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也希望他的影迷們能從迷失自我的怪圈中找到突圍的方向,看看能不能也跟他們心目中的偶像一樣,共同邁進佛法的殿堂。
熟悉電影史的讀者可能還記得一個女演員的名字——楊惠珊,十幾年前,她是臺灣當時最紅的一代影後,曾兩度榮獲金馬獎最佳女演員獎,大約拍了一百多部電影。不過這些輝煌已在十多年前被她自己終結,在事業如日中天的當口,她離開了花花綠綠的電影圈,一頭紮進了對當時的大多數人來說還頗顯陌生的“琉璃工藝”這一新天地。誰知道這一次轉向竟徹底扭轉了她的人生方向,因她塑造而出的第一件作品就是佛像。用楊惠珊自己的話來說,也許正是在塑造佛像的過程中,紛亂的心緒才得以平息,她有一天突然意識到,如能一生都從事如此潔淨的工作,這就是自己今生最好的修持與生存方式。刹那間,前塵往事都如過眼雲煙一般從心底滾滾流過,她終于醒悟到什麼才是這一生應該努力的方向。
這種感覺在她九六年第一次朝禮了敦煌後變得更加明顯了,楊惠珊雖是第一次到敦煌,但卻有一種非常熟悉的感覺,就好像這些佛像、飛天、佛教故事日日都與自己朝夕相伴一樣。無數的佛菩薩一起以排山倒海般的氣勢向她湧來,在佛法的浩大與個人的渺小之間,楊惠珊切身感受到什麼是無邊無際、無垠無涯的大慈大悲。當時的景致與感受甚至讓她喜極而泣,從此她就更深入到對佛理的鑽研之中。
現在的楊惠珊早已學會了寬容,這都應該歸功于敦煌的佛教文化帶給她的啓示。她說“人應該學會站在別人的立場上去看事情,對別人的所作所爲都應以寬容之心對待,這樣自己也能活得更快樂。”有一篇報道的結尾這樣寫到“楊惠珊最先製作的琉璃製品是佛像,許是在佛教藝術中沈浸久了,她的臉亦呈現出一種佛相,靜靜的,柔柔的。她喜歡穿袈裟式樣的衣服,胸前挂著長長的佛珠,吃飯前,她靜靜地默禱。”
把文中的“許是”換成“因爲”可能會更合適。楊惠珊不僅從佛教中吸取了慈悲、寬容的人生觀,同時也應該把佛法賦予她的豁達心境表現于外,因佛法一直都在強調境由心生,正所謂萬法由心造,對一個以佛法調禦內心的人來說,心靈的博大與謙和當然會表現在外在的形象上。世間愛美之士往往並不通達獲致美麗的究竟途徑,他們經常使用種種人爲的化學、生物等方法,花費巨大的金錢、時間拼命想保留住日漸消逝的青春。所以我們才會常常看到一些七老八十的老太太,用了五顔六色的油漆般的“塗料”,畫在自己的臉上昂首走在大街上的情景。美應該是內化的,一顆善良的心、包容的心、善待他人的心、能容得下天地萬物的心、知道禮義廉恥的心才真正是讓人永保美麗的正因。千萬不要小瞧了心的力量,它實在可以改變一個人從內到外的一切。
從內心發出的充滿慈愛與智慧的微笑將是陽光底下最燦爛的花朵,它既可以感染自己也可以打動別人。
叁、善心催發出的妙音
與佛結緣的明星們或多或少都從中有所受益,反過來,他們也以自己的力量爲佛法、爲衆生做了一些功德善行。一方面是他們在回報叁寶再造之恩、回報整個社會對他們的厚愛;另一方面,這種種修爲無形中又影響和帶動了一大批人緊隨其後,也漸漸向佛法僧靠攏。尤其令人隨喜和贊歎的是,一旦這些明星將修行、行善納入自己的日常生活正軌,一種良性循環便就此形成:從佛法當中越來越多地得到世或出世間利益,這樣反饋給社會的回報也相應增多,如此形成互動,當事人的福德資糧日漸增上,他們便對佛法以及行善更有信心,社會也能整體受益,……佛法不離世間覺,佛教永遠也不會把任何一個希求智慧、福報、世出世利益的人擋在門外,就看你本人願不願意擡腳邁入這個門檻了。
