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悭貪貧窮 布施獲福

  悭貪貧窮.布施獲福(一)

  

  通常,一般來說,到寺廟參拜的人,大部份都離不開求財、求福;這種願望到底能不能達成?能。答案是肯定的。佛家常講「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所說的,其實就是一個因果的道理,所謂「種瓜就得瓜,種豆就得豆」,我們所造的是什麼因,將來就會得到什麼樣的果。我們必須懂得這個道理。佛陀告訴我們,財富的因是布施,喜歡布施的人就會得到大財富,相反地,悭貪吝啬的人就會得到貧窮的果報。

   以下是一個說明吝啬報應的故事:

   從前有個富翁名叫伊利沙,家有良田萬畝,牛馬成群,金銀無數,奴仆數百,然而他卻非常的吝啬,可說是個守財奴,雖然家財萬貫,但平時省吃儉用,穿著破衣爛衫,補丁又補丁,一日叁餐飯菜中連一點點油都沒有。有個鄰居剛巧與他相反,雖然不算富有,只是個小康之家,卻天天大魚大肉,每隔叁天五日就大宴賓朋,盡情吃喝,十分快活。伊利沙眼見此人這般奢侈,心生忌妒,也不服氣,于是一天他做了一個破天荒的大膽「決定」,也要奢侈一番:宰一只雞,買一升白米,好好的吃上一頓!

  

  他剛要蒸飯、烤雞的時候,忽然又顧慮起來了,心想:我蒸白米飯的香味、熏燒雞的香味,會飄到鄰居家中,這豈不白白便宜了那個小子嗎?再者,香味如果傳遠了,引起和尚上門來化緣怎麼辦呢?左思右想,終于琢磨出個好主意;于是悄悄地上了馬車,帶著白米和雞,一個人來到一處沒有人煙的地方,准備自做自餐。

  

  這位出名的吝啬富翁伊利沙的一舉一動,其實那能逃過帝釋天的法眼?帝釋天知道了,所以就想戲弄他一番。帝釋天于是利用神通幻化成一只狗,來到伊利沙身邊,轉來轉去的,饞得吐舌頭、流口水。伊利沙一見這狗兒纏著不走,覺得非常的討厭;心生一計,騙他說:「你想吃我的食物可以,只要你四腳朝天,我就賞你一些吃。」狗兒點頭,果然四腳朝天,懸在空中停住。伊利沙大吃一驚,這非平常之狗啊!原想給他點食物,轉念一想又舍不得了。連忙又生詭計,說:「如果你能將眼珠掉在地上,我就分些食物給你。」狗兒也做到了。可是吝啬的富翁卻偷著樂了,對狗兒說:「你眼睛都瞎了,還吃什麼哩!」于是就端著米飯和烤雞悄悄換個地方,開心的吃起來了。

  

  此時,帝釋天覺得這個富翁實在可惡極了,決心狠狠地教訓他一頃。于是帝釋天化身成伊利沙的模樣,乘伊利沙在吃雞、食飯的時候趕著馬車去到他家中。一進門,就對把門的奴仆囑咐說:「若有人冒充我的模樣,你們就把他亂棍打走!」說完,假伊利沙就把屋內的金銀財物全部布施給了窮苦百姓,又分給家中奴仆許多的財物;錢財散盡之後就悄悄地離開了。

  伊利沙吃飽後找不到自己的馬車,只好步行回家,可是一進門就被奴仆們亂棍趕出家門。就這樣,家財萬貫的吝啬富翁,一日之間就變成了沿街乞討的叫花子。

  這就是過度吝啬,只願利己,不求利人的果報。

  

  不過,有些時候,吝啬和節儉,可能只是一線之差。衆所周知,齊白石是我國近代著名的大畫家;而他的吝啬也是出了名的。據說他畫蝦是以只計酬的,分文不得少。家中若有較昂貴的食物,就要用鎖鎖起來,難得拿出來招待客人。可是,另一方面,當有人勸他到日本賣畫時,他卻拒絕道:「饑則有米,寒則有煤,無須多金,反爲憂慮也。」當辭去北平藝專教授之職後,藝專仍有煤配給白石老人,也被他拒絕了。這種不慕虛榮,不貪財,不苟取的態度,更是常人所不及的。吝啬的人多半愛貪小便宜,但能像齊白石那樣的有風骨,吝啬可視爲節儉,也就不足爲病了。

  悭貪貧窮.布施獲福(二)

  

   我們可以看到今天社會,有許多人,特別是經商貿易的,工商界的商業巨子,他們擁有億萬的財富,這些財富是什麼原因得來的?就是因爲過去生中曾修大布施。布施得福的例子,佛經中說的甚多;比如以下的一個摘自《雜阿含經.卷叁十六》故事:

  

  從前,佛陀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位容貌莊嚴、名爲悉鞞梨的天人,前來禮拜佛陀。他身上散發出耀眼的光輝,令入夜後的精舍大放光明。

  天子說道:「天人衣食無缺,自在快樂地享受福報,有些世間人也是如此。爲什麼這些天上及世間的人能夠常享福報呢?」佛陀說:「想要在今世、後世所到之處,皆能常享福報,應當舍除悭貪,以歡喜、平等、無所得之心廣行布施,如此便能生生世世安享福報。」

  

