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頂禮上師!我還沒有開始修您傳講的上師瑜伽。我想先向您彙報一下我目前的修學狀況。
我平時的修學主要就是禮拜誦經,持誦大悲咒和打坐。每當座下有情緒起來的時候,我也會觀察自己,在情緒和妄念背後的“小我”是怎麼樣的一個狀態。但可能是業力沈重的原因,有時候觀察得很清楚,有時候觀察得很迷糊。
到目前爲止,我一直在選擇相應的法門和有信心的上師,因爲成佛的目標很清楚,我覺得我不能浪費自己的時間和能量,但是成佛之路需要叁大阿僧祇劫,我希望能盡可能縮短,所以想請上師開示,目前這個狀態,我應該如何去修學?
答:我們說過,信仰佛教的目的是爲了成辦今生快樂、臨終快樂未來更加自在。所謂的今生對在家人而言,主要指家庭和事業。因爲我們在現實生活當中難免會遇到很多令人心生煩惱的事情,但是很多煩惱都源于自我感太強的原因所致,如果能時時觀待自己的我執並且進行對治的話,相信生活就會很快樂。雖然佛教有很多佛法的專有名詞,但實際上就是在說如何追求快樂。
我們通常的修學方式有口中念誦、身作禮拜來乃至獨自一人進入到茅棚或山洞之中去修學等一系列方便。一些對佛法不是很了解的人可能會認爲這是一些奇怪的行爲,但實際上,這些行爲的目的就是爲了創造真正的快樂。若要是能做的到這一點的話,我相信行持各種方便都是在修法。
你所說的能夠時時觀待自己的“我執”,我想還是非常好的。因爲在現實生活當中,無論是面對家庭還是工作,內心産生諸多煩惱的最大原因,就是我執太強的緣故所致。因爲當自我感太強的時候,就會覺得別人時時都應該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做,當不符合自己的要求時,內心就會産生很大的嗔心。細致想想,這些煩惱不都是來緣于自己的內心,都是源于我執太強的原因嗎?因此若能長時間觀待我執並進行對治的話,我相信這樣的生活就是一種修行。
因爲並不一定天天口中念誦才就叫修行,釋迦牟尼佛曰:“自淨其意,是諸佛教”。華智仁波切曾經也說過:“心乃諸法源,調心佛善說”。因此,心才是萬法的根源,調伏內心才是曆代傳承祖師的教言。當然調心的方法有很多種,但想要在生活當中能夠如是對治我執,我想最好的可能還是上師瑜伽吧。
往昔我們在講上師瑜伽的時候,對內外密叁種上師相應法都做了講解,以及對治煩惱過程當中,如何運用剖析調伏妄念、直視調伏妄念和安住調伏妄念等也做了講解,按照成熟口訣法的名詞來說,就是意識轉爲道用和智慧轉爲道用。如是講解的目的就是爲了對治人我和法我。
若能如是行持的話,生活就會越來越快樂,不僅家庭之間充滿和諧,與大自然之間也會非常和諧,這種諧之中就充滿了快樂,就如同“到了金洲不得土石般”,自然也不會有煩惱。所以我想,若想要成辦解脫,想要今生就獲得快樂,能夠修學上師瑜伽並且將其運用到每個當下,這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