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悭贪贫穷 布施获福

  悭贪贫穷.布施获福(一)

  

  通常,一般来说,到寺庙参拜的人,大部份都离不开求财、求福;这种愿望到底能不能达成?能。答案是肯定的。佛家常讲「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所说的,其实就是一个因果的道理,所谓「种瓜就得瓜,种豆就得豆」,我们所造的是什么因,将来就会得到什么样的果。我们必须懂得这个道理。佛陀告诉我们,财富的因是布施,喜欢布施的人就会得到大财富,相反地,悭贪吝啬的人就会得到贫穷的果报。

   以下是一个说明吝啬报应的故事:

   从前有个富翁名叫伊利沙,家有良田万亩,牛马成群,金银无数,奴仆数百,然而他却非常的吝啬,可说是个守财奴,虽然家财万贯,但平时省吃俭用,穿着破衣烂衫,补丁又补丁,一日三餐饭菜中连一点点油都没有。有个邻居刚巧与他相反,虽然不算富有,只是个小康之家,却天天大鱼大肉,每隔三天五日就大宴宾朋,尽情吃喝,十分快活。伊利沙眼见此人这般奢侈,心生忌妒,也不服气,于是一天他做了一个破天荒的大胆「决定」,也要奢侈一番:宰一只鸡,买一升白米,好好的吃上一顿!

  

  他刚要蒸饭、烤鸡的时候,忽然又顾虑起来了,心想:我蒸白米饭的香味、熏烧鸡的香味,会飘到邻居家中,这岂不白白便宜了那个小子吗?再者,香味如果传远了,引起和尚上门来化缘怎么办呢?左思右想,终于琢磨出个好主意;于是悄悄地上了马车,带着白米和鸡,一个人来到一处没有人烟的地方,准备自做自餐。

  

  这位出名的吝啬富翁伊利沙的一举一动,其实那能逃过帝释天的法眼?帝释天知道了,所以就想戏弄他一番。帝释天于是利用神通幻化成一只狗,来到伊利沙身边,转来转去的,馋得吐舌头、流口水。伊利沙一见这狗儿缠着不走,觉得非常的讨厌;心生一计,骗他说:「你想吃我的食物可以,只要你四脚朝天,我就赏你一些吃。」狗儿点头,果然四脚朝天,悬在空中停住。伊利沙大吃一惊,这非平常之狗啊!原想给他点食物,转念一想又舍不得了。连忙又生诡计,说:「如果你能将眼珠掉在地上,我就分些食物给你。」狗儿也做到了。可是吝啬的富翁却偷着乐了,对狗儿说:「你眼睛都瞎了,还吃什么哩!」于是就端着米饭和烤鸡悄悄换个地方,开心的吃起来了。

  

  此时,帝释天觉得这个富翁实在可恶极了,决心狠狠地教训他一顷。于是帝释天化身成伊利沙的模样,乘伊利沙在吃鸡、食饭的时候赶着马车去到他家中。一进门,就对把门的奴仆嘱咐说:「若有人冒充我的模样,你们就把他乱棍打走!」说完,假伊利沙就把屋内的金银财物全部布施给了穷苦百姓,又分给家中奴仆许多的财物;钱财散尽之后就悄悄地离开了。

  伊利沙吃饱后找不到自己的马车,只好步行回家,可是一进门就被奴仆们乱棍赶出家门。就这样,家财万贯的吝啬富翁,一日之间就变成了沿街乞讨的叫花子。

  这就是过度吝啬,只愿利己,不求利人的果报。

  

  不过,有些时候,吝啬和节俭,可能只是一线之差。众所周知,齐白石是我国近代著名的大画家;而他的吝啬也是出了名的。据说他画虾是以只计酬的,分文不得少。家中若有较昂贵的食物,就要用锁锁起来,难得拿出来招待客人。可是,另一方面,当有人劝他到日本卖画时,他却拒绝道:「饥则有米,寒则有煤,无须多金,反为忧虑也。」当辞去北平艺专教授之职后,艺专仍有煤配给白石老人,也被他拒绝了。这种不慕虚荣,不贪财,不苟取的态度,更是常人所不及的。吝啬的人多半爱贪小便宜,但能像齐白石那样的有风骨,吝啬可视为节俭,也就不足为病了。

  悭贪贫穷.布施获福(二)

  

   我们可以看到今天社会,有许多人,特别是经商贸易的,工商界的商业巨子,他们拥有亿万的财富,这些财富是什么原因得来的?就是因为过去生中曾修大布施。布施得福的例子,佛经中说的甚多;比如以下的一个摘自《杂阿含经.卷三十六》故事:

  

  从前,佛陀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位容貌庄严、名为悉鞞梨的天人,前来礼拜佛陀。他身上散发出耀眼的光辉,令入夜后的精舍大放光明。

  天子说道:「天人衣食无缺,自在快乐地享受福报,有些世间人也是如此。为什么这些天上及世间的人能够常享福报呢?」佛陀说:「想要在今世、后世所到之处,皆能常享福报,应当舍除悭贪,以欢喜、平等、无所得之心广行布施,如此便能生生世世安享福报。」

  

