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與香港之間應多些包容和理解(上)
──北京兩會期間寬運法師接受《大公報》
副總經理周延召先生專訪
作爲新一屆(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一百二十四名特邀香港人士其中的一位──香港佛教聯合會執行副會長、香港西方寺方丈寬運法師,以香港佛教界代表的身份,2013年3月4日下午,接受了《大公報》副總經理周延召先生的專題訪問,與大公網友分享這次參加兩會的感想及看法;談話內容中多有獨特的見解與智慧,將佛教傳統精神在相應于新時代發展的過程中,挖掘出更深層的價值與意義,從而達到和諧社會、淨化人心、化世導俗的目的。現將全文刊出以飨新浪網友。
周延昭先生:各位網友下午好,我們今天非常有幸請到寬運法師來作客我們大公網。寬運法師是我們全國政協委員,而且非常特別,他是我們香港佛教界第一位政協委員,而且今年又是第一次來參加兩會。我想寬運法師應該有很多的感想要和我們的網友來分享。下面就請寬運法師來談一談這一次參加兩會的感想。
寬運法師:各位網友,非常高興大公網今天提供這麼一個平臺,讓我和網友們見面,我非常地高興能參加兩會,因爲佛教界一直是愛國、愛教的中堅分子,而且佛教現在又有這麼一個機會來參加這個平臺,讓我們了解國家、認識國家,讓我們能夠參政議政。因爲佛教它非常地愛國,我們有「上報四重恩」的宗教情懷,即報國土恩、報衆生恩、報佛恩和報父母恩,所以這種情懷讓我們和國家連結在一起,所以這個因緣我們非常地珍惜,而且這更是香港佛教界第一次有政協委員這樣一個身份,作爲特邀的委員來到北京參加兩會,所以感想非常之多;看到我們國家的強大,也看到國家對于各個宗教、各個界別的重視,所以我們覺得非常的高興。
周延昭先生:寬運法師既是一位修行非常高的年輕的大法師,同時又是我們大公報的老朋友,前不久,我們對寬運法師進行了專訪,以「寬闊大度,運量無外」這樣的一個標題,對寬運法師進行了深度的采訪。從采訪的過程當中,我聽我們的記者講述,感到頗受教育,而且法師境界之高,胸懷之大,實在非常令人欽佩。他自始至終充滿了愛國、愛港、愛教的情懷,這一次作爲政協委員這樣的身份來參加兩會,我想他肯定准備了非常好的一些提案。那麼在這個地方,也希望寬運法師能夠透露一二,以和我們廣大的網友來進行分享。
寬運法師:修行就不敢當,但出家人應該以謙卑的心、慚愧的心、感恩的心來參加,因爲我自己代表了香港120萬的佛教徒來到這裏;我們不單要關心香港,而且更要關心國家的事務,因爲我是代表宗教的界別,那我就圍繞宗教如何在和諧世界裏頭發揮作用來發表自己的一點看法。
我認爲我們整個世界最需要的就是「和諧」:這和諧的世界它是有基礎的,而這個基礎首先就需要訂立「法製」,其次還需要道德的規範,第叁就需要宗教的輔助。因爲我們知道,我們社會一切的行爲都要靠法律來維持,但法律是滯後的,不能超前,必須加上道德的約束。但外在的道德行爲往往無法做到非常地圓滿,因爲假如一個人的內心的活動不能夠自我製約的話,就不能說是真正的道德;比如說他去募捐、去赈災,他可能是有另外的動機去做這件事情,其中可能有求名、求位種種的因素,很難保持純淨的動機。
但宗教就不同了,特別是佛教,它教我們要淨化內心,而且要做到不能起心動念,對于不好的事情想一想都是罪過;若能做到心念不起,行爲不犯,這樣就能達到真正的表裏如一,所以我們才有「道德治法製之窮,宗教治道德之窮」的說法。因此,佛教就能在指導並提升社會道德層面上,起到更加完善的真正的作用。那麼,我們整個社會道德才能提升,社會上每一個人才能真正做到言行一致,表裏如一。這樣的話,社會人心得到了淨化與改善,我們整個民族的偉大複興,才會真正地顯現出來。這樣才是一種真正的文化軟實力。因爲現在隨著我們國力的增強,我們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系,所以我們的社會發展,更需要完善的法律製度來維系,更需要有更高的道德標准與要求,因此,宗教應更自覺地體現其自身的社會價值,並對此作更深層次的挖掘。
我這次參加我們常務委員會,非常高興聽到賈主席在這裏頭提出了叁點對宗教的落實:
第一點,如何把黨的民族宗教政策貫徹落實。
第二點,如何地發揮中國宗教界和平委員會的作用和價值。
第叁點,就是如何培養順應新形勢的民族、宗教工作人才,因爲社會需要宗教。所以說既然社會需要宗教,就需要宗教的人才,給我們這個國家的建設能夠添磚加瓦,能給我們整個社會無論在物質層面、精神層面,都能建立更高的臺階,提升至更高的層面;如此的話,整個世界和社會才能真正的和諧,偉大的民族複興才會顯現。
我們不單立足于國內,而必須放眼世界,因爲我們中華民族一直是世界的重要一員,所以,我們將來還要把佛教、道德、法製統一的和諧思想,向整個世界來傳播,真正發揮我們民族、文化的感染力,對世界、人類作出貢獻。所以說,我們雖然立足中國,但是必須放眼世界、放眼未來,而且佛教它又沒有界限,沒有國界,沒有種族,沒有膚色,沒有地域種種的分別,希望這種平等的理念將來能爲社會起到更大的作用。
周延昭先生:我們寬運法師確實是學識淵博,剛才您提到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命題,這個命題就是我們新一屆政府在倡導的「美麗中國」、「法治中國」,您在後邊又加了一個命題就是和善佛教,和善宗教,相信您肯定對這叁者之間的關系有一個解讀,可否給我們談一談?
