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与香港之间应多些包容和理解(上)
──北京两会期间宽运法师接受《大公报》
副总经理周延召先生专访
作为新一届(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一百二十四名特邀香港人士其中的一位──香港佛教联合会执行副会长、香港西方寺方丈宽运法师,以香港佛教界代表的身份,2013年3月4日下午,接受了《大公报》副总经理周延召先生的专题访问,与大公网友分享这次参加两会的感想及看法;谈话内容中多有独特的见解与智慧,将佛教传统精神在相应于新时代发展的过程中,挖掘出更深层的价值与意义,从而达到和谐社会、净化人心、化世导俗的目的。现将全文刊出以飨新浪网友。
周延昭先生:各位网友下午好,我们今天非常有幸请到宽运法师来作客我们大公网。宽运法师是我们全国政协委员,而且非常特别,他是我们香港佛教界第一位政协委员,而且今年又是第一次来参加两会。我想宽运法师应该有很多的感想要和我们的网友来分享。下面就请宽运法师来谈一谈这一次参加两会的感想。
宽运法师:各位网友,非常高兴大公网今天提供这么一个平台,让我和网友们见面,我非常地高兴能参加两会,因为佛教界一直是爱国、爱教的中坚分子,而且佛教现在又有这么一个机会来参加这个平台,让我们了解国家、认识国家,让我们能够参政议政。因为佛教它非常地爱国,我们有「上报四重恩」的宗教情怀,即报国土恩、报众生恩、报佛恩和报父母恩,所以这种情怀让我们和国家连结在一起,所以这个因缘我们非常地珍惜,而且这更是香港佛教界第一次有政协委员这样一个身份,作为特邀的委员来到北京参加两会,所以感想非常之多;看到我们国家的强大,也看到国家对于各个宗教、各个界别的重视,所以我们觉得非常的高兴。
周延昭先生:宽运法师既是一位修行非常高的年轻的大法师,同时又是我们大公報的老朋友,前不久,我们对宽运法师进行了专访,以「宽阔大度,运量无外」这样的一个标题,对宽运法师进行了深度的采访。从采访的过程当中,我听我们的记者讲述,感到颇受教育,而且法师境界之高,胸怀之大,实在非常令人钦佩。他自始至终充满了爱国、爱港、爱教的情怀,这一次作为政协委员这样的身份来参加两会,我想他肯定准备了非常好的一些提案。那么在这个地方,也希望宽运法师能够透露一二,以和我们广大的网友来进行分享。
宽运法师:修行就不敢当,但出家人应该以谦卑的心、惭愧的心、感恩的心来参加,因为我自己代表了香港120万的佛教徒来到这里;我们不单要关心香港,而且更要关心国家的事务,因为我是代表宗教的界别,那我就围绕宗教如何在和谐世界里头发挥作用来发表自己的一点看法。
我认为我们整个世界最需要的就是「和谐」:这和谐的世界它是有基础的,而这个基础首先就需要订立「法制」,其次还需要道德的规范,第三就需要宗教的辅助。因为我们知道,我们社会一切的行为都要靠法律来维持,但法律是滞后的,不能超前,必须加上道德的约束。但外在的道德行为往往无法做到非常地圆满,因为假如一个人的内心的活动不能够自我制约的话,就不能说是真正的道德;比如说他去募捐、去赈灾,他可能是有另外的动机去做这件事情,其中可能有求名、求位种种的因素,很难保持纯净的动机。
但宗教就不同了,特别是佛教,它教我们要净化内心,而且要做到不能起心动念,对于不好的事情想一想都是罪过;若能做到心念不起,行为不犯,这样就能达到真正的表里如一,所以我们才有「道德治法制之穷,宗教治道德之穷」的说法。因此,佛教就能在指导并提升社会道德层面上,起到更加完善的真正的作用。那么,我们整个社会道德才能提升,社会上每一个人才能真正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这样的话,社会人心得到了净化与改善,我们整个民族的伟大复兴,才会真正地显现出来。这样才是一种真正的文化软实力。因为现在随着我们国力的增强,我们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系,所以我们的社会发展,更需要完善的法律制度来维系,更需要有更高的道德标准与要求,因此,宗教应更自觉地体现其自身的社会价值,并对此作更深层次的挖掘。
我这次参加我们常务委员会,非常高兴听到贾主席在这里头提出了三点对宗教的落实:
第一点,如何把党的民族宗教政策贯彻落实。
第二点,如何地发挥中国宗教界和平委员会的作用和价值。
第三点,就是如何培养顺应新形势的民族、宗教工作人才,因为社会需要宗教。所以说既然社会需要宗教,就需要宗教的人才,给我们这个国家的建设能够添砖加瓦,能给我们整个社会无论在物质层面、精神层面,都能建立更高的台阶,提升至更高的层面;如此的话,整个世界和社会才能真正的和谐,伟大的民族复兴才会显现。
我们不单立足于国内,而必须放眼世界,因为我们中华民族一直是世界的重要一员,所以,我们将来还要把佛教、道德、法制统一的和谐思想,向整个世界来传播,真正发挥我们民族、文化的感染力,对世界、人类作出贡献。所以说,我们虽然立足中国,但是必须放眼世界、放眼未来,而且佛教它又没有界限,没有国界,没有种族,没有肤色,没有地域种种的分别,希望这种平等的理念将来能为社会起到更大的作用。
周延昭先生:我们宽运法师确实是学识渊博,刚才您提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这个命题就是我们新一届政府在倡导的「美丽中国」、「法治中国」,您在后边又加了一个命题就是和善佛教,和善宗教,相信您肯定对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有一个解读,可否给我们谈一谈?