一直在香港樂壇獨領風騷的王菲,以前就曾捐過數百萬善款用以興建廟宇,近一兩年來,她更是對佛教事業出力甚巨,以錄製CD、錄音帶等方式向社會廣爲宣傳佛教教理,以期喚醒衆人的良知。爲幫助在佛教發源地的印度建造一尊世界上最大的(彌勒)佛像,她與師父索巴仁波切共同錄製了一張梵文音樂專輯《悲智雙運》以爲籌款之用。
當問到參與這項公益專輯的動機時,她表示說:“坦白說我平常也不太聽佛經,不過自從接觸過後,覺得有些道理聽起來很舒服,所以我想讓更多的人受惠。這張唱片是由上師念經,我唱和音,另一首《彌勒佛心咒》是我獨唱,所有收益都會捐作興建彌勒佛計劃的慈善用途,大家不妨也聽聽,可以慢慢了解。”
其實說到底,可以慢慢了解佛法的不僅僅是王菲的歌迷,她本人想來也會通過各種途徑慢慢了解到佛法真義。不知王菲未來的星途會怎樣,也不知道以後還會不會爆出她個人生活方面的種種“新聞”,但我想,既然人人都有佛性,而且王菲本人的佛性業已通過與佛法的接觸被悄悄催生,她的各種善行就是對此所作的最好注腳,那麼我們完全就有理由相信,這些功不會唐捐的善法一方面會給她本人帶來永不會虛耗的功德利益,一方面也會對社會人心的改良起到積極的推進作用。還有一點也不容忽視,這些善行在潛移默化中終會成爲一種無形的使其增上智慧的資糧,也許有一天,這位歌星會如水到渠成一般,從行善過渡到求法的終極目標上來。
還是那句話,利他其實就是自利,有了佛法這個催化劑,一切善行都可被激發出無比的力量——改造自己的,利益他人的,全社會也會因之而受到恩澤。
不惟王菲一人在爲佛教事業獻出自己的聲音,臺灣前著名歌星孟庭葦也在爲佛法“開口”效力。二零零一年即已宣布退出流行歌壇的孟庭葦,抱著用歌聲幫助更多的人求取心靈安甯、諧和的目的,于當年十一月份終于推出了她的首張個人佛教音樂專輯——《阿彌陀佛》。可能熟悉這位臺灣藝人的歌迷都知道,自從九十年代初她推出了第一張個人專輯後,這位生性恬淡的歌手便一直在紛繁缭亂的娛樂圈中保持低調姿態,她所詠歎的歌也一如其人,在舒緩、優雅的樂音中,一種榮辱不驚的心態隱約傳來。
這樣的人似乎不太適合呆在演藝界,而孟庭葦本人也曾表示過,當初剛要推出《第二道彩虹》這張專輯的時候,她就已經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她自己說她是一個“清教徒”,娛樂性相當低,讓企畫根本無法著力。當終于有一天,因緣際會,她與佛法發生碰撞之後,退出歌壇的想法便一天天增盛起來。奈何凡人生存于濁世之中,難免會受到各種各樣讓人無可奈何、卻之不得的羁絆,就這樣,孟庭葦在機緣不備、責任未了的困境中又晃過去了幾年。直到好友及哥哥因車禍相繼離世,她才真正在自己的周圍、在自己的親人身上、在日日必須面對的平凡生活中,深刻感受到了生命的無常與脆弱。頗具善根的她當即向菩薩發願,決心要利用自己的聲音做自己認爲最應該做的事——潛心研究佛教並積極投身公益活動,發行這張《阿彌陀佛》就是她初發心後的第一個舉措。
現在的她坦言說:“我現在是自由業,收入很微薄,生活也很簡單。貪嗔癡是人生煩惱的根源,只要領悟到這個道理,就可以活得很快樂。”
從絢爛歸于平淡,在甯靜的阿彌陀佛佛號聲中,一顆已感受到佛陀悲智情懷的心靈,正在用全部的身心向我們講述一個回複心性家園的故事。
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比如投身歌壇後所推出的第一章專輯便是佛曲彙集——《燃燈之歌》的歌手黎勝平,他所秉持的心願同樣是爲佛教多多貢獻自己的力量。這張以非流行音樂之創作打入市場的專輯,收錄了十首歌曲,黎勝平希望借著音樂和他的歌聲,爲灰心的人唱出希望和理想,並能撫慰失落、彷徨的心靈,增加他們的信心。
