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法門的修學要領 五、在身、口、意上實修

   五、在身、口、意上實修

   佛在《金剛經》裏面說,佛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诳語者、不異語者”。佛不會講兩種話,佛講的話是在一個實相、一個真理下講的,只是針對不同的衆生會從不同的角度去講。都是他講的東西,一定是一個道理,如果他講的是兩個不同的東西,哪一個又是真理呢?因此,雖然法門無量,歸根結底的歸宿之處還是一個。淨土有四土、叁輩、九品。“四土”跟通途法門是完全對得上的,核心內容就是“心即是佛,佛即是心”。我們每個人都能成佛,衆生平等,這是佛法的大的背景。那麼按照普賢菩薩十大願王的開示,落實在修行上就是身、口、意這叁業。因此我們修淨土法門的要領同樣也是要落實在身、口、意這叁業上。

   身業就是禮敬諸佛。拜佛時需要合掌、合十——十個指頭合在一起,不能拇指交叉,有些人拇指交叉起來合掌是不如法的。合掌這個手印是十方諸佛共同的手印,代表全心全意。十是代表全,十個指頭合在一起並且要當胸,這樣就代表十全十美、全心全意,所以合掌時要注意如法。拜下去時,右手按在蒲團的正中間,代表你的身業;左手按在蒲團中間的前上方,代表口業;右手再放上去,代表你的意業。這叁步完成後,手要攤出來,手掌朝上,兩個無名指的距離是兩寸,手腕的距離是八寸,這叫頭面接足禮,代表佛站在你的前面,你的手攤開接佛的兩足。頭要靠在手的中間,有些人拜下去把頭靠在手掌上,這是不對的。你的頭靠在手掌上,讓佛踩在哪裏啊?佛就沒地方踩了。頭面接足禮中,頭是代表人最高的地方,足是人最低的地方,以我最高的地方,接佛最低的地方,代表佛走過的道路,是我要走的,佛覺悟的真理,是我最尊重的。手攤開代表接受佛的福德和智慧,頭再靠下去,然後手要卷回來,代表你要把佛的福德智慧接回來,然後再複原,右手按中間,左手當胸,最後收掌站起來。如此拜佛就是代表以我全部的身心去恭敬、禮拜佛陀。

   修淨土法門並且信願懇切的人,只拜一尊阿彌陀佛就可以了,見到釋迦佛、觀音菩薩、地藏王菩薩,無論見到什麼佛,拜下去時就念阿彌陀佛,因爲阿彌陀佛已經具足了所有佛的福德和智慧。無量光就是佛的智慧,無量壽就是佛的福德,所以手一攤開就應該知道:右手接的是佛的無量壽,左手接的是佛的無量光,就是把一切佛的福德智慧都接回來了,接到自己的心裏面。所以禮敬諸佛,我們要非常認真地對待,每天有機會就要拜佛,特別是傲慢心重的人。

   在座的老菩薩,歲數大部分都比我大。歲數大的人經驗豐富、知識圓滿,人生閱曆也較深,但是歲數大的人有一個很大的毛病就是傲慢、不聽話。他覺得:“我幾十年人生都經曆過來了,我還聽你的幹什麼,我吃過的鹽巴比你吃的米都多,走過的橋比你走過的路都多,我還聽你的幹啥!”實際上這種慢心對自己修行是一大障礙。所以很多歲數大的人很固執,心裏很不容易放下。子女後代想要說什麼了,他總是想要子女聽他的,他不要聽子女的。其實也不僅僅是歲數大的人,年輕的人也希望別人聽他的。都希望別人聽自己的,這就是一種傲慢、一種慢心;因爲他覺得自己了不起,總覺得自己是對的,別人是錯的。實際上你應該認識到,自己還是一介凡夫,貪、嗔、癡、煩惱、我執都沒斷,聽你的完蛋了,聽你的話就要跟你一起去輪回了。拜佛是消除我慢的一個最好的辦法,大家有機會一定要多拜佛,對身體也有很大的幫助。慢心重的人,身體也容易生病,因爲他傲慢心重,別人不聽他的,他就容易生氣,一生氣就有毒,一有毒身體就出問題了。

   漢傳佛教的禮佛一定是手放在胸口,然後拜下去,站起來手仍放在胸口,最後半拜問訊,舉到眉間齊,就可以了。皈依的時候我有教過大家如何拜佛的。問訊是打招呼的意思,也是有講究的:身體彎到九十度的時候,手印要變成一個彌陀印,彌陀印在底下。這代表佛所成就的報身,也就是佛已經是福德、智慧圓滿了,所以我們拜他,向他學習,接受他福德、智慧的加持。彌陀印就是代表福德、智慧圓滿的報身佛手印。問訊完之後站起來,人站直手要舉毗盧印,也就是將彌陀印這樣直接彎過來,兩個食指伸直,拇指交叉,左手在外,右手在內,這就是毗盧印,代表清淨法身毗盧遮那佛的手印。毗盧印爲什麼要舉到與眉毛齊,即舉到眉心處呢?意思是我們的心,我們每個人的清淨法身佛,與佛的清淨法身是完全平等無二的。所以我們拜佛,實際上是拜自心。佛的福德、智慧圓滿,我們拜他,向他學習,而我們真正要開發的是我們自己跟佛一樣的清淨法身。最後再合掌,代表在生活、工作中,我們也是以全心全意的心去工作、生活。漢傳佛教就以這個方式來禮敬諸佛,來表法。