  天子对佛陀说:「世尊,您说得实在太对了!」接着又说:「世尊,我自知过去生中有一世曾为国王,名为悉鞞梨。当时,我于国内四周城门及城内各处要道广行布施,广修福报。事后,王后对我说:『大王能够广行布施,可是我想修福却无能为力。』我告诉她:『我在东门所作的布施功德,都归属于你。』王子也对我说:『父王!您布施修福,母后亦如是,我无法像您一样行大布施,但希望能依您之力修得一些福报。』我说:『那么,我在南城门所做的功德就让给你吧!』过了不久,大臣、将士及百姓们,也陆续来对我说同样的事情,于是我便将其他城西、城北及城内四处所作之功德皆各归属于他们,自己不留下任何功德。

  之后,替我实行布施的臣子也来求见,对我说:『大王!您在国内各地布施的处所,都已让给王后、王子、大臣、将士及百姓们,您已没有可以布施修福的地方了!』我回答说:『既然如此,你就去将边境各国应该进贡的岁收财物,带一半回来归于国库,另一半留在当地布施给民众。』臣子如是照办。」

  天子说:「长久以来,我始终如此布施修福,因此能够获得殊胜的福报,享受快乐如意的生活,无有穷尽。这些点点滴滴累积的福德、善果,都汇聚到功德海中,如同将恒河、耶蒲那、萨罗由、伊罗跋提及摩酰五大河汇集成一条广大的河流,这条大河的河水超过百千万亿斗斛,无人能够测量。我所作的一切功德及所感召的福德果报,也汇集到大功德海中,如同此河一般深广无边,不可称量。」

   悉鞞梨天子说完后,欢喜顶礼佛陀而后离去。

  

  我们都知道,布施是六波罗蜜之首,能去除悭贪的习气,广增福德。如果我们能慈悲心、平等心广行布施,发心长远而不执着所修的福报,那么这个功德就是真正的功德,而将来所获善果亦不可限量。

  悭贪贫穷.布施获福(三)

  佛教的修行,可总摄为六度万行;六度即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此六法又称为「六波罗蜜」,其中包含了菩萨修学的一切行门。正如前面所说,六度之中的第一度是布施;而布施可有很多形式,但是主要分为三种:

  

  一、财施──布施财物予贫困的人,如对饥饿者施予饮食,对生病者施予医药,对寒冻者施予衣物等,亦即布施资生之物予匮乏之人,所以又称为资生施。

  二、法施──人生在世苦空无常,以佛法分析世间苦相,引导众生消除妄念,启发智慧生,得到身心彻底安乐与在,这就是法施。

   三、无畏施──有人虽然财物不缺,但精神上烦恼不安,或因疾病、急难而忧苦惶恐,给予安慰使之不再忧惧,就是无畏施。

  三种布施中,以法施价值最高,因为得法的人,以后能自力更生,乃至再把所学到的善法转授予其他人。财施最亲切,因为能解决他人现前当务之急。无畏施最容易,因为只要耐心的聆听、谅解的笑容,往往已能令他人得到很大的受用和安慰。

  因此,佛法教导我们布施应该做到「三轮体空」,即不执着有能布施的我、所布施之物,乃至有一实在的受惠者。若能以这样的「清净心」、「平等心」、「无分别心」常行布施,便能招感无量功德,成就圆满的布施波罗蜜。

  

   以下即是一个很好的、反人深省的、以清净心布施的故事:

  在大月氏的弗迦罗城里,有一位绘画师叫做千那。他前往东方的多利陀罗国,作客十二年,从事绘画生涯,结果赚得了黄金三十两。

  他怀着巨款正准备要回国,走进城里时,忽然听到打鼓召开大会的声音。他走前去一看,竟然看见一大羣出家人聚集在一起。因为他们都有清净的信仰心,所以,他走去向其中一位掌管总务的法师打听:「你们有这么多人聚集在这里,到底要有多少金钱,才能供养你们一天的伙食呢?」

  

  法师回答说:「只要有黄金三十两,就足够一天的伙食了。」千那一听马上掏出自己身上所有的黄金,布施给这位法师,并说:「我供养你们一天的伙食费,我明天会再来。」结果,他当然是两手空空的回家去了。

  回到家里,妻子问他:「你在外工作了十二年,到底赚到多少钱啦?」

  他回答说:「我赚到了三十两黄金 。」

  妻子问:「那么,钱在那里呢?」

  他回答:「我把它种在那块生福德的田地里去了。」

  妻子问:「所谓能够生福德的田地,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他回答:「我把它布施给那些出家人了。」

  妻子一听,就把丈夫绑起来送到衙门,央求治他的罪状。

  官员问她:「这是什么道理呢?」

  妻子说:「因为我丈夫是一个发疯的蠢汉,在外国作客十二年,替人作画得了黄金三十两,没想到,他居然不顾家中的妻儿,竟将那笔钱全部送给了别人。所以,我才把他捆起来送到官府治他的罪。」

  官员转问她的丈夫:「你为什么不把钱拿回家去养妻育儿,反而将它送给别人呢?」

  他回答:「正因为我前世没有修功德,所以今生才会这样贫困潦倒,受尽不知多少辛酸苦楚。因此,我今生就应该在福田上努力耕耘。倘若我不懂得种福,来世恐怕也会照样贫困。而且世代贫困,终究不能脱离。所以,我现在希望赶快抛弃贫困。因为这个原因,我才会把赚来的钱全部布施给出家修行的僧众。」

  

  这位官员原来也是一位在家的佛弟子,信佛诚挚,心地清净。他听了这番说话后,不禁赞叹地说:「你吃尽苦头,才赚到一点点微薄的工资,而且将它全部…

《悭贪贫穷 布施获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