應該具有的行爲,也有叁種:依止四想,具足六度,依止其余威儀。
第一,依止四想。佛在《華嚴經》中講,自己爲病人想,佛法爲妙藥想,善知識爲明醫想,聞法或修法爲治療想。
自己爲病人想。我們患有貪嗔癡慢疑的病,所以在六道中輪回,遭受了無窮的痛苦。我們爲什麼在六道中輪回?我們爲什麼遭受那麼多痛苦?就是因爲有煩惱。我們有煩惱的病,現在就要除掉貪嗔癡慢疑等煩惱的病。沒有這些病,我們就不要六道輪回了,就不會遭受這些痛苦了。現在唯一的方法就是佛法、正法,錢、權、神通等都解決不了這個問題,治不了這種病。即使你的權力再大,你再有錢,你再有神通,也治不了貪嗔癡慢疑等這煩惱的病。只有佛法、正法,才能治療貪嗔癡慢疑等煩惱的病。
佛法爲妙藥想。自己是患者,有貪嗔癡慢疑等煩惱的病,現在要治療,想解脫貪嗔癡慢疑等煩惱的病,只能依靠佛法、正法,這是唯一的選擇,但是這個時候自己不能亂投醫。現在,很多人學佛修行很多年了,不但沒有得到利益,反而越來越煩惱,越來越痛苦了,就是因爲修行不如法。
善知識做明醫想。要靠善知識,要靠明醫。不能亂吃藥,不能亂抓藥,不能盲修瞎練。佛講過,若是盲修瞎練,佛法也會變成惡趣因——佛法也會給你帶來煩惱,帶來痛苦。真的很危險!所以要靠善知識。
聞法或修法爲治療想。要聽善知識的指導,他讓你怎麼學你就怎麼學,他讓你怎麼修你就怎麼修,因爲他是明醫啊!他知道怎樣治療貪嗔癡慢疑等煩惱,他知道怎樣服用佛法、正法的妙藥,他會對症下藥,你就聽他的,去服這個藥,聽他的,去修這個法,這樣才能治療這種病,才能解脫煩惱啊!很重要啊!
《華嚴經》當中講的“依止四想”是很重要的。真的,這樣學佛、修行,才能對治煩惱,降伏煩惱,才能擺脫痛苦。你看看,自己有沒有“依止四想”?有沒有這樣想?你是否知道自己是個患者,是否知道這些痛苦的來源?山下苦,山上更苦;在山下煩惱,到了山上煩惱更多了:你是逃避不了的。有的人想換一個環境,想換一個工作,想換一個身邊的衆生,這些都解決不了問題。到哪裏都一樣有煩惱,到哪裏都一樣有痛苦,不要到別處找。現在我們已經找到了問題,也找到了解決的方法,應該心安理得了。
第二,具足六波羅蜜多。擺法座,供花,供香,這是布施波羅蜜;身口意保持清淨,是持戒波羅蜜;以歡喜心、恭敬心聞法,精進波羅蜜;不顧一切艱難困苦,嚴寒酷暑聞法,是安忍波羅蜜;聞法時心專注,不散亂,是禅定波羅蜜;用心去領會這些內容,對不明白之處過後請教,解開心裏的疑惑,這是智慧波羅蜜。聞法時六波羅蜜都可以圓滿,這就是具足六度。
第叁,依止其余威儀。
佛在《毗奈耶》經中講:“不敬勿說法,無病而覆頭,持傘杖兵器,纏頭者勿說。”
若是沒有恭敬心,不能給他講法。因爲我是宣講佛法之人,所以我要坐在高處;你們是聽聞佛法者,所以要坐在低處。這是對佛法的恭敬,不是對我個人的崇拜。“覆頭”就是蒙頭、戴帽等,這都是不如法的。若是患病,那是特殊情況;若是沒有病,這都是不恭敬的行爲。若是有這些不恭敬的行爲,就不能說法。拿傘、拿手杖、拿兵器、纏頭發等,這些不恭敬的行爲也要放棄。
恭恭敬敬地聽聞佛法,這很重要。因爲聞法、修法的時候,要對治傲慢心,要降伏習性,這叫修行。你把自己放在最低處時,實際上你在最高處;你把自己放在最高處時,實際上你在最低處。這不是在表面上裝,而是內心的境界真的是這樣,這裏講的是內心的境界。
《本生傳》裏講,“坐于極下地,當具溫順儀,以喜眼視師,如語飲甘露,當專心聞法。”
應該坐在低處,要特別地溫和、特別歡喜地注視著講法師,不能愁眉苦臉的。坐在低處,非常有禮儀的,特別歡喜地聞法。傳法才是真正的灑甘露,你的心量打開了,佛法的甘露就能滋潤你。否則,這個甘露你就接不到。也許很多人都不明白,我今天拿著那樣一個寶瓶,在你頭上灑點水,就覺得是在灑甘露,其實這不是甘露。雖然我是個凡夫,但是我今天以佛的教言和上師的竅訣給大家傳法、說法,這才是灑甘露,但是你要有恭敬心,有信心。只有你的心門打開了,才能接到甘露,甘露才能滋潤你。大家應該特別專心、用心地聞法,這樣兩叁個小時一瞬間就過去了。
這就是聞法、修法的時候應該具備的行爲。
傳法要以傳法方式傳法,聞法要以聞法方式聞法,這樣才如法,才能得到如是的功德和利益,這都很重要。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過患敵。
生老病死猶波濤,願度苦海諸有情!
以佛所獲叁身之加持,法性不變真谛之加持,
僧衆不退意樂之加持,如是回向發願悉成就!
達雅塔,班贊哲雅阿瓦波達呢耶所哈!
《《入菩薩行論》講記(二)》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