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罗汉可以以班智达们传讲佛法的方式来传讲佛法。小乘的阿罗汉里也有班智达,尤其是大乘菩萨们更会以班智达的形象来度化众生,因此他们可以以班智达传讲佛法的方式传讲佛法。
对于班智达而言,除了佛菩萨所化现的班智达,普通的班智达们只能以自己传讲佛法的方式传讲佛法。比如,戒香寺有自己传讲佛法的方式,那烂陀寺也有自己传讲佛法的方式。他们主要通过自己传讲佛法的方式传讲佛法。他们无法以三种神变来传讲佛法,也无法以三清净来传讲佛法,因为一般普通的班智达没有这些神通,也没有断烦恼。比如,法义清净,他们自己没有证悟,所以没有能力以自己的证悟和智慧来传法。再如,语言清净,他们还没有证悟诸法的实相,所以难免有讲错,难免有不如法的时候。所以他们很难做到以三种清净的方式传讲佛法。
前面讲的都是传讲佛法的方式。佛有佛传讲佛法的方式,阿罗汉有阿罗汉传讲佛法的方式,班智达有班智达传讲佛法的方式。我们主要以班智达传讲佛法的方式来传讲佛法。莲花生大士、静命论师,还有后来的阿底峡尊者,都是那烂陀寺的班智达。所以,藏地流传的主要以那烂陀寺传讲佛法的方式传讲佛法。
我们的历代祖师是以班智达传讲佛法的方式来传讲佛法,尤其是以那烂陀寺传讲佛法的方式传讲佛法。我们也要尊重历代祖师的这种传统,一直到我们这里也是如此,昨天我们已经给大家讲了五条规则。
前面所讲的是上师、善知识们传讲佛法的方式,接下来讲闻法的方式。闻法的方式有发心,有行为。
发心讲的是心态。今天你到这里闻法,发心很重要,心态很重要。若是如理如法的话,功德无量;但是若是不如法,罪过也很严重。所以每个人都要仔细地观察自己,若是你以听闻佛法的方式闻法,这叫如理如法;若是你没有以听闻佛法的方式听闻佛法,就是不如法。
首先要观察自己的内心,也就是心相续,自己是善念,是恶念,还是无记的状态?若是恶念,就要立即断掉;若是无记的状态,要立即调整。要保持善念,心态要清净。
今天主要讲两种:一种是显宗的发菩提心,另一种是密宗的发无上清净心。
显宗的发菩提心,即显宗里讲的“悉发菩提心”,指的就是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刚才在讲法前,我提示大家了:“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为了成佛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你想修持、想成佛,就要发菩提心,这是第一句;第二句“为度化一切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这是愿菩提心。为了什么?为了度化一切众生,而要发誓发愿修持成佛。因为什么?只有成佛了,你才有度化众生的能力。只有成佛了,你才可以转法论,只有转*轮了,才可以有自己的教法,才能真正地利益众生、度化众生。修持成佛是很重要的!若是你没有修持成佛,没有转*轮,即使你讲得再多,讲得再好,也只是人家的教法。现在我给大家讲的法是释迦牟尼佛的教法,将来我成佛了,转*轮了,这时我有自己的教法,那个时候十方诸佛菩萨都来协助我、弘扬我的教法。现在我们学的是释迦牟尼佛的教法,十方诸佛菩萨都来协助释迦牟尼佛,弘扬他的教法。所以成佛很重要!因为我们要转法论,如果不成佛就没有能力转*轮。我们要发誓成佛,这是愿菩提心,这是一个愿,也是一个目的。第三句是“为了成佛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这是行菩提心。我们发誓要成佛了,就要学一切菩萨的学处,要修六波罗蜜。我们要认真闻思修行一切菩萨的学处,要学修六波罗蜜,这个决心叫行菩提心。
今天我们到这里来闻法是为了什么?就是为了成佛,成佛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度化众生。有这个发心,以这样的心态来闻法,这叫如法。这主要是在显宗里讲的。
密宗里讲发无上清净心。无上清净心也就是观五种圆满。你到这里闻法,最好有真实的境界,若是没有真实的境界,就要调整心态,要观五种圆满。刚才,你进来坐下开始听法的时候,有没有观五种圆满?住处圆满,所在的这个地方就是清净刹土。除此之外,没有清净刹土,心净则土净,心不净则土不净。心清净了,当下就是净土;心不清净,你到西方极乐世界也是不清净的。有真实的境界最好,若没有真实的境界,也要这样观想。然后是说法上师圆满,上师为阿弥陀佛或者药师佛等佛陀。有境界最好,若没有境界,就要这样观想。眷属圆满,自己的同修道友圆满,为莲华部或金刚部的男女本尊之自性。有的人东看西看,继而生起贪心、嗔恨心、嫉妒心、傲慢心等各种烦恼。看这个人,就认为自己很了不起;看那个,则起嫉妒心;看这个,喜欢,又起贪心;看那个,讨厌,起嗔恨心……这都不如法!法圆满,大乘佛法,大圆满法。没有不圆满的,今天讲得流利或不流利,今天讲得好听或不好听,都是清净的,都是圆满的。这些你有真实境界最好,若没有境界,就要这样观想,要调整心态。这样多舒服啊,这样多清净啊!非观不清净,有什么用啊?不是自寻烦恼吗!自己内心多痛苦啊!就要观清净、观圆满!时间圆满,本来常有的相续轮,指的就是没有三时之时。什么意思?三时是分别的。没有分别的,本来清净、本来面目为时间圆满。这五种圆满不是非圆满的观为圆满,而是本来圆满的观为圆满。
你今天做到这些了吗?发无上菩提心了吗?发愿行菩提心了吗?你有没有发无上清净心?有没有观五种圆满?你在闻法之前有没有发?如果之前没有发心,刚才给大家提醒的时候,你有没有发心?没有。那么现在能不能发心?不能。那就完了,就不可救药了!
