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悭貪貧窮 布施獲福▪P2

  ..續本文上一頁布施給出家人了,你真是一位大好人。」于是,官員解下自己身上的璎珞(系有白玉的首飾),並將自己的坐騎以及一個村落的領地,統統布施給這位貧窮的畫師,同時,告訴他說:「你先前布施給一羣修行者,那些修行者還沒有吃用。這就像沒有將谷種播下去,就已經萌芽一樣,緊跟著就要有大的果報了。」

  悭貪貧窮.布施獲福(四)

  

  佛經中多有布施獲福的故事,其目的無非爲了教化我們,讓我們明白布施的功德與利益,積極改惡,努力行善,發揮生命正確的價值與意義。這些故事都非常值得我們思考與反省:

  

  大國王波斯匿有一次問佛:「世尊,請問我應當布施給誰?」佛說:「你喜歡布施給誰,就布施給誰。」波斯匿王又問:「那請問布施給誰才會獲得大福報?」佛說:「這是兩個不同層次的問題。若能對四雙八輩等真實無上福田殷勤恭敬地布施供養,便能得大福利、大名譽、大善果,而且必將果實累累。」(北傳《雜阿含經》第六十八篇)

  

  有一位婆羅門質問佛陀:「瞿昙,外傳你主張人們應布施給你及你的弟子,不應布施給其他的教派,真有此事嗎?」佛陀明確否認:「絕無此事,這種傳言是汙蔑我,我從未如此主張。這種說法只會製造兩種障礙:一是障礙布施者行善布施;二是障礙受施者獲利。事實上,只要用洗過的器皿放著殘食置于幹淨的地上,令附近的(鳥獸、貓、狗等)衆生因食之而獲安樂,我說此等善行也能獲福,更何況是布施給人類。但是婆羅門,我的確說過:『布施給持戒清淨的人能獲得大果報,不同于布施給犯戒的人』這句話。」(北傳《雜阿含經》第九十五篇)

  

  女居士中被譽爲布施第一的毘舍佉,曾以八種方式大力奉獻僧團,世尊曾問她想從其中獲致何種利益?她則如是回答:「大師,一旦我想到那些已達預流果、或一來果、或不還果、或阿羅漢果的聖者,曾因我的奉獻而獲得利益,我就會因此心生歡悅;因歡悅而生快樂;因快樂而生輕安;因輕安而生喜樂;因喜樂而生止(禅定);因止而令五根、五力、七覺支增盛。大師!這就是我期待的八種因布施所得之利益。」(見南傳增支部Vin. 1:290-294)

  

   蘇摩娜公主(Sumana)是波斯匿王的妹妹,有一次她問佛陀:「假設有信心、戒行與智能都同樣卓越的兩位弟子,其中一人作布施,另一人不作布施,他們之間會有怎樣的差異?」佛陀回答:「不管他們未來再轉生于天界或人間,曾作布施的人不論在壽命、容貌、安樂、榮譽與力量等各方面都將會遠勝過另一人。即使在更久的來世,當他們都出家加入僧團時,他們之間還是有差異。這種差異會一直到他們都成爲阿羅漢之後才消失,因爲這兩個人的阿羅漢道智與阿羅漢果智是毫無差異的。」(南傳巴利英譯增支部)

  

   其實,「布施」的真谛不在于財物的價值及多寡,而是在于是否能出于清淨至誠的。一如《佛說摩诃迦葉度貧母經》中的乞丐婆,手裏僅有一瓦酸臭的米汁,那是她唯一的食物,她深深的敬仰著摩诃迦葉尊者,將這碗臭米汁奉獻給尊者,對一般人來說,不要說是喝下去,恐怕就連聞都不敢去聞;但那碗米汁卻是乞丐婆的所有財産,她將她僅有的全部都奉獻給迦葉尊者,成就了最美麗、也最高貴的布施善行。摩诃迦葉尊者爲了不辜負這位乞丐婆的誠意,也當著她的面喝下了這碗米汁。由此可知,布施貴在誠懇,只要勇于布施,就不是窮人。真正的窮人是那些貪得無厭、自私自利、小氣吝啬的有錢人。他們雖然享有巨額的財富,卻貪戀財寶,不懂得布施才是真正的富足,這樣的人當其福報享盡以後,轉眼間必將淪落赤貧的淒涼境地。而窮人在他窮困時,若能勇于布施,即爲世間希有,因爲他已戰勝了最大的敵人,那就是心中的貪婪、吝啬、與自私。