談起錄製這張專輯,他說不論是唱佛曲還是皈依佛門都是很隨緣的事,從少年時代起,他就熱愛唱歌,但中學畢業後,孝順的他卻遵照父親的意願繼續修讀了一些別的課程。某次父親臥病在床,愛父心切的他遂臨時抱佛腳,非常虔誠地在病床前誦念佛經。當父親的病好後,他自然而然就與佛教結下了殊勝的緣份。爲了感恩,黎勝平出道後的第一張唱片就選擇了佛曲。
人生路漫漫,佛曲情悠悠。每一只佛曲,其間跳動著的都是佛陀的無盡祝福;每一個音符,其間躍動著的都是叁寶的廣大祝願。演藝界的佛弟子們在用聲音、形象等各種手段演繹、鋪陳佛法的同時,一片感恩的氛圍自然洋溢在我們的生活空間;一種暖人的氣息不覺迎面撲來;更重要的是,很多人的善根可能已在佛日的沐浴下,不知不覺地萌生。
四、莫待發白方覓真理
說了許多紅塵中的佛光閃耀之處,但無庸諱言的是,演藝圈中的學佛景觀並非一片光明燦爛。客觀地說,就我們目前的現量觀察所見,很多明星們的學佛之舉依然脫離不了盲目、尋求精神安慰與點綴,或者單純求福報的心態。當然了,用打破生死牢關、誓求究竟解脫的目標來要求所有的演員、歌星等人,並用以規範他們的學佛行動,是根本不切合實際,也完全不可行的一種愚蠢做法,它本身就不符合佛法的因緣觀。我們只是希望能有更多的明星,當然還有最廣大的普通民衆,如果已經與佛法有了一面之緣,那就千萬別錯過良機,只把佛法當成如財神爺一般的偶像頂禮膜拜;更不要錯解佛法,走了彎路還自認爲是在學佛。如果自己尚未接觸佛法,那就盡量用自己的心、腦、眼、身親自去體會、思索、觀察、實踐,如此方能對佛法真正有所領會。
曾經看過一則報道,說的是一名演員打算在五十歲以後出家做和尚,他自己公開宣揚說:“以前曾試過出家七天,做過七日和尚。但覺得實在沒有時間去學佛,所以在五十歲後,那時已經成家立業,沒有牽挂,可以出家一、兩年,專心學佛。……但絕對不會一生出家做和尚,因爲學到這麼多知識,絕對要回饋社會。”
這則新聞的確令人感慨萬千,也因此更令人感到李娜出家的難能可貴。不想對之作過多破析,只想問問這位演員,以及很多與他想法相同的人士這麼幾個問題:假如我們活不過下一刹那,那麼現在的時間你准備用它來幹什麼?還要繼續假戲真做嗎?現在都放不下,那麼五十歲之後,你就能保證自己會大徹大悟嗎?出家做和尚難道不屬于回饋社會?當代表了一個社會精神文明最高峰的出家僧侶們都放棄自己的追求,也紛紛營求起世間八法、投身到物質文明的滾滾洪流中後,我們完全可以說一個社會的脊梁就此決定轟然坍塌!回饋社會的最好方式到底是什麼?是佛法的智慧與慈悲,抑或世間的知識與物欲?佛法如果不能徹底融入自己的心相續,那所謂的行者又與把佛經僅僅充作藏書者何異?
解脫是自己的事,它完全取決于你個人的努力與行動。同樣,紅塵中的佛光並非遍照每一個身處紅塵中的人們,接受不接受佛光也全看個人的因緣與選擇。但畢竟,這線光明已經讓一些疲倦不堪的心靈開始找到歸家的方向;他們揚帆啓航的身影也深深吸引住了岸上駐足、觀望者的目光。沒有更多的言語,只是默默地在心裏爲這些出離名利場的人們深深祝福:
已經見到了太陽的光明,那就把黑夜遠遠地甩在身後吧!
還有一些明星們的學佛經曆,此處恐繁不述。總之,願以此篇短文誠摯希望一切沈睡在輕歌曼舞之迷夢中的人們,都能盡快蘇醒並認清未來要走的人生方向!
《紅塵中的佛光——演藝圈明星皈依佛門之剖析》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