宽运法师:我觉得像我们佛教有「六和」的精神,这六和的精神就好像说,我们大家要想民族的复兴,就必须要有统一的认识;这个所谓「统一的认识」就是为我们民族的振兴找到一个方向,找到一个目标,然后我们就朝着这个目标去前进,所以六和之中,我们首先提出「见和同解」,也就说,要达到世界、社会的真正和谐,我们必须要有统一的见解和认识。
第二就是「戒和同修」,「戒」就是制度,能约束我们,令我能完善实践道德、法制和宗教。像佛教里面有五戒,当然还有十善,其中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等等,都有一个严格的规范。
第三就是「利和同均」,就是现时我们社会富裕了,我们应如何将这个财富更加地合理分配?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需要的很少,但想要的却很多;佛教就是教我们如何把需要和想要拿到平衡;佛教指示我们人生应该有它更高的价值追求,正如古德所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之所以看不到事物的真面目,原因就是我们有太多的我见、我执,总以为自己的见解、想法都是对的;因此,只有打破自己的成见,而且少跟别人比较;少分别、少计较自然就会觉得自己幸福。所以说,这个社会利益的分配,必须要合情合理合法,而且还要照顾一些有需要的或弱势的人。
所以刚才说了,「六和」之中的前三个,一个是「见」,一个是「戒」,另外一个就是「利」。对传统的六和的精神,我们应该赋予它新时代的意思,这对我们现今的社会绝对是有帮助的。而且我们说规范道德需要宗教,如果我们人与人之间能和,社会与社会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都能和,那么,才会真正地形成一股向前的动力,如此,我们伟大的民族的复兴自然就会为时不远。
周延昭先生:非常感谢。我听了以后也深受教育。这个六和精神应该说是我们全人类共有的财富,其实就我直觉来讲,它对我们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很多问题应该是可以从中寻找到一些答案,或者说它对社会的和谐、人性的平衡,应该是起到一种很好的熨烫的作用。在这个方面,我想问一个很具体的问题,最近这两年,香港居民和大陆的访客之间产生了一些小摩擦和小矛盾,当然这不是主流,但是引起了两岸的普遍的关注,在这个方面,您从佛教本位的角度,从六和精神这个方面能够给大家一些开示吗?
宽运法师:刚才提到「见和同解」,我觉得这个「见」非常重要;我们都是中华民族的一员,两岸四地,我们都是同宗同源,我们都有统一的信仰,我们都是大家庭的一员。佛教所讲的「和」就是如何包容,所以,我觉得内地和香港之间应该多一点包容,多一点理解,因为我们在文化背景及生活习惯上有不少的差异,但是我们血浓于水的民族情怀,令我们难分难离。就像内地很多地方发生水灾、地震或其他灾难的时候,香港人对祖国同胞血浓于水的情感就自然显现出来;这也就是佛教所说的「和」的精神、「慈悲」的精神。相反地,当香港经济出现困难的时候,内地也给予我们很多的照顾和支持;我觉得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大家庭的成员有时候也难免有磕磕碰碰,但是我们求大同、存小异,希望能逐渐把彼此的距离拉近;我们共同实施多一点国家教育、民族教育,大家庭的教育,把各阶层人们的意见统一起来,这个差异慢慢就会缩小,所以,我认为这个不是一个大问题。好像以前星云大师给我们国家主席作了一幅字,这四个字就是「登高望远」,喻意我们执政者应该高瞻远瞩,看的超前,虽然在改善、改革的过程里面难免有摩擦,但是我们如何能把它化解,所谓「化干戈为玉帛,化戾气为祥和」,把这个「不和」化掉,需要通过法制,需要通过爱国的教育、道德的教育,以达到改善人心、利益社会的目的。
刚才说了,六和中前三和,特别提到「利和同均」;社会上的利益如何能得到平均的、合理的分配,就必须订立好的、合适的制度去实行,而更重要的是通过宗教,特别是佛教的思想,令我们每个人都能够与人为善,做到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如果社会上人人都改恶向善,那么就没有…
《内地与香港之间应多些包容和理解──北京两会期间宽运法师接受《大公报》副总经理周延召先生专访》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