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論》講記(二)▪P2

  ..續本文上一頁

  

  阿羅漢可以以班智達們傳講佛法的方式來傳講佛法。小乘的阿羅漢裏也有班智達,尤其是大乘菩薩們更會以班智達的形象來度化衆生,因此他們可以以班智達傳講佛法的方式傳講佛法。

  

  對于班智達而言,除了佛菩薩所化現的班智達,普通的班智達們只能以自己傳講佛法的方式傳講佛法。比如,戒香寺有自己傳講佛法的方式,那爛陀寺也有自己傳講佛法的方式。他們主要通過自己傳講佛法的方式傳講佛法。他們無法以叁種神變來傳講佛法,也無法以叁清淨來傳講佛法,因爲一般普通的班智達沒有這些神通,也沒有斷煩惱。比如,法義清淨,他們自己沒有證悟,所以沒有能力以自己的證悟和智慧來傳法。再如,語言清淨,他們還沒有證悟諸法的實相,所以難免有講錯,難免有不如法的時候。所以他們很難做到以叁種清淨的方式傳講佛法。

  

  前面講的都是傳講佛法的方式。佛有佛傳講佛法的方式,阿羅漢有阿羅漢傳講佛法的方式,班智達有班智達傳講佛法的方式。我們主要以班智達傳講佛法的方式來傳講佛法。蓮花生大士、靜命論師,還有後來的阿底峽尊者,都是那爛陀寺的班智達。所以,藏地流傳的主要以那爛陀寺傳講佛法的方式傳講佛法。

  

  我們的曆代祖師是以班智達傳講佛法的方式來傳講佛法,尤其是以那爛陀寺傳講佛法的方式傳講佛法。我們也要尊重曆代祖師的這種傳統,一直到我們這裏也是如此,昨天我們已經給大家講了五條規則。

  

  前面所講的是上師、善知識們傳講佛法的方式,接下來講聞法的方式。聞法的方式有發心,有行爲。

  

  發心講的是心態。今天你到這裏聞法,發心很重要,心態很重要。若是如理如法的話,功德無量;但是若是不如法,罪過也很嚴重。所以每個人都要仔細地觀察自己,若是你以聽聞佛法的方式聞法,這叫如理如法;若是你沒有以聽聞佛法的方式聽聞佛法,就是不如法。

  

  首先要觀察自己的內心,也就是心相續,自己是善念,是惡念,還是無記的狀態?若是惡念,就要立即斷掉;若是無記的狀態,要立即調整。要保持善念,心態要清淨。

  

  今天主要講兩種:一種是顯宗的發菩提心,另一種是密宗的發無上清淨心。

  

  顯宗的發菩提心,即顯宗裏講的“悉發菩提心”,指的就是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剛才在講法前,我提示大家了:“爲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爲度化一切父母衆生要發誓修持成佛,爲了成佛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你想修持、想成佛,就要發菩提心,這是第一句;第二句“爲度化一切衆生要發誓修持成佛”,這是願菩提心。爲了什麼?爲了度化一切衆生,而要發誓發願修持成佛。因爲什麼?只有成佛了,你才有度化衆生的能力。只有成佛了,你才可以轉法論,只有轉*輪了,才可以有自己的教法,才能真正地利益衆生、度化衆生。修持成佛是很重要的!若是你沒有修持成佛,沒有轉*輪,即使你講得再多,講得再好,也只是人家的教法。現在我給大家講的法是釋迦牟尼佛的教法,將來我成佛了,轉*輪了,這時我有自己的教法,那個時候十方諸佛菩薩都來協助我、弘揚我的教法。現在我們學的是釋迦牟尼佛的教法,十方諸佛菩薩都來協助釋迦牟尼佛,弘揚他的教法。所以成佛很重要!因爲我們要轉法論,如果不成佛就沒有能力轉*輪。我們要發誓成佛,這是願菩提心,這是一個願,也是一個目的。第叁句是“爲了成佛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這是行菩提心。我們發誓要成佛了,就要學一切菩薩的學處,要修六波羅蜜。我們要認真聞思修行一切菩薩的學處,要學修六波羅蜜,這個決心叫行菩提心。

  

  今天我們到這裏來聞法是爲了什麼?就是爲了成佛,成佛是爲了什麼?是爲了度化衆生。有這個發心,以這樣的心態來聞法,這叫如法。這主要是在顯宗裏講的。

  

  密宗裏講發無上清淨心。無上清淨心也就是觀五種圓滿。你到這裏聞法,最好有真實的境界,若是沒有真實的境界,就要調整心態,要觀五種圓滿。剛才,你進來坐下開始聽法的時候,有沒有觀五種圓滿?住處圓滿,所在的這個地方就是清淨刹土。除此之外,沒有清淨刹土,心淨則土淨,心不淨則土不淨。心清淨了,當下就是淨土;心不清淨,你到西方極樂世界也是不清淨的。有真實的境界最好,若沒有真實的境界,也要這樣觀想。然後是說法上師圓滿,上師爲阿彌陀佛或者藥師佛等佛陀。有境界最好,若沒有境界,就要這樣觀想。眷屬圓滿,自己的同修道友圓滿,爲蓮華部或金剛部的男女本尊之自性。有的人東看西看,繼而生起貪心、嗔恨心、嫉妒心、傲慢心等各種煩惱。看這個人,就認爲自己很了不起;看那個,則起嫉妒心;看這個,喜歡,又起貪心;看那個,討厭,起嗔恨心……這都不如法!法圓滿,大乘佛法,大圓滿法。沒有不圓滿的,今天講得流利或不流利,今天講得好聽或不好聽,都是清淨的,都是圓滿的。這些你有真實境界最好,若沒有境界,就要這樣觀想,要調整心態。這樣多舒服啊,這樣多清淨啊!非觀不清淨,有什麼用啊?不是自尋煩惱嗎!自己內心多痛苦啊!就要觀清淨、觀圓滿!時間圓滿,本來常有的相續輪,指的就是沒有叁時之時。什麼意思?叁時是分別的。沒有分別的,本來清淨、本來面目爲時間圓滿。這五種圓滿不是非圓滿的觀爲圓滿,而是本來圓滿的觀爲圓滿。