这都是闻法方式,我们听闻佛法时必须具备这些。若是不具备,闻法不如法;若是具备了,闻法可以说是如法的。如法还是不如法,大家不要问我,就看自己。观察自己,问你自己,因为你的内心你知道,我怎么能知道?是否如法,你自己要对照刚才所讲的这些标准来判断。
我们要保持善念,心态要保持清净,就要发两种心:一种是菩提心,一种是清净心。下面讲行为。行为分所断和所行。
所断是指闻法时不应该有的行为。没有闻法之前、闻法的时候,要断掉三种行为:第一个是器之三过,第二个是六垢,第三个是五不持。
第一,谛听。佛当时给四众弟子传法的时候,首先跟大家说“要谛听”,这是很重要的。若是不谛听,都白讲了,都是不如法的。所以谛听很重要!要认真地听,特别要入心。若是没有谛听,虽然身在闻法的行列,心却不在闻法的行列,在外境当中散乱,跑到家里去了,去看亲戚了,心不在焉,这是不如法的。这是覆器之过。这是比喻,犹如一个容器扣着放,灌再多的食物也灌不进去。同样,若是不谛听,即使所讲的法再殊胜、再高深,也没有用,你无法能够得到。
第二,铭记。只听也不行,还要牢记、铭记在心里。这是很重要的!现在在听,很明白似的;现在在听,很有感觉似的。一会儿出去了,什么都没有了;一会到禅房思维观修,更是什么都想不起来,什么也没有记住。这就是心没有专注,没有铭记在心里。这也是闻法的一个过失——漏器之过。犹如这个容器下面是漏着的,即使向里面灌再多、再好的东西也会漏出去,盛不住。
第三,毒器之过,即不能掺杂烦恼。若掺杂贪心、嗔恨心、嫉妒、傲慢心等烦恼,则如毒器之过。这个容器虽然没有扣着放,也没有漏,但是里面有毒,所以不能盛东西,即使盛的东西再好也不能用,若是用了,就会毒死你!同样,你今天来闻法、修善、做功德,若是掺杂了烦恼,不但没有功德,反而有罪过,不是行善之事,是造恶。这样你就有罪过了、造恶业了,将来是要感受果报的,因为因果是不虚的。
这三点很重要,第一个是谛听,第二个是铭记,第三个是不能掺杂烦恼。
所断行为之二是六垢,“垢”是染污的意思,若是有这六种垢,就染污了闻法。
《释明论》中说:“傲慢无正信,于法不希求,外散及内收,疲厌皆闻垢。”
第一,傲慢心。傲慢的铁球上不沾功德水。若是有傲慢心,不能得到佛法,不可能具有功德。真正具有功德的人不会有傲慢心。
第二,无正信。对上师、对佛法没有信心。因为佛法是以恭敬心求的,要得法就要有信心,有信心才能得到佛法,有恭敬心才能得到佛法。你今天听闻佛法、学习佛法,这和你学习世间的学问不一样,因为佛法是智慧,世间的学问则是知识。你学知识不需要恭敬心,也不需要信心;但是你学习佛法,一定要有恭敬心和信心。如果没有恭敬心和信心,不可能得到佛法。即使你来听闻了,能明白一些道理,能增长一些知识,但这是不是真正的佛法?不是。因为真正的佛法是对治烦恼的,是对治习气的,真正的佛法是不离智慧的。得一分佛法就得一分智慧,得一分智慧就少一分烦恼,少一分烦恼就减轻一分痛苦,这些是相辅相成的。所以希望你们不要把佛法变成知识,应该变成智慧。学佛修行就要转识成智。如果你只是增长知识,这是增长分别,增加烦恼,没有用。知识越渊博,也许内心的烦恼越多,也许习气越重,没有用。所以不要到这里来学知识,应该修智慧,这样才能解决问题,才能解决烦恼,才能解决痛苦。所以,大家必须要有信心。信心很重要,信心是成就的根本。信心有多大,成就有多大;信心有多大,加持有多大。没有信心闻法是不如法的,得不到真正的法益。
第三,于法不希求,即对佛法没有希求心。闻法或修法应该犹如饥饿的牦牛吃草一般,不能像在狗的面前放青草一样没有兴趣。所以要有希求正法之心,这很重要。自己观察一下,自己有没有希求正法之心?希求正法之心越大,你所得到的佛法就越多,这很重要。
第四,外散,就是心散乱。
第五,内收。我们闻法或打坐的时候,都…
《《入菩萨行论》讲记(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