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教理上講由戒生定,由定生慧,但在實際操作中,我的體會是由慧生定,由定生戒。

  問:頂禮上師!教理上講由戒生定,由定生慧,但在實際操作中,我的體會是由慧生定,由定生戒。

  答:爲什麼教理認爲由戒生定,由定發慧呢?因爲前面若沒有守持好自己的戒律,就無法進入到寂止禅定的狀態之中。往昔我等大恩根本上師喇嘛仁波切也曾經說過,無法守持別解脫戒,連往生叁善道的基礎都不具備,解脫又談何容易,因此著重宣講小乘別解脫戒。所以按照次第的修學方式,由戒生定是非常符合我們次第修行者的根機的。

  你理解由慧生定,由定生戒,是在說當心如如不動的時候,也就在守持戒律了,但這裏所謂的心不動,該如何理解呢?

  以前我在杭州的時候,有一位出家師問我,惠能大師在聽到《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時候開悟,如今他也能做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爲什麼不等同于惠能大師開悟的見地呢?

  要知道惠能大師在聽到《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應無所住”是已經直視了本體,因此所生的一切心都稱之爲真心。但他現前所謂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完全是自己造作出來的見解。爲什麼這麼說呢?因爲當他覺得“應無所住”的時候,實際上他已經有了一個所緣的對境。“所住”就是他“所緣”的對境,那麼他的見解自然就是“應有所住”,此時所生的心就只能稱之爲“妄心”,而非“真心”。

  因此所謂的心如如不動要分爲很多層次來理解。若要是能圓滿正行的本體,那麼戒定慧當然也在其中圓滿。在《呼喚上師本論》當中也講解,無論是四種灌頂、五道十地還是四無量心,四攝持等等,一切都在智慧本性當中圓滿,但是這樣的見解可不是那麼容易做到的。

  我等大恩根本上師喇嘛仁波切說過,依據龍樹菩薩的教言,應在勝義谛當中樹立自宗派見解或回遮他人見解,但在我們自己的修行過程當中,還是要在改造當中去成辦見解。

  因爲即便對理論有多麼通達,能用多麼美妙的詞語來表達,但對自己而言可能都不是真正的見解。例如當你口渴的時候,必須把水喝下去才能解渴。也就是說,無論是真實的見解還是戲論,我們都必須要從當下的心念下手。

  所以每當我們盤腿做功課時,內心就會想到一切本來都是空性,但是念到《心經回遮儀軌》以後,又想到一切都是有緣起的,但是現而無自性,既非有亦非無,在這樣的狀態當中安住的見解都叫做心的改造。因爲對次第根機者而言,我們只能從文字當中去這樣樹立見解,才能知道什麼是真正的智慧之見解,但前面由戒而生定,禅定中有相定和無相定的次第過程是不可缺少的。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