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內地與香港之間應多些包容和理解──北京兩會期間寬運法師接受《大公報》副總經理周延召先生專訪▪P2

  ..續本文上一頁什麼克服不了的問題、解決不了困難;希望大家多包容、多理解、多點六和的精神;出家人之所以稱爲「和尚」,「和尚」就是以和爲上的意思;希望大家多一點和,那事情就容易解決了。

  

  周延昭先生:寬運法師是真正的大和尚,在這個方面我還有一個問題,隨著我們社會的發展和開放,相信有越來越多的宗教界人士參與政事,參政議政,那麼這個應該說是有史以來我們民族的一個傳統,在這個方面,給我一種感覺就是既在叁界外,又在五行中,用出世的心來做入世的事,來造福人類,對這個大師怎麼看?

  

  寬運法師:大家都知道,我們出家人是以出世的情懷做入世的事業;我們以人生佛教、人間淨土的實現爲目的;那麼既然是人生佛教、人間淨土,我們就應該首先考慮到人生是不是能夠改善。第二步,才是後世增勝;第叁步才能了生脫死。而第四步才能夠法界圓明。所以,我們首先必須以人爲本,也就是從一個好人做起;因此,佛教主張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亦即從一個好人,然後成爲賢人、聖人、羅漢、菩薩,直到成佛。不過,世界上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到達佛的境界;我們出家人參政議政只是因爲自覺身爲這個大家庭的一員,應該給予一些意見,給予方向性的建言,因爲佛教的理論是屬于精神層面的,而其實踐又是社會層面的、生活層面的;而在現實生活中,人需要信仰來提升精神或心靈層次,因此,無論是信仰共産主義也好,信仰其他各種不同的宗教也好,目的就是希望令我們找到生命的一個根,以此作爲安身立命的依據;所有宗教之中,尤其是佛教,明確地指示給我們一個終極的追求,讓我們透過生活的實踐體現生命的意義和價值。所以我們佛教的責任和使命,就是盡力引導世俗社會走向一個「諸惡莫作,衆善奉行」的信仰,有了信仰,這樣生命才會有根,才會有正確方向。

  

  所以,我們參與國家的事情,就是因爲我們佛教有愛國、愛教的情懷,我們出于佛教所說的大悲心,有了這種心,這種情懷,我們就能用悲憫的心、慈愛的心,報國土恩、報父母恩、報衆生恩,還有就是報佛恩;我們希望用一種感恩、報恩的思想,以達到化世導俗的目的,這樣對世俗社會必然是有幫助的。我們的想法就是基于這一點來參政、議政,我們還是以謙卑的心、感恩的心來參與的,我們只是來給予意見,而不是來這裏當官問政,絕對不是的。我們只是提供意見,以表達我們對社會、對衆生的關心、關懷,如此而已。

  內地與香港之間應多些包容和理解(下)

  ──北京兩會期間寬運法師接受《大公報》

  副總經理周延召先生專訪

  周延昭先生:好像法師涉及到了一個非常敏感的話題,剛才講您來做政協委員,或者說您所代表的這一批愛國、愛港、愛教的宗教界人士,實際上是爲了給整個社會提供一些非常好的建議,是爲了更好地來行使自己作爲宗教界人士對社會的一種回饋等等,它是以非常平和的心態,而不是以做官的心態來做這個事情的。當然我們在社會上也有一些個別的現象,有一些政治方面的,所謂的以做官爲追求的這樣的宗教界人士;也不可否認會有這樣的一些存在,這樣的一些個別現象。還有以商業爲目的的這樣的一些商業宗教界人士,在這個方面,我想用什麼樣的一種方式能夠更好地來引導他們多爲衆生考慮,多爲社會考慮,在這個方面有沒有一些好的建議?

  

   寬運法師:我認爲佛教界應該加強我們自身的建設,因爲我們出家人必須「以戒爲師」,剛才說了「戒和同修」,有了戒就有統一的規範、統一的管理;我們都知道社會對出家僧衆是有要求的,所以我們必須知道如何把自己的定位定好,我們既然是大家庭的一員,我們從事宗教傳播的工作,我們就必須懂得如何傳播,如何去令到社會上更多人受惠得益,所以必須做到解行並重,理論與實踐合一,這個實在非常的重要。由于佛教對我們衆生的關懷特別的多,所以在實踐上來說,佛教是一個入世的宗教,所以能在現實生活中幫助到很多有需要的人,這也就是佛教所強調慈悲精神、利他精神。而更重要的是,佛教的利他其實就是利己,利己就是利他,也就是說,在成就他人的過程中來成就自己。現在我們一般人修行還不圓滿,所以我們在付出的時候就難免抱怨,難免有偏差,但因爲佛教是一種覺悟的教育,這一種偏差,隨著我們覺悟的提升,就會不斷的往更高的生命層次提升,也就是從前面所說的,從好人、賢人、聖人、羅漢到菩薩、到佛,亦即從凡夫僧,到聖賢僧,到菩薩僧,最後慢慢成佛。

  

  周延昭先生:確實佛教界做了很多非常慈善的事情,這些事情都是我們非常稱道的,而且在佛教界有一個話題,也比較神秘,我們大衆也比較關心,就是到底有沒有佛?我在和一個大和尚聊天的時候,他說了一個觀點,他說你做佛的事情,你就是佛,你做人的事情,你就是人。那麼您在這個方面,有沒有什麼給我們開示的?