  天子對佛陀說:「世尊,您說得實在太對了!」接著又說:「世尊,我自知過去生中有一世曾爲國王,名爲悉鞞梨。當時,我于國內四周城門及城內各處要道廣行布施,廣修福報。事後,王後對我說:『大王能夠廣行布施,可是我想修福卻無能爲力。』我告訴她:『我在東門所作的布施功德,都歸屬于你。』王子也對我說:『父王!您布施修福,母後亦如是,我無法像您一樣行大布施,但希望能依您之力修得一些福報。』我說:『那麼,我在南城門所做的功德就讓給你吧!』過了不久,大臣、將士及百姓們,也陸續來對我說同樣的事情,于是我便將其他城西、城北及城內四處所作之功德皆各歸屬于他們,自己不留下任何功德。

  之後,替我實行布施的臣子也來求見,對我說:『大王!您在國內各地布施的處所,都已讓給王後、王子、大臣、將士及百姓們,您已沒有可以布施修福的地方了!』我回答說:『既然如此,你就去將邊境各國應該進貢的歲收財物,帶一半回來歸于國庫,另一半留在當地布施給民衆。』臣子如是照辦。」

  天子說:「長久以來,我始終如此布施修福,因此能夠獲得殊勝的福報,享受快樂如意的生活,無有窮盡。這些點點滴滴累積的福德、善果,都彙聚到功德海中,如同將恒河、耶蒲那、薩羅由、伊羅跋提及摩酰五大河彙集成一條廣大的河流,這條大河的河水超過百千萬億鬥斛,無人能夠測量。我所作的一切功德及所感召的福德果報,也彙集到大功德海中,如同此河一般深廣無邊,不可稱量。」

   悉鞞梨天子說完後,歡喜頂禮佛陀而後離去。

  

  我們都知道,布施是六波羅蜜之首,能去除悭貪的習氣,廣增福德。如果我們能慈悲心、平等心廣行布施,發心長遠而不執著所修的福報,那麼這個功德就是真正的功德,而將來所獲善果亦不可限量。

  悭貪貧窮.布施獲福(叁)

  佛教的修行,可總攝爲六度萬行;六度即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此六法又稱爲「六波羅蜜」,其中包含了菩薩修學的一切行門。正如前面所說,六度之中的第一度是布施;而布施可有很多形式,但是主要分爲叁種:

  

  一、財施──布施財物予貧困的人,如對饑餓者施予飲食,對生病者施予醫藥,對寒凍者施予衣物等,亦即布施資生之物予匮乏之人,所以又稱爲資生施。

  二、法施──人生在世苦空無常,以佛法分析世間苦相,引導衆生消除妄念,啓發智慧生,得到身心徹底安樂與在,這就是法施。

   叁、無畏施──有人雖然財物不缺,但精神上煩惱不安,或因疾病、急難而憂苦惶恐,給予安慰使之不再憂懼,就是無畏施。

  叁種布施中,以法施價值最高,因爲得法的人,以後能自力更生,乃至再把所學到的善法轉授予其他人。財施最親切,因爲能解決他人現前當務之急。無畏施最容易,因爲只要耐心的聆聽、諒解的笑容,往往已能令他人得到很大的受用和安慰。

  因此,佛法教導我們布施應該做到「叁輪體空」,即不執著有能布施的我、所布施之物,乃至有一實在的受惠者。若能以這樣的「清淨心」、「平等心」、「無分別心」常行布施,便能招感無量功德,成就圓滿的布施波羅蜜。

  

   以下即是一個很好的、反人深省的、以清淨心布施的故事:

  在大月氏的弗迦羅城裏,有一位繪畫師叫做千那。他前往東方的多利陀羅國,作客十二年,從事繪畫生涯,結果賺得了黃金叁十兩。

  他懷著巨款正准備要回國,走進城裏時,忽然聽到打鼓召開大會的聲音。他走前去一看,竟然看見一大羣出家人聚集在一起。因爲他們都有清淨的信仰心,所以,他走去向其中一位掌管總務的法師打聽:「你們有這麼多人聚集在這裏,到底要有多少金錢,才能供養你們一天的夥食呢?」

  

  法師回答說:「只要有黃金叁十兩,就足夠一天的夥食了。」千那一聽馬上掏出自己身上所有的黃金,布施給這位法師,並說:「我供養你們一天的夥食費,我明天會再來。」結果,他當然是兩手空空的回家去了。

  回到家裏,妻子問他:「你在外工作了十二年,到底賺到多少錢啦?」

  他回答說:「我賺到了叁十兩黃金 。」

  妻子問:「那麼,錢在那裏呢?」

  他回答:「我把它種在那塊生福德的田地裏去了。」

  妻子問:「所謂能夠生福德的田地,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他回答:「我把它布施給那些出家人了。」

  妻子一聽,就把丈夫綁起來送到衙門,央求治他的罪狀。

  官員問她:「這是什麼道理呢?」

  妻子說:「因爲我丈夫是一個發瘋的蠢漢,在外國作客十二年,替人作畫得了黃金叁十兩,沒想到,他居然不顧家中的妻兒,竟將那筆錢全部送給了別人。所以,我才把他捆起來送到官府治他的罪。」

  官員轉問她的丈夫:「你爲什麼不把錢拿回家去養妻育兒,反而將它送給別人呢?」

  他回答:「正因爲我前世沒有修功德,所以今生才會這樣貧困潦倒,受盡不知多少辛酸苦楚。因此,我今生就應該在福田上努力耕耘。倘若我不懂得種福,來世恐怕也會照樣貧困。而且世代貧困,終究不能脫離。所以,我現在希望趕快抛棄貧困。因爲這個原因,我才會把賺來的錢全部布施給出家修行的僧衆。」

  

  這位官員原來也是一位在家的佛弟子,信佛誠摯,心地清淨。他聽了這番說話後,不禁贊歎地說:「你吃盡苦頭,才賺到一點點微薄的工資,而且將它全部…

《悭貪貧窮 布施獲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