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論》講記(叁)

  爲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爲度化一切父母衆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爲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我們昨天講了講法的方式和聞法的方式,今天繼續講講法和聞法應該具備的幾個竅訣。

  以前印度的世親論師講過五條決定。這五條決定分別是:一、必要;二、略說;叁、解義;四、連貫;五、辯論。

  第一,必要,無論是講法的人,還是聞法的人,首先要知道所講解或所聽聞的經典或論典的必要。比如我們現在講解或聽聞《入行論》,其必要是發菩提心。我們要進入大乘妙道,最終要獲得無上菩提的果位,首先就要發菩提心,然後是行菩薩道,修六度萬行,最後證悟無上菩提——成就佛果。

  第二,略說,即先進行大概的簡述。比如說《入行論》一共有十品,其內容也是爲了“菩提心妙寶,未生者當生,已生勿退失,輾轉益增長”,這是我們天天讀誦的。第一品講發菩提心的利益,第二品講忏悔罪業,第叁品講受持菩提心,這叁品就是爲了“未生者當生”,沒有生起菩提心的令生起菩提心。第四品講不放逸,第五品講正知正見,第六品講安忍,這叁品是爲了“已生勿退失”,相續中已經産生了菩提心,但這也是很容易退轉的,這叁品是爲了令生起的菩提心不退轉。第七品講精進,第八品講靜慮(禅定),第九品講智慧品,第十品講回向品,這四品是講“輾轉益增長”,爲了已經具有的菩提心能夠增長,甚至圓滿。整部《入行論》就是爲了未生的菩提心能夠生起,已經生起的不退失,還能增長。

  第叁,解義,就是對各品裏的字字句句都要仔仔細細地解釋,仔仔細細地了解。

  第四,連貫,就是從第一品到第十品,每一品前前後後之間的連貫。

  第五,辯論,就是對其中不明白或有疑惑的地方,通過辯論能夠了知,最後對內容、意義生起真正的定解。

  世親論師所講的這些都是講法、聞法的竅訣。世親論師是印度的一位大德,以前在印度,大德們就是以這些竅訣傳講佛法,聽聞佛法的。我們現在聞法、修法都缺少竅訣,這些竅訣是很重要的。若是有竅訣,一點都不難;若是沒有竅訣,非常難。

  藏地的大德們講法、聞法時也有竅訣。講解或聽聞經典或論典時,藏地的大德們用的是以下叁個綱要。

  第一,概括性地了解。比如我們現在講解、聽聞《入行論》,首先要概括性地進行了解。就如前面介紹的各品的作用、基本的意義,這就是概括性地了解。如同猛虎跳澗,一躍而過,以此比喻這個竅訣。

  第二,仔仔細細地去講解或理解。每個字、每一句、每一段、每一品都仔仔細細地講解或理解。如烏龜爬行,一絲不苟,用此比喻來說明這個竅訣。

  第叁,歸納中心。講解或聽聞結束,做以歸納、總結,這也是一種竅訣。這個竅訣如雪山獅子,威伏群獸,喻指非常肯定,生起定解了。

  我們講法或聞法時,若是有這些竅訣,再去思維觀修,就都不難了。現在,很多人聽的時候很明白,打開書看的時候很明白,但過後要思維或觀想的時候就很困難了,基本上是腦子空白,什麼也不會觀,不會修,這就是缺少竅訣。無論是世親論師講的這些竅訣,還是雪域藏地的大德們講的這些竅訣,都是我們應該明白,應該依此去講解、聽聞、修持的。

  不能缺少竅訣。爲什麼說“成就要靠曆代祖師們,要靠上師善知識”?若是沒有曆代祖師的加持,沒有上師善知識的竅訣,很難真正地領會,很難真正地證得。現在,社會上有很多自學的人,自己去研究,自己去修持,這都徒勞無益的。你再研究,也不可能明白真正的佛法;你再精進地修持,也不可能有真正的成就。所以,佛在經中講“若是要成就,要解脫,要成佛,就要靠上師善知識”。如果你依止上師善知識了,但是沒有得到他的竅訣,沒有采用這些竅訣,也不會有多大意義。依止上師善知識以後,要學習他的意行,就是通過他的竅訣,最後領悟、成就。

  這是講法者和聞法者都應該具備的竅訣,大家要好好地去學修這些。接下來我們講論文。

  完整無缺、正確無誤開明大乘道的這部入菩薩行論分二:一、論名;二、論義。

  甲一(論名)分二:一、真實論名;二、譯禮。

  乙一、真實論名。

  梵語:菩提薩埵渣呀阿巴達繞。

  譯成藏文就是:向且森華修巴拉舊巴。“菩提薩埵”是“向且深華”,“渣呀”是“修巴”,“阿巴達繞”是“舊巴”。

  譯成漢語就是:趨入淨覺勇識之行爲。“向且”是“淨覺”的意思,“森華”是“勇識”的意思, “舊巴”是“趨入”的意思,“修巴”是“行爲”的意思。“向且森華”,也是菩薩的意思,所以全句也可以翻譯爲“入菩薩行”。

  “向且”是淨覺的意思。《智網經》中雲:“遠離染汙名爲淨,增長智慧名爲覺。”這裏的“染汙”指罪障——煩惱障、所知障、業障、習氣障。“增長智慧”,指增長無我的智慧,也可以說增長空性的智慧。