  

  寬運法師:我認爲迷了就是衆生,悟了就是佛,我們每一個人原本都具足清淨的佛性,只因爲有太多的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這是因爲我們有迷,但我們如何能從迷走向覺悟?這是一個不斷自我超越與提升的過程;當你真正覺悟了,內在、外在自然會得到提升。我們佛教經常說:我有寶珠一顆,久被塵勞封鎖。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一顆內在的自性寶珠,可惜長久已來被煩惱塵勞所封閉,所以散發不出原有的光茫;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總是往外奔馳追逐,我們眼觀妙色,我們耳慕好音,我們鼻嗅好香,我們身貪細滑等等;我們一切的煩惱都來自于我們的身體,六根給我們帶來無窮無盡的煩惱;所以,佛教教我們反求諸己,反聞聞自性,要我們向內追求,也就是內求;內求即是所謂「內觀觀自在,外觀觀世音」,就是通過內心的提升,那麼外在的世界也就會慢慢的改變。外求所得到的往往是煩惱的根源,都是貪瞋癡或無明所引致的,我們修行的目的就是把這些煩惱無明去除,修行也就是修正自己的錯誤,把錯誤修正了,把煩惱無明淨盡了,那就是佛了。

  

  周延昭先生:我似乎明白了。因爲我也經常聽一些高僧大德講,我們寬運大法師慧根深厚,佛緣也甚深,很多網友都非常希望能聽到您是怎麼樣和佛門結緣的,又是怎麼樣一路修行過來,達到目前的這樣一種非常高的境界的?

  

  寬運法師:境界就不敢講,但是我覺得出家人應該以弘法利生爲己任,如何把佛教傳播出去是我們最高的使命。我覺得現在的人年輕的時候是用身體去換金錢,到老的時候是拿金錢去買健康;當我們擁有的時候,又怕失去,患得患失,沒辦法活在當下。爲什麼?就是因爲我們有太多的舍不得,有太多的東西不想放棄。其實我們出生的時候什麼都沒有帶來,當然走的時候什麼也帶不走,只是我們很多人都看不透這個道理,在人生的旅途上迷失了方向,我們總被外在的東西所迷惑;我們就好像一個背著簍子在路上撿石子的人,由于沿途的石子太美麗了,每走一步都撿起一塊石子往簍子裏放,越撿越多,越來越重,壓得幾乎都走不動了,仍然不肯掉棄或放下一些,真是惾啊!我們現代人就是這樣,每個人都往外追逐,令到自己身不安,心也不安。佛教就是教我們認識人生的本質,讓我們釋懷,讓我們放下;只有放下了,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自在。

  我自己最常實踐的功課就是學習放下,前一段時間我去了一次不丹,當時有這麼一個看法,以前的不丹是全世界幸福指數最高的國家,現在已經大大降低了,爲什麼降低了呢?因爲他們以前信仰佛教,而且那裏地方又不是很大,有70%多的森林覆蓋率。以前他們沒有電話,沒有電視,沒有互聯網,沒有這些科技帶來的所謂現代文明,而現在就不一樣了,每一天有很多的遊客去到不丹,他們就有了比較;有了比較就會有你高我低、你有我無、你多我少等等的計度,所以他們現在就沒有這麼幸福了。所以,我自己也認爲,少比較,我們就會活得更幸福。

  

  周延昭先生:非常好,少比較;少比較,心態就平;少比較,我們這個社會就非常安定。我也聽說了,寬運大和尚對佛法的修煉也是非常刻苦的,爲什麼您能夠說佛法如數家珍,和您平時的這種苦修應該是有密切的聯系,那麼在這個方面你能不能談一談是怎麼樣來修行的?

  

  寬運法師:修行就不敢當了,不敢說修行,只能說我很願意做一些佛教的傳播工作。我們現在很多的衆生可以管好家庭,管好財富,管好我們琳琅滿目的東西,但我們很少人真正管好生命,本來我們的生命是最重要的。有句話說,「熙熙爲名來,攘攘爲利去」,一般人每天在名利裏打滾,每個人心不安,身也不安;佛教就是讓你看破、放下,正如古德所說:放下、自在、安樂。我們身爲出家人,就更加要內心謙下,外行于禮,這樣待人接物,也不去比較,我們只要管好自己的生命,不去貪求世間的榮華富貴,所謂大廈千幢,夜眠叁尺;山珍海味,也不過日食叁餐;如果我們擁有多余的東西,就希望讓更多的人受惠;我們關心弱勢群體,所以傳播正確的理念,相信對整個世界都有幫助,而且我自己很願意做這個傳播工作,希望大衆都能覺悟,都能受惠,都能真正受到佛教智慧的啓發。我認爲佛教就是一個大的智慧。