寬運法師:我覺得像我們佛教有「六和」的精神,這六和的精神就好像說,我們大家要想民族的複興,就必須要有統一的認識;這個所謂「統一的認識」就是爲我們民族的振興找到一個方向,找到一個目標,然後我們就朝著這個目標去前進,所以六和之中,我們首先提出「見和同解」,也就說,要達到世界、社會的真正和諧,我們必須要有統一的見解和認識。
第二就是「戒和同修」,「戒」就是製度,能約束我們,令我能完善實踐道德、法製和宗教。像佛教裏面有五戒,當然還有十善,其中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等等,都有一個嚴格的規範。
第叁就是「利和同均」,就是現時我們社會富裕了,我們應如何將這個財富更加地合理分配?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往往需要的很少,但想要的卻很多;佛教就是教我們如何把需要和想要拿到平衡;佛教指示我們人生應該有它更高的價值追求,正如古德所雲:「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我們之所以看不到事物的真面目,原因就是我們有太多的我見、我執,總以爲自己的見解、想法都是對的;因此,只有打破自己的成見,而且少跟別人比較;少分別、少計較自然就會覺得自己幸福。所以說,這個社會利益的分配,必須要合情合理合法,而且還要照顧一些有需要的或弱勢的人。
所以剛才說了,「六和」之中的前叁個,一個是「見」,一個是「戒」,另外一個就是「利」。對傳統的六和的精神,我們應該賦予它新時代的意思,這對我們現今的社會絕對是有幫助的。而且我們說規範道德需要宗教,如果我們人與人之間能和,社會與社會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都能和,那麼,才會真正地形成一股向前的動力,如此,我們偉大的民族的複興自然就會爲時不遠。
周延昭先生:非常感謝。我聽了以後也深受教育。這個六和精神應該說是我們全人類共有的財富,其實就我直覺來講,它對我們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很多問題應該是可以從中尋找到一些答案,或者說它對社會的和諧、人性的平衡,應該是起到一種很好的熨燙的作用。在這個方面,我想問一個很具體的問題,最近這兩年,香港居民和大陸的訪客之間産生了一些小摩擦和小矛盾,當然這不是主流,但是引起了兩岸的普遍的關注,在這個方面,您從佛教本位的角度,從六和精神這個方面能夠給大家一些開示嗎?
寬運法師:剛才提到「見和同解」,我覺得這個「見」非常重要;我們都是中華民族的一員,兩岸四地,我們都是同宗同源,我們都有統一的信仰,我們都是大家庭的一員。佛教所講的「和」就是如何包容,所以,我覺得內地和香港之間應該多一點包容,多一點理解,因爲我們在文化背景及生活習慣上有不少的差異,但是我們血濃于水的民族情懷,令我們難分難離。就像內地很多地方發生水災、地震或其他災難的時候,香港人對祖國同胞血濃于水的情感就自然顯現出來;這也就是佛教所說的「和」的精神、「慈悲」的精神。相反地,當香港經濟出現困難的時候,內地也給予我們很多的照顧和支持;我覺得中華民族是一個大家庭,大家庭的成員有時候也難免有磕磕碰碰,但是我們求大同、存小異,希望能逐漸把彼此的距離拉近;我們共同實施多一點國家教育、民族教育,大家庭的教育,把各階層人們的意見統一起來,這個差異慢慢就會縮小,所以,我認爲這個不是一個大問題。好像以前星雲大師給我們國家主席作了一幅字,這四個字就是「登高望遠」,喻意我們執政者應該高瞻遠矚,看的超前,雖然在改善、改革的過程裏面難免有摩擦,但是我們如何能把它化解,所謂「化幹戈爲玉帛,化戾氣爲祥和」,把這個「不和」化掉,需要通過法製,需要通過愛國的教育、道德的教育,以達到改善人心、利益社會的目的。
剛才說了,六和中前叁和,特別提到「利和同均」;社會上的利益如何能得到平均的、合理的分配,就必須訂立好的、合適的製度去實行,而更重要的是通過宗教,特別是佛教的思想,令我們每個人都能夠與人爲善,做到毫不利己,專門利人;如果社會上人人都改惡向善,那麼就沒有…
《內地與香港之間應多些包容和理解──北京兩會期間寬運法師接受《大公報》副總經理周延召先生專訪》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