  

  你今天做到這些了嗎?發無上菩提心了嗎?發願行菩提心了嗎?你有沒有發無上清淨心?有沒有觀五種圓滿?你在聞法之前有沒有發?如果之前沒有發心,剛才給大家提醒的時候,你有沒有發心?沒有。那麼現在能不能發心?不能。那就完了,就不可救藥了!

  

  這都是聞法方式,我們聽聞佛法時必須具備這些。若是不具備,聞法不如法;若是具備了,聞法可以說是如法的。如法還是不如法,大家不要問我,就看自己。觀察自己,問你自己,因爲你的內心你知道,我怎麼能知道?是否如法,你自己要對照剛才所講的這些標准來判斷。

  

  我們要保持善念,心態要保持清淨,就要發兩種心:一種是菩提心,一種是清淨心。下面講行爲。行爲分所斷和所行。

  

  所斷是指聞法時不應該有的行爲。沒有聞法之前、聞法的時候,要斷掉叁種行爲:第一個是器之叁過,第二個是六垢,第叁個是五不持。

  

  第一,谛聽。佛當時給四衆弟子傳法的時候,首先跟大家說“要谛聽”,這是很重要的。若是不谛聽,都白講了,都是不如法的。所以谛聽很重要!要認真地聽,特別要入心。若是沒有谛聽,雖然身在聞法的行列,心卻不在聞法的行列,在外境當中散亂,跑到家裏去了,去看親戚了,心不在焉,這是不如法的。這是覆器之過。這是比喻,猶如一個容器扣著放,灌再多的食物也灌不進去。同樣,若是不谛聽,即使所講的法再殊勝、再高深,也沒有用,你無法能夠得到。

  

  第二,銘記。只聽也不行,還要牢記、銘記在心裏。這是很重要的!現在在聽,很明白似的;現在在聽,很有感覺似的。一會兒出去了,什麼都沒有了;一會到禅房思維觀修,更是什麼都想不起來,什麼也沒有記住。這就是心沒有專注,沒有銘記在心裏。這也是聞法的一個過失——漏器之過。猶如這個容器下面是漏著的,即使向裏面灌再多、再好的東西也會漏出去,盛不住。

  

  第叁,毒器之過,即不能摻雜煩惱。若摻雜貪心、嗔恨心、嫉妒、傲慢心等煩惱,則如毒器之過。這個容器雖然沒有扣著放,也沒有漏,但是裏面有毒,所以不能盛東西,即使盛的東西再好也不能用,若是用了,就會毒死你!同樣,你今天來聞法、修善、做功德,若是摻雜了煩惱,不但沒有功德,反而有罪過,不是行善之事,是造惡。這樣你就有罪過了、造惡業了,將來是要感受果報的,因爲因果是不虛的。

  

  這叁點很重要,第一個是谛聽,第二個是銘記,第叁個是不能摻雜煩惱。

  

  所斷行爲之二是六垢,“垢”是染汙的意思,若是有這六種垢,就染汙了聞法。

  

  《釋明論》中說:“傲慢無正信,于法不希求,外散及內收,疲厭皆聞垢。”

  

  第一,傲慢心。傲慢的鐵球上不沾功德水。若是有傲慢心,不能得到佛法,不可能具有功德。真正具有功德的人不會有傲慢心。

  

  第二,無正信。對上師、對佛法沒有信心。因爲佛法是以恭敬心求的,要得法就要有信心,有信心才能得到佛法,有恭敬心才能得到佛法。你今天聽聞佛法、學習佛法,這和你學習世間的學問不一樣,因爲佛法是智慧,世間的學問則是知識。你學知識不需要恭敬心,也不需要信心;但是你學習佛法,一定要有恭敬心和信心。如果沒有恭敬心和信心,不可能得到佛法。即使你來聽聞了,能明白一些道理,能增長一些知識,但這是不是真正的佛法?不是。因爲真正的佛法是對治煩惱的,是對治習氣的,真正的佛法是不離智慧的。得一分佛法就得一分智慧,得一分智慧就少一分煩惱,少一分煩惱就減輕一分痛苦,這些是相輔相成的。所以希望你們不要把佛法變成知識,應該變成智慧。學佛修行就要轉識成智。如果你只是增長知識,這是增長分別,增加煩惱,沒有用。知識越淵博,也許內心的煩惱越多,也許習氣越重,沒有用。所以不要到這裏來學知識,應該修智慧,這樣才能解決問題,才能解決煩惱,才能解決痛苦。所以,大家必須要有信心。信心很重要,信心是成就的根本。信心有多大,成就有多大;信心有多大,加持有多大。沒有信心聞法是不如法的,得不到真正的法益。

  

  第叁,于法不希求,即對佛法沒有希求心。聞法或修法應該猶如饑餓的牦牛吃草一般,不能像在狗的面前放青草一樣沒有興趣。所以要有希求正法之心,這很重要。自己觀察一下,自己有沒有希求正法之心?希求正法之心越大,你所得到的佛法就越多,這很重要。

  

  第四,外散,就是心散亂。

  

  第五,內收。我們聞法或打坐的時候,都…

《《入菩薩行論》講記(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