  

  周延昭先生:佛教確確實實是一個大的智慧,尤其是從印度傳入我們東土以來,其實它是我們傳統的道教和傳統的儒家教育都很好地融入了一體,比如說我們古先賢說過這句話:盡人事聽天命,或者說盡人力聽天命;這個聽天命按我的理解就像是法師剛才說的是放下。如果說你放不下,可能就會有很多的煩惱,在這個方面,在儒、釋、道融合這方面,想聽聽寬運法師的看法。

  

  寬運法師:我們都知道儒家是治世的,是入世的;道家是治身的,是半出世的,佛家是治心的,是既出世也是入世的。以前都有以前禅宗裏頭一個「幡動、風動」的公案;所謂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心才是真正的主宰。我們的心支配著整個人的行爲,所以古人說了,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但是佛教所說的不只是放心,而是安心;這個安心裏頭就包括安身,安心,因爲我們現在整個社會人心都在滾滾的紅塵裏,無法看透,無法出離;正如前面所說,儒家是治世的,所以提出五常;佛教是出世而入世的,所以提出五戒;由此可見,兩者是相輔相成的,因此才有儒學興,佛教隆的說法;而道教則提出無爲而治的思想,以修養身心;其實治心的、治身的,治世的,叁者都是缺一不可的,所以傳統文化裏面需要儒家文化、佛家文化和道家文化。

  佛教雖然說叁世因果,但是命運是可以改變的,無論是通過五戒也好,十善也好,都能把我們這個宿命改變,可見我們的人生就是一個升華的過程,如果我們把整個生命都升華了,境界自然就會提高了。

  

  周延昭先生:在這個方面我想到在我們國家的曆史上有一個名詞叫格物,這個格物就是我們儒家的一個詞彙,同樣,也是我們佛教和道教的一個詞彙,在這個方面,我有一些個人的理解請教法師,正像法師講的,我們儒家是講入世的,那麼我對格物的理解就是要去除障礙,要爲社會來做貢獻,那麼道家它是要放棄東西,不斷地使自己和世界隔開,隔到窮鄉僻壤,隔到荒蕪人煙,這是半出世。還有我們佛教,佛教我認爲是一種徹底的去除物欲,格物就是去除物欲,對物的追求和欲望,在這個方面請寬運法師給指點指點。

  

  寬運法師:其實佛教提倡覺悟,這個覺悟就是如何讓你自己有一個提升,就是對整個宇宙人生有個更深刻的認知,怎麼認知呢?好像我們的這個身體,佛教說是由四大組成;四大就是地、水、火、風,一切都是因緣和合而成,滅聚則生,緣散則滅;而禅宗裏面有一個比喻說,當我們未悟以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而我們修行以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到真正覺悟的時候,看山仍然是山,看水仍然是水。佛教真正的看法是怎麼樣的呢?這個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是因爲有我在--有我才有你,才有他;有我才有山,才有水。這個山和我其實本來都是一個假名,那裏有永恒不變的一個山的存在呢?所以當我們明白了這外在的一切都不過是假名時候,就會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當然到真正覺悟的時候,就會明白「假名不壞實相;實相不壞假名」,那麼,山還是山,水還是水;所以說,佛教是一個覺悟的教育。

  同時,佛教的宇宙觀給我們很多多維空間的認識,像螞蟻是二維空間,它的世界也可以很廣大。青蛙是叁維空間,如果沒有這個叁維空間它不能捕食。而我們人類是多維空間;佛教說有五種眼,所謂佛眼、法眼、慧眼、天眼、人眼,不同的生命境界,所看到的、所認識的就不同。一般我們用人眼來看這個宇宙,認知這個宇宙,而不是用智慧的眼去看;所以佛教教我們以慧眼看人生。這個覺悟,就是讓你大徹大悟;格物致知,這是大智慧。所以我們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整個色是我們現象界一切的東西,包括身體及種種有形的、物質性的事物,但是這些本質都是緣生的,都是空的。就連感受都不是真實的。佛教只是讓我們通過內、外在的觀察,破除執著;我們沒有執著了才能真正自在,才能真正的覺悟。

  

  周延昭先生:非常感謝寬運法師,今天的一席開示,使我在很多方面有很深的感受,我突然想起來四句話,請寬運法師給指正:我心之外皆洞天,洞天生在我心間,似是而非爲萬象,生生不息爲道源。

  

  寬運法師:這個也是一個很好的境界,就像我說的:「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我們覺悟以後一看,這其實沒有內外,也沒有你我;從第一義谛上看,一切都是幻化、幻化、幻化,幻化,那有高低、內外之別呢?

  

  周延昭先生:非常感謝寬運法師,希望我們廣大的網友在有機會的時候,多聽我們大法師開示,好,謝謝大家。

  

  寬運法師:非常感謝大公報、大公網提供這麼一個機會,非常感謝周總,謝謝! (全文完)

  

《內地與香港之間應多些包容和理解──北京兩會期間寬運法師接受《大公報》副總經理周延召先生專訪》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