  “薩埵”翻譯爲藏語是“森華”,翻譯爲漢語就是“勇識”,即菩薩有勇敢的意識。他們對諸法的實相空性沒有畏懼,所以是勇識。他們要利益、度化無邊衆生,沒有畏懼,這是勇識,所謂“衆生無邊誓願度”,此外還有“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他們具有勇敢的意識,所以是勇識。

  “渣呀”藏語是“修巴”,翻譯過來是“行爲”的意思。“阿巴達繞”藏語是“舊巴”,翻譯爲趨入。趨入他們的行爲。他們的行爲就是菩薩的學處,比如說六度萬行等。“入”有兩種含義,一個是廣大入,一個是甚深入。“廣大入”是廣博的聞思教理,“甚深入”是深入地修持六度萬行。

  “菩提薩埵”翻譯成藏語就是“向且深華”,也是菩薩的意思。“渣呀”是“修巴”——這個行爲,

  “阿巴達繞”是趨入,也就是入的意思。翻譯過來就是“入菩薩行”,也可以叫《入菩薩行論》。

  取名的方式有很多種,在《解深密經》裏講了四種取名的方式:以地名而取名、以人名而取名、以比喻而取名、以意義而取名。第一,以地名而取名。比如《楞伽經》,當時佛講這個經文的時候是在楞伽山講的,于是就以這個地方取名;第二,以人名而取名。比如《文殊請問經》、《彌勒菩薩請問經》等,當時他們祈請佛講這些經,于是以請法者的名字而取名;第叁,以比喻而取名。比如《金剛經》,是以比喻取名;第四,以意義而取名。比如我們現在講的《入行論》,裏面主要講菩薩的學處,這是以意義而取名。取名的方式還有很多種,這裏講了四種。

  取名的意義。取這樣的名稱以後,尤其以意義而取名,若是利根者,一看這個名稱,就能了知這部經典或論典的所有內容;若是中根者,一看這個名稱也能大致明白其內容;若是鈍根者,今天要去書架或書庫找這部論典,如果沒有名稱很難找到,有名稱就很容易能找到。取名也有很多意義,所以寂天菩薩在造《入行論》的時候,首先取了這樣一個名字。

  乙二、譯禮。

  敬禮一切佛菩薩!

  《入菩薩行論》原文裏沒有這句,這是本論翻譯成藏文時,由譯師們加的敬語。藏地有舊譯和新譯,羅欽仁欽桑波之前翻譯的屬于舊譯,羅欽仁欽桑波之後翻譯的屬于新譯。譯師們爲了能順利地完成這樣一個偉大的翻譯任務,也是爲了譴除翻譯過程中的違緣,自己先做了這樣的禮拜。

  “敬禮一切佛菩薩”:此處沒有敬禮文殊菩薩,也沒有敬禮上師,爲什麼要敬禮一切佛菩薩呢?當時藏王赤熱巴巾有個規定,屬于律藏的翻譯,無論是經典還是論典,都要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因爲這裏所講的因果及一些細微的因果,除了佛之外,誰都無法能夠了知、闡述,所以要頂禮釋迦牟尼佛。屬于經藏的都要頂禮佛菩薩,因爲經藏的內容都是佛菩薩以問答的方式宣講、抉擇的,所以要頂禮佛菩薩。屬于論藏的都要頂禮文殊菩薩,因爲論藏裏主要講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以文殊菩薩的智慧才能真正的明白,才能真正地了知,所以要頂禮文殊菩薩。

  這樣規定有什麼意義呢?譯師們爲了能順利地完成這樣一個偉大的翻譯任務,也是爲了譴除翻譯過程中的違緣。此外,後學者一看譯禮句,很容易就能明白、判斷這部經或論,是屬于經藏、論藏還是屬于律藏。比如當看到“敬禮一切佛菩薩”,一下子就可以明白或了知本論是屬于經藏的,裏面都是佛菩薩以問答的方式宣講或抉擇的。而且,我們很容易一下子就能了知、明白宣講的情景,也有這樣的意義。比如《文殊請問經》,《彌勒菩薩請問經》,其中是以文殊菩薩或彌勒菩薩和佛以問答的方式宣講的,即文殊菩薩或彌勒菩薩請問佛陀,然後佛陀回答,以這種方式宣講的。所以,我們很容易一下子就能了知這樣的情景。

  甲二(論義)分叁:一、入造論之理;二、所入之自性;叁、圓滿結尾。

  乙一(入造論之理)分二:一、真實宣說;二、講述宣說之必要關聯。

  

  丙一(真實宣說)分叁:一、禮贊句;二、立誓句;叁、示現謙虛。

  丁一、禮贊句

  善逝法身佛子伴,及諸應敬我悉禮。

  善逝是佛寶,法身是法寶,佛子是僧寶。意指頂禮佛法僧叁寶。

  “善逝”是佛的別號。爲什麼稱爲“善逝”呢?“逝”是過去之意,即從此岸過到彼岸,也就是遠離六道輪回,獲得究竟涅槃的意思。善逝有叁種意義:端嚴而逝、不退而逝、無余而逝。端嚴而逝,主要是指斷除了煩惱;不退而逝,佛斷除煩惱時不是揚湯止沸,而是抽薪止沸,從根上斷除。煩惱的根是我執,佛斷除了我執,這是從根上斷,是不退轉的。比如聲聞有預流、一來、不來這些果位,他們也斷煩惱,但不是從根上斷,所以還要在六道中輪回。佛則是從根上斷除了這些煩惱、障礙,所以叫不退而逝。無余而逝,就是沒有一切障礙,沒有煩惱障和所知障。“善”有這叁種含義,端嚴、不退、無…

《《入菩薩行論》講記(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