   拜佛可以使身業得到一個最清靜的改變。你身體如果不好,生病了,就是說身體有障礙了,我們就可以通過拜佛改變自己身體的狀況。或者上一次跟大家說過的忏悔法,通過忏悔可以改變自己身體的狀況,把身業改變。

   藏傳佛教的拜佛又跟漢傳佛教的不太一樣,他們也是五體投地的方式。他們的需要磕大頭,用力橫向伸手,是代表十方;再舉上去,代表叁世即過去、未來、十方叁世,心量很大;再舉到眉毛,代表我的身體;接著舉到口,代表我的口;再舉到心,代表意。然後拜到蒲團時,身體一下子倒平,佛教裏面說“最恭敬的如樹倒地”,就是像木棍倒到地上一樣,你的身體是直的,還不能膝蓋先跪下來,直接“啪”一下倒平了。歲數大的人要小心,萬一摔成骨折就麻煩了,但是這種方法對年輕的人來說是一項很好的身體鍛煉。伸直了以後,也是要接佛的福德智慧,然後一下站起來。這裏的“五體投地”即指頭、兩個肘、兩個膝蓋都要觸地。五體投地就是指“我對你的佩服簡直五體投地”了,也是趴倒在地,讓佛來慈悲地加持我們,所以禮敬諸佛是消除身障的要領。

   我們如果對念佛、淨土叁資糧都懂了,當你念佛念不起來時,一定要懂得怎麼去拜佛,這是消除自己的障礙。在寺院裏可以多拜佛。在家居士如果家裏有佛堂,就在佛堂拜;沒有佛堂,就朝西方拜,在客廳裏朝西面的方向拜也是可以的。或者你拿一本經或是拿一個小小的佛像,平常放在櫃子裏,要拜時就把佛像請出來,放在茶幾上或者放在一張特定的桌子上,拜完了就收起來。這是講身業上的修行,就是身體要禮敬諸佛。 普賢菩薩講的“十大願王”,落實成十條就是我們早課裏唱頌的“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贊如來,叁者廣修供養,四者忏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恒順衆生,十者普皆回向”。普賢菩薩是何許人也?他是華嚴叁聖之一。華嚴叁聖是指普賢、文殊、清淨法身毗盧遮那佛。其中普賢是代表實踐修行的菩薩,文殊是代表理論智慧的菩薩,清淨法身毗盧遮那佛是華藏世界即華嚴世界的佛。這位實踐的菩薩把整部雄偉廣大的《大方廣佛華嚴經》講的教理落實在這十條當中,而這十條的前五條就告訴我們:真正落實華嚴世界的道理就在于你的身、口、意這叁業,以及你集資淨障。

   身業是以禮拜作爲根本的。你身體有病了,不舒服了,是身體上的障礙;別人看到你就討厭,不太喜歡你,不太歡迎你,這也是身體上的障礙。因此你就要去多拜佛,身體的障礙沒有了,,身體也就舒服了,別人見到你也都很歡喜,你的障礙就沒有了。

   第二是稱贊如來。稱贊如來是口業的修行,在所有的口業當中,稱贊如來是把佛陀最圓滿的教理落實在口業當中。稱如來就是念佛,贊如來就是念經;如果再具體一點,稱和贊也可以用在一起,就是我們對佛的功德不停地贊歎,今天在這裏講經說法也是稱贊如來的功德。

   念佛,就是念“阿彌陀佛”、“觀音菩薩”等佛菩薩的名號。因爲阿彌陀佛是無量光和無量壽,無量壽就是如,無量光就是來。無量壽,因爲他是定,不會改變,而我們每天都在改變,從小到大到老,幾十年之後就死掉了。但阿彌陀佛不會變,如如不動,所以阿彌陀佛就是如如不動的意思。也正因如此,他才無量壽、無量光,光明照耀十方法界。

   有光明時才能看見大家的千差萬別,也就是說,有智慧才能看出世間的萬物,有智慧才能夠來到世間度一切衆生。如來是“乘如是道而來成正覺”,如來就是不動本迹而度一切衆生。他自己安住在法性當中沒有動搖,這就是如;他來到一切衆生當中,給衆生放光獻瑞、講經說法,度一切衆生,乃至叁途惡道他都不相舍離,這就是來。稱贊如來就是內心穩定而能度一切衆生,所以念“阿彌陀佛”就已經包括了稱贊如來的一切功德。動起來就是來,不動就是如。聽到別人手機響了,我們的心動了沒有?如果你動了,你就不如了。對一切境都要一個樣,無論是佛來還是魔來,你心動了,在那裏講話了,就不對了。某個人的手機一響,一大幫人就開始講閑話了,你看凡夫就是這樣。

   稱贊如來是以念佛爲最根本,我們平常就要訓練這種習慣。如果你這個習慣沒有訓練起來,你用功也不得要領。我經常看到有些居士在寺院裏繞佛,念著念著,看一個人來了,馬上先講兩句閑話,打聲招呼“哎,你好,今天來啦,好好……”然後再來念佛,這是毫無意義的。如果大家一起念佛,念著念著,有手機響起了,好多人馬上會上去罵兩句,不光是手機響起來的人不對,罵人的人也根本不知道怎麼用功,這樣念佛也毫無意義。

   這就是說,平常要時時刻刻注意自己的身業以及口業,要把握好這張嘴。“病從口入,禍從口出”,你講別人是非,別人不高興了,講錯話了,別人會反咬你一口,這還只是因口業引起的眼前的、暫時的禍,其實更嚴重的禍還在後面。

   你不要小看這張嘴,我們這一生的命都是靠這張嘴養起來的,世界上…

《淨土法門的修學要領 五、在身、口、意上實修》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