  悭貪貧窮.布施獲福(五)

  

  布施的真正意義何在?難道只是爲求個人的福報與利益嗎?佛教常將布施比喻如同播種,種子落入肥沃的土地,加上充足的陽光和水份,才會有豐碩的收成。當我們真心誠意的供養、布施他人,也會慢慢累積自己的福德善緣,圓成菩提道果。

  布施除了物質、金錢的給予外,能夠發自身、口、意的布施奉獻,即所謂「一粒落土百千生,一文施舍萬文收,與君寄在堅牢庫,汝及子孫享不休」,能讓我們享有無窮無盡的福德善報。

  《摩诃僧祇律》說:「若人以食施,得生最勝處」,布施一碗飯,可以讓人飽足;布施一件衣服,可以使人得到溫暖;布施一點錢財,可以解人燃眉之急。這樣幫助別人解難除困,將自己的所有與人分享,不但可以利益到別人,自己也會有很大的功德。

  什麼功德?就是「得生最勝處」,將來能得大富長者之身,甚至得生天上的果報。正如前面所說的,誠心供養、與人結緣、歡喜布施而感召殊勝果報的故事在經典上的記載,可說是非常之多;可見累累的果實都是由一粒善心種子而來的,一個人得生殊勝之處,也是從不斷的布施中成就而得。

  

  「以樂布施者,人天受福報」,佛教講布施,並不僅止于布施衣服、布施飲食、布施錢財,還要布施人歡喜、給予人快樂、令人得到安慰,也就是財施、法施、無畏施,這才能算是真正的布施。比如說:爲暗夜行路的人布施一盞路燈,爲過河的人布施一座橋梁,爲遠行的人布施一杯茶水,甚至對人施與一個微笑、一句贊美或好聽的說話,讓人心生歡喜、遠離恐怖、畏懼,如此不但能利益他人,而且自己將來更能獲得大福報,得生殊勝處。

  所以佛教說「種善因,得善果」;因果報應,確實是絲毫不差的。今生的貧富貴賤都是前生修來的;相信我們很多人都讀過《了凡四訓》,其中說到「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今生的命運是誰給你定的?是由我們過往也就是前生自己所做的善、惡業所定的,而不是別人定的,這是多麼的公平啊。所以,如果明白了這個道理之後,覺得自己今生不夠好不要緊,趁現在身體健康還好的時候,努力積極的修行還來得及。

  

  了凡先生明白這個道理之後,他懂得去修因,就是財施、法施、無畏施,這叁種因他都修了;所謂財布施得財富,法有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不但他自己行善,而且太太也幫他行善,全家都行善,所以他的命運改變得那麼快;他發了財之後,自己並不享受,而是分贈給別,所以他的生活過得非常的快樂;同時他也很節儉,把自己省下來多余的財物,再去幫助一些有需要的人,所以他的富貴永遠享不盡,生生世世不受貧窮的果報。他懂得因果的道理,懂得布施增福的方法,如理如法的去求,所以就能有求必應。

  

  記得幾年前(2010年11月5日)英國《每日郵報》報導,英國籍的75歲艾倫和78歲凡歐莉特,結婚已有36年的時間,兩人于1983年退休,共同在英國的小鎮過著平凡的生活。兩人(在2010年7月)意外中了彩票,獲得1,120萬美元彩金,但兩人卻認爲施比受更有福,將上千萬的彩金全數捐出作慈善用途;旁邊的人都替他們舍不得,這對善心的老夫妻卻一點也不心疼地說:「若你從未擁有過,那也就無所謂失去了。」

  新聞中的老夫婦不知是不是佛教徒,但他們真正做到了佛陀所教導的「布施」精神,尤其是他們對利益、得失完沒有執著;這就是「叁輪體空」的布施,這就是「無我」、及「無我所」的真谛;實在是太令人感動了。

  悭貪貧窮.布施獲福(六)

  

   依照佛教的看法,世上的有錢人得享巨額的財富,皆是因其過去前生爲人慷慨,樂善好施,曾修過布施善因,故而今生能享有財富的果報。但他們今生若不懂得惜福,不繼續布施,不肯培植未來的善因,一旦福報用盡時,轉眼便會成爲赤貧,就好像有些人平時好逸惡勞,不事耕耘生産,即使銀行裏有些存款,終將坐吃山空。

   而窮人之所以窮困,則是因其過去生爲人自私、小氣、吝啬、悭貪,不修布施善業,故而今生就淪落至貧窮的窘境。若今生明白了因果的道理後,懂得勤修布施的善業,未來定能轉貧爲富。

  

   由此可知,世間諸法都是無常的,「好的」會過去,「不好的」也同樣會過去。貧富之間亦是如此,沒有永恒不變的實體,貧者不一定永遠是貧,富者也不一定永遠是富。應以平等的「舍」心來觀察世間萬象,所謂貧富一如,一切不過是短暫的表象而已,並沒有任何的分別。

  現代人都以聰明自居,一般都會爲自己的將來打算,會作理財規劃,例如買保險,或投資金融商品,或買基金,或存退休金...等等。其實,就世間法的角度來說,理財規劃是非常正確的作法,但世間的保險並非真正的保險,唯有布施才是最保險的保險;又報酬與風險的關系是一體兩面,無法切割,所以世間並不存在無風險的投資,一旦遇上無常,如公元2008年全球的金融海嘯,所有投資的錢財極可能瞬間化爲泡影。但也唯有布施,才是完全零風險,也是最一本萬利的投資。

  

   所以,如能明白這個道理,我們就應以「平常心」作爲待人處世之道,毋須曲意逢迎,更不必趨炎附勢;昔日權傾一時的宴上賓,很可能就是明日的階下囚;過去呼風喚雨的有財有勢者,也很可能轉眼沿街乞討,落魄潦倒。但我們也不用憤世嫉俗,看不過眼有錢人,因爲富人若懂得善用其財富來建設公益,造福社會,便是取之于社會,還諸于社會。也就是說,財富就好像是一把雙刃刀,可以傷人但亦可助人,是邪是正,端看我們的一念心。

  

  《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裏面說:「一切布施當中,法布施爲最。」如果我們懂得了布施的真義,自然就會認真努力去修學,果報就會愈來愈殊勝。現前的報應,佛教稱爲「花報」,將來或來世的報應稱爲「果報」。這就好比植物,先開花後結果,如果我們看到植物開的花開得好,那麼就能預料將來的結果一定是非常的美滿。所以佛陀教我們要知因識果,不種惡因,將來就不會得惡果,如此才能真正的離苦得樂。不過,這些都是指世間的果報,但世間的果報不是究竟的,可是大多數的世間人都是貪圖好的果報。佛菩薩善知衆生的心,能夠觀察衆生的根機,若衆生貪圖世間的富貴,就令他們富豪;若衆生貪求名利,就幫助他們、滿足他們的願望,令他們生歡喜心;歡喜心一生起,自然就容易接受佛法的教誨。

  悭貪貧窮.布施獲福(七)

  

  要知道人間的富貴雖好,但天上的富貴更爲殊勝;試問一個人能活多少年?生命實在是太短促了,縱然活上一百年,其實也只是彈指之間。光陰實在太有限了,一生人的富貴到底能享受幾天?相比之下天上的福報就比人間大得多了,不要說是很高層次的天,就以忉利天來說,這是我們一般人較熟知的天,也就是中國人所講玉皇大帝的住處;一般宗教裏面講生天,多半都是生忉利天。

  

  生到四王天、忉利天,往往都是修十善的結果,那裏的福報非常的殊勝,首先就是長壽。忉利天的一天等于我們人間一百年,而那裏的天人壽命有一千歲,比起我們世間就是很長、很長的時間了;由于他們的一天是我們一百年,若以一年叁百六十五天來算,這個一千歲就等于人間叁千六百五十萬歲,由此可見忉利天的福報,比我們人間實在殊勝太多、太多了。而往上去的天,福報是倍倍增加的。如果我們知道這個道理,對于人間的福報,自然就會看得淡了,我們就會想修天福。

  

  不過,佛菩薩又再告訴我們,還有比天福更殊勝的,那就是了生死、出叁界的阿羅漢、辟支佛,乃至是佛菩薩的福報,絕對不是天人能夠相比的。大梵天王、摩酰首羅天王,這是叁界裏面福報最大的,但仍比不上阿羅漢、比不上辟支佛。所以佛菩薩教我們行善修福,就是想幫助我們,令我們的境界不斷向上提升。佛告訴我們,最上等的福報就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世出世間的智慧、福德,沒有能與之相比的,縱然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都不是摩酰首羅天王能夠相比的。這個事情,要不是佛陀跟我們說出,我們怎麼會知道?

  

  所以我們生在世間、住在世間,就應認真努力斷惡修善,不要希求這個世間的福報。我們要修更大的福報,唯有西方極樂世界的福報是最大、最殊勝的。但是這個最大的福報,都是由很多小福報累積而成的,所以我們要一點一滴的去累積資糧,如果沒有小福的因,將來是不可能去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佛在《阿彌陀經》中介紹給我們的西方極樂世界,那裏都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什麼叫做「上善」?就是說,那裏的人都心善、念善、行善,也就是經上所講的「晝夜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觀察善法」,這就是上善,上善就是沒有一絲絲的惡,這些非常善良的人,大家聚會在一起,聽聞佛法,同修淨行。所以這裏的「諸上善人」,完全沒有世俗凡夫的虛榮心、名利心。這裏就只有修行、念佛,大家都是平等、無差別的。大家都是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就是一種無上的志願,沒有比這個更高的志願。

  我們可以看到,這世界上的人,如果沒有學佛修行的話,他們的人生大概就只有兩個目的,無非就是求名求利;但是今天我們學佛之後,就必須超越這些外在的追求,如此才可以稱爲「無上」。我們追求的第一等的大事就是「道」,就是出離輪回,到達了生脫死的彼岸,也就是清淨無染的西方極樂世界。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之後,大家都是菩薩,都是羅漢;菩薩和羅漢,都是所有煩惱都淨除了的漏盡行人;唯有斷除了所有煩惱,才會聚會在極樂淨土之中,才是真正的諸上善人聚會一處。

  不過佛在經中又告訴我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什麼是「善根福德因緣」?世間上很多人做善事,都是有相的,都希望大家知道他做了善事,這就是「有所爲而爲」:我們修行的人,所做一切善行都是無相的,不求回報的,也就是「無所爲而爲」。

  有所爲而爲也沒有不對,也可以得到很好的果報,而且可以升天,但是這樣所獲得的福報、所得到的德行,都是比較短暫的,而不是無限的。雖然我們都必須依據這些善根福德,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但是我們不能只求現世有好報,或將來能生天就滿足;我們必須追求更大、更無限、更清淨的福報,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沒有分別的、沒有執著計較的、都是不圖回報的;這才是完全清淨的功德,也就是真正的淨土功德。這麼清淨、美好的功德所聚之地的西方極樂世界,我們又怎能不欣慕、不向往?

  

  (全文完)

  

《悭貪貧窮 布